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不少考生只注意到了“他悟到些什么呢”,而忽略了后一句“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就一口气列出了好几个内容,等到明白了要结合文本时,答题卡已经没有多少空间可以展开了,造成了严重丢分的现象。同样是这一次考试,选考的文本第13题要求的是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可是有不少的学生却依据原来的选出不正确的两项作答,结果5分全部丢掉。可见,读清楚题干的要求虽不是能力,但却是至关重要的。有些题干既含有指令性的要求,同时也隐含着对解题的提示,如2009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江 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
2、掉歌声 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答:(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参考答案 (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烦。(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第(2)题从艺术手法上设置问题,其中的第二小题“从景与情的角度”在提出要求的同时也为考生提示了这首诗写景上的特点。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2010年的省质检中: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第6题。西江晚泊赵嘏茫茫霭霭失西东,柳浦桑村处处同。戍鼓一声帆影尽,水禽
3、飞起夕阳中。【注】西江:指长江的九江至南京段。赵嘏: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晚唐诗人,曾官渭南尉。6本诗写景富有动感,充满画意,请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 诗前两句描绘了江上以及岸边柳浦桑村笼罩在暮霭中的朦胧之状,(1分)后两句转写夕阳中戍鼓声从远处传来,归船卸帆,水禽升飞。(2分)写景由静入动,极富动感,画意恬静、安宁,(2分)尽现晚泊之惊喜,一扫旅途之惆怅(1分)。(如从动静对比、有声无声对比等角度来赏析“富有动感,充满画意”,言之成理亦可。)其中的“本诗写景富有动感,充满画意” 在提出要求的同时也为考生提示了这首诗写景上的特点。对此,考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简要阐述。
4、由于我省一再强调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所以几年来考生的高考作文离题现象很少。但是这并不等于考生不用审题,理解作文试题的要求,明白自己的写作方向依然需要加以重视,比如2009年的半命题作文“这也是一种 ”,考生就必须充分理解“也”字的限定与提示作用。再如2010年的省质检作文试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杜甫曰“会当凌绝顶”,苏轼云“高处不胜寒”,林则徐说“山登绝顶我为峰”。关于“高峰”历来众说纷纭,对此,你有何经历或看法?【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考生可以在“高峰”的范围内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作文。但是角度的不同所
5、产生的立意的难易度与表达效果是不同的,因而,如何选择一个不同一般又适合自己的角度来思考与构思还是考生必须审清楚的。至于其它的试题,一般都有一定题型规则与作答要领,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应该都已经明晰。临场发挥中,考生应严格按照题干要求,问什么答什么,要克制笔锋,力求精练到位,不能信手涂鸦,如探究题或时文评说一题,针对所问问题,宜分条陈述,先表明观点,再进行论述。避免用描述性语言或形容性语言来作答,导致解答不清,语意模糊。 二、答题:技巧与规范 (一)诗歌鉴赏1符合题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如2003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 王维不知
6、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是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 声绘 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有一考生这样作答:我认为“咽”和“冷”,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
7、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股自然美景的喜悦的心情。解析本题解题的要求是:“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但是,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将“冷”置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这一解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2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
8、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例如,解答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
9、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 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
10、何营造意境的。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说】 (二)文学作品阅读的答题规范 1答题步骤(1)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拿到一篇陌生的文章,第一步是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第二步是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的是什么?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哪些是较易的?哪些是较难的?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然后,再带着这些问题去进人文本,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品读题目,缘文驰想 文章题目,往往是从一篇文章中冶炼出的精华。它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
11、什么。比如报秋的题目要告诉读者,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都与“秋”有关。由此读者再沿着文章的思路进行整合联想,从而发现作品的真谛。(3)浏览首句,略知梗概 一般散文,都是由若干自然段组成的。每一段都有一个主要意思。首句往往与本段内容密切相关。如果我们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整合首句,能使阅读者迅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4)默读全文,圈点勾画 浏览首句,了解梗概,是粗读;默读全文,圈点勾画,是细读。前者是宏观性的把握,后者是微观性的鉴赏。解决“问题锁链”当然既需要宏观把握,也需要微观鉴赏。此过程是组织答案的重要前提。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向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
12、题区域。(5)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深思熟虑、精确表达是散文阅读的最后一步,这一步非常重要。只有深思熟虑,才能精确表达。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惟其如此,散文阅读才能画上一个较为完美的句号。2鉴赏须知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要求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要能正确评价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关键是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质。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记叙文(包括散文)应从以下方面去分析。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
13、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3答题规范(1)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