1、B、解释教育问题C、提出教育对策D、揭示教育规律【解析】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3、问题情境就是()。A、学生能否自己发现问题B、学生能否自己提出问题C、有让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D、有问题摆在学生面前【答案】C【解析】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故选C。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A、家
2、庭支出B、社会筹集C、学校支出D、财政拨款【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5、王老师上课时从学生学习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进而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此种做法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反馈调节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最优化原则【答案】B【解析】反馈调节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故选B。6、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不包括()。A、教学上的授受关系B、人格
3、上的平等关系C、课堂上的商家与客户关系D、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解析】现代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7、能力在质上的差异表现为()。A、结构差异B、表现早晚C、正态分布D、晶体能力【答案】A【解析】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能力类型结构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其中能力结构的差异是能力在质上的差异。故选A。8、根据学生的成绩在班级中的相对位置和名次,确定学生的成绩在该班属于“优”、“中”或“差”的教学评价属于()。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相对性评价【解析】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
4、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故相对性评价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题干所述就是相对性评价。9、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智者派所确立的“三艺”是()。A、音乐、修辞学、几何学B、文法、辩证法、几何学C、文法、修辞学、天文学D、文法、修辞学、辩证法【解析】古希腊智者派创造了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等科目,称为“三艺”或“三科”;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三艺”的基础上增加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称为“四学”。10、教师在处理课堂纪律时,常使用目光接触,手势,身体靠近和触摸等决策来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
5、该老师使用的决策属于()。A、应用后果B、言语提示C、反复提示D、非言语线索【解析】教师通过目光、手势与学生进行的沟通属于非语言沟通。11、进行心理辅导的前提条件是()。A、面向全体学生B、尊重与理解学生C、个别化对待D、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解析】在进行心理辅导时,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以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为前提。辅导教师与受辅导学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具有辅导与治疗功能的人际关系,其主要特点是:积极关注、尊重、真诚与同感。12、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德智体”三育论思想的学者是()。A、严复B、王国维C、梁启超D、蔡元培【解析】严复在19世纪末提出的“鼓民力,开民智,
6、新民德”的三育救国论不仅在中国首倡“德智体”三育并举的新教育,而且对民国初年兴起的公民教育起着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13、王老师讲完新课,询问同学是否学会,班级里鸦雀无声,王老师环视教室,这时小明回答:“会了”,王老师说:“好的”。于是王老师进行了接下来的教学任务,王老师的行为()。A、正确,与小明的互动体现了因材施教B、正确,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C、错误,未能践行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D、错误,只关注学科知识的学习【解析】王老师的授课主要是老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不够,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没能践行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14、我国规定“国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第一个法律性文件是()。A、
7、教师资格条例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D、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这是我国提出此规定的第一个法律文件。15、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A、首要工作B、核心工作C、重要工作D、基本工作【解析】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或者重要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16、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行政处罚是()。A、财产罚B、人身罚C、申诫罚D、行为罚【解析】财产罚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违法行为人给予的剥夺财产权的处罚形式。它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行政处罚。17、满意的结果会促使个体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则会使个体逃避和放弃某一行为
8、,这说明个体在学习中会遵循()。A、效果律B、练习律C、应用律D、准备律【解析】根据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效果律强调个体对反应结果的感受将决定个体学习的效果,即如果个体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应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着一种满足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使人感到厌烦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减弱。18、主体性教学与下列哪一教学策略有着高度的相似性()。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发现学习【解析】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主体性
9、教学是指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和引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者高度相似。19、主体性教学与下列哪一教学策略有着高度的相似性()。20、美国行为主义家斯金纳的条件反射理论提出的教学法是()。A、强化教学法B、程序教学法C、讲授式教学D、支架式教学【解析】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直接影响下,“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风靡全球,成为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21、某初中班上的一位学生林某,因结交朋友不当参与了重大盗窃案,被市公安局拘留,班主任将这件事写成了一篇通讯报道,文中采用林某的真实姓名详细描述他走上犯
10、罪道路的经过,并在某社交网站上发表,班主任的行为()。A、能够体现报道内容的真实性,能更好地发挥对未成年学生的教育作用B、表现了教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大家对教育的思考C、侵犯了学生的名誉权,不得公开报道学生的负面新闻D、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解析】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22、()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客体。A、教育内容B、教育活动C、教育实践D、教育要素【解析】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
11、教科书。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2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B、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C、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24、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素质之间表现出了()的关系。A、相互独立B、相互促进C、相互抵消D、相互关联【解析】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能够加强教师的责任感,成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动力;反过来,高素质的教师也能够积极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因此,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25、我国教师法
12、规定,()应承担培养和教育中小学教师的任务。A、课外教育机构B、师范学校C、专业培训机构D、职业院校【解析】教师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办好师范教育,并采取措施,鼓励优秀青年进入各级师范学校学习。各级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师范学校应当承担培养和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各级师范学校学生享受专业奖学金。26、刘明是七年级新生,小学时品学兼优,但升入初中后,成绩明显下降,开始逃课、抽烟、沉迷网吧。冯老师知道这些情况后,从多方面了解刘明转变的原因,并和他的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一起为刘明的健康成长做出努力。冯老师的做法主要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知行统一原则B、正面教育原则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解析】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27、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