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词类活用的特点是临时性、语境性,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活用义就消失了。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土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例如:“遂王天下”“大楚兴,陈胜王”中,“王”与“天下”相连,“陈胜”与“王”相连,分别构成动宾关系和主谓关系,两个“王”都活用为动词,“称王”的意思。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驴不胜怒,蹄之”,“蹄”后跟代词作宾语,在这里是动词,“用蹄子踢”。名词用在“所”字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寓舍”出现在“所”后做动同,“住宿、寓居”
2、的意思。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樊於期乃前曰”中“乃”是副词,作状语,于是方位名词“前”就活用成了动词,“走上前”。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左右欲刃相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刃”“水”都活用为动词,分别为“杀”“游泳”之意。名词后面带丁介词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厂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军”后省略了介词“于”
3、,“军”活用为动词,“驻扎”的意思。名词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中间往往省略连词“而”,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于是相如前进缶”巾,“前”和“进”之间省略了连词“而”,这里表示前后相连的两个动作,“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2)名词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a表示比喻。“嫂蛇行匍伏”。b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c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a表示每一。“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b表示渐进。“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c表示
4、往昔。“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3)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为“使(让)”。“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中“王”为使动用法,“使我称王”。(4)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即名词含有对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成“以
5、为”“把当作”“对感到”。“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中“师”为意动用法,“以为老师”。2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某种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择善而从之”中“善”意为“好的意见”,“险以远,则至者少”中“险”“远”意为“险峻、距离远的地方”,都成了名词。(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穷”作动词,“看尽”;“亲贤臣,远小人”中“亲”“远”都作动词,意为“亲近”“疏远”。(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
6、,当形容词后跟宾语时,它就可以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为使动用法,“使变绿”。(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还可以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翻译为“以为”“把当作”“对感到”。“渔人甚异之”中“异”为意动用法,“对感到奇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中“小”为意动用法,“认为小”。3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如果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或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就使动词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谗”“讥”
7、在句中作宾语,作名词,“诬陷、嘲讽的话”;“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中“捕”受“之”限制,作名词,“搜捕活动”。(2)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的有些动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该动词就作使动用法,且有“使宾语”的意思。“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为使动词,“使活命”。(二)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主要要求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重点是宾语前置句)四种。1判断句判断句足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示停顿,“也”表
8、示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末连用的。“夺项王足下者,必沛公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邻之厚,君之薄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常见。“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即今之僳然在墓者也。”“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此亡秦之续耳”。(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其中“是”表示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问的“是”的区别。“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巨是凡人,偏在远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4)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
9、定的判断。“予本非文人画士”(5)自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判断句形式总结如下:(1)”主语+谓语+也”。(2)“主语+者+谓语+也”。(3)“主语牛者十谓语”。(4)“主语+渭语”。(5)“主语+副词十谓语十(也)”。(6)“主语+为+宾语”。(7)“主语+是+宾语”。2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文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10、“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被动句形式总结如下:(1)“及物动词十于+施事者”。(2)“为+施事者十及物动词”。(3)“见+及物动词”。(4)“为+施事者+所+及物动词”。(5)“被十(施事者)+及物动词”
11、。3省略句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常见的省略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和介词后的宾语。(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文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省略宾语。“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省略动词宾语)(鸿门宴)“竖子不足与(之)谋!”(省略动词宾语)(鸿门宴)(4)省略介词。文言文中介词“于”“以”也常常省略
12、。“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促织)4倒装句文言文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1)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2)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渭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否定句中,当渭语部分被否定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这样的否定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不余欺”应理解成“不欺余”。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作渭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浯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装的现象。“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