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8.70KB ,
资源ID:142424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42424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中国经济史期末知识整理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中国经济史期末知识整理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1、5.第三个温暖期: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6.第三个寒冷期:魏晋南北朝至盛唐。7. 第四个温暖期:宋元时期。8. 第四个寒冷期:元后期至清末。总趋势逐步变冷。农牧业靠天吃饭,气候对经济影响大。3 、气候变迁的影响 随着气候的变化,天然植被地区逐渐缩减,栽培植物替代了天然植被。最早是黄河流域,魏晋以后延展至长江流域,唐宋以后扩大到珠江、闽江流域。明清时期扩大到东南沿角岛屿、西南山地丘陵、东北、内蒙、新疆等地。3.生态环境的变迁(p11)1 、自然环境的变化 森林带分布及其变化 荒漠带分布及其变化 2 、生态环境的破坏(1) 人类活动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4. 黄河流域经历的三次破坏:(p11)第一次

2、,秦汉时期实行“实关中”政策;第二次,唐宋时期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实行戍边政策;第三次,明清时期的政策导致无限制的开发,如明初的“开中法”,清朝解除不准耕垦的禁令等(2)人类活动与长江流域的生 态环境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从放、北方迁往南方,江南地区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人口中心,人口的过度增长和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5.我国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p16)阶段一,从夏商到秦末的1900多年是我国人口发展的第一个台阶。(最多时达到2000万人)阶段二,汉初到盛唐时我国人口发展的第二个台阶, 到天宝年间人口达到8000万(两汉“与民休息” 政 策)

3、阶段三,两宋时期我国人口超过了1亿,比汉代多出了一倍,这是我国人口发展的第三个台。阶段四,清代人口在100年间从1亿猛增到4亿,使我国人口迅速跃上了第四个台阶。 6.古代社会人口的分布与流动(p18)农民的保守性:农民=人和地的结合,固守乡土,安土重迁,安居乐业。不愿背井离乡。政府有严密的户籍、保甲制度,束缚在土地上。人口流动为非常时期:战乱与灾荒。(一)古代社会人口流动的总趋势(突变式流动) 1 由西北向东南流动(1)政治中心的南移 (2)经济重心南移 2 古代人口迁移的两阶段:秦至两宋:黄河中下游地区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元明清:长江流域自东而西(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二)两次突变式流动的

4、原因 根本原因:导致人口迁移流动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超过了经济承载力,从而造 成人口过剩。具体原因:第一次,王莽篡权到东汉建立的十几年间的动乱导致了第一次人口突变迁移; 第二次,安史之乱照成此次人口大迁移迁移(三)古代社会人口流动与分布情况 1 人口分布情况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2 经济中心的转移 关中经济区 江南经济区7.“耜耕农业”的发展阶段 大约在8000年前。标志:石制农耕工具; “刀耕火种” 和“抛荒制”为主的耕作方式 。 经过长期的栽培驯化,野生的谷物逐步进化,品质得到改良,初步脱离了野生状态,产量相应提高,农业也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名词解释刀耕火种:古时一种耕种方

5、法,把地上的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刀耕,其意为用木具,石刀或者类似金属(青铜)类的器具来翻耕土地,让土地变松,利于作物种子的生长发育,一如当今爬犁和锄头等器具的作用。火种,那个时候生产力不够发达,且少有可以直接开垦种粮的土地,大多是森林,要耕种的话就要把森林砍伐了变成平地。但是当时的生产力低下,砍伐完整座森林不晓得要好久,所以采取用火烧的方式,并且火烧之后森木的灰烬富含钾等元素,对土地有很大的补充营养,更利于耕作 农学著作:吕氏春秋任地氾胜之书 、齐民要术 8.新作物在明清时期的传入新大陆发现后,高产耐旱新作物在明清时期辗转传入。玉米(苞谷):16世纪传入中国,耐旱,适应性强,产量比大

6、麦、高粱高515%。红薯(甘薯):16世纪传入,适应沙土地栽种,产量比其他旱地作物高二倍。3.马铃薯(土豆):17世纪传入。三种为高产山地作物,对“人口爆炸”提供了食物来源。4.烟草、花生:16世纪传入,适应沙土地栽种。此为经济作物,为农产品商品化提供了条件。9.中国传统农业所取得的成就(一)中国传统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驯化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优良品种,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栽培植物的重要发源地和食物品种资源最富有的国家。依据:1200种栽培作物中有200种直接发源于中国。为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二)中国传统农业在利用土地、保持地力方面创造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1、精耕细作、集约经

7、营: (1)精耕耕、耙、耘等; (2)施肥粪肥(动物和人)、绿肥、泥肥、饼肥等; (3)水利灌溉;2、耕作制度: 轮作、间作、混作、连作制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制。特点:集约利用榨取土地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制度租佃关系上古时期的井田制: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休耕轮作,换土易居。农村公社是农业生产的基层组织。公田有扩大趋势,其收益由公益金变为国家税赋。井田制有无尚无定论。12.传统社会土地所有制一 、地权关系及其变动地权关系主要为地主、国家和自耕农三种土地所有制。它由国家授田给农民耕种的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一)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

8、所有制及其发展 中国传统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之一。地主土地所有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1)战国秦汉时期 。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时期,相继出现了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和商人地主 。(2)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以大地主庄园经济为特征的士族门阀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3)隋唐五代时期 。门阀士族地主土地所衰落,开始向以纯粹租佃关系为特征的庶民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转型。(4)宋元明清时期 。以纯粹租佃制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完全确立 。2.国家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主要包括:(1)大量未开垦的土地,诸如山林川泽沙漠荒地等。(2)国家所有的耕地,

9、即官田(包括屯田、营田、官庄、没入田、户绝田等 )。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中国传统社会最大量、普遍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这种土地所有制实际上是一种小土地所有制,是将所有权和经 营权合为一体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结构。它是维系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力量和坚实基础。经营规模小导致了精耕细作。土地商品化导致了地权的不稳定。特征:(1)规模小(2)形式极不稳定、地权流转速度快 。4.三种制度间的关系 三种地权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划分,存在着多种转化的可能。其运动机制为土地买卖机制(把土地作为交易的对象);土地兼并机制(指各种社会财富不断地产化,如“以

10、末致富,用本守之”等);土地离散机制(分户析产的继承制度)。13.租佃关系及其变动 在中国传统社会地主制经济下,地主的土地除部分自营生产之外,大部分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形成租佃制度。土地是资本,购买土地的经济目的是投资,收取地租。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地租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 有租佃契约,规定双方的义务和责任。由于双方地位不平等,承租方往往处于不利状况。中国传统社会租佃制大致经历了以依附农为主(役使庶子、庸奴或奴婢从事生产)、以分成租契约佃农为主、以定额租契约佃农为主体的租佃制三个时期。人身依附关系的逐渐松弛,向自由租佃关系发展。魏晋南北朝时的“田客”,明清时残存的“佃仆”,有主

11、仆名份,依附性极强,类似农奴。唐宋以后的“佃客”、“庄客”,仍有较强的依附性,有独立经济,无平等法律地位。明清时普遍存在的契约佃户,依附性较弱 。租佃制三个时期:依附农为主体的时期-以分成租契约佃农为主体的时期-以定额租契约佃农为主体的时期。14.永佃制(1)时间:北宋时出现,明清时有所发展。(2)内容:是一种自由的租佃契约关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3)特点: 田底权、地骨权:地主拥有土地所有权,向国家缴纳田赋。 田面权、地皮权:农民取得土地的永久使用权向地主交纳地租。 永佃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土地经营从粗放转向精细,土地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对土地的投入,佃权变得重要。 人口和土

12、地严重比例失调:人多地少,农民愿付更高的代价谋求佃权的稳定;地多人少,地主用永佃权拴住农民。 土地买卖更加方便。15.中国赋役制度变化规律: (1)中国古代的赋役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总起来看不外两种情形,一是税人,一是税物,且其发展趋势是逐渐由税人向税物转化。 (2) 赋役制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赋役并重(秦汉至唐代中叶 )、赋重于役(唐中叶至明中叶前 )、役并入赋(明中叶后至清雍正)的三个阶段。16.政府对精耕细作农业的调节机能主要体现在:第一,调节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1、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集中,造成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不均衡和社会矛盾的加剧。2、措施: (1)实行“限田”和“均田”等

13、政策。 (2)迁徙富豪。 (3)制定限制商人占有土地的政策。 (4)通过一系列财政经济改革。第二,修筑各种防旱抗洪的水利灌溉设施。小农家族经济的脆弱性,没有能力修建灌溉用渠道和抗洪排涝的水利工程。国家则可利用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兴修水利工程。2、实例: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白渠等。3、设置官署:司空(汉)、水衡都尉(曹魏)、放水部(西晋)、水部郎中(唐)第三,提倡、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优良品种等,以促进农业生产。第四,赈灾救荒。措施:(1)直接赈济。(2)派官吏到救灾区组织民众抗灾自救。(3)荒后减免赋税。(4)建立各种仓储制度。17.中国古代社会手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汉

14、代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主要反映在铁器的广泛应用、丝织品的发展与造纸业的创建三个方面。第二: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在矿冶业、调班印刷工业以及纺织业规模扩大及印染技术的进步等方面。第三:明清时期手工业的突出反映在制瓷、棉纺等生产领域。18名词解释秦半两: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19名词解释“飞钱” :自德宗建中元年(780)实行两税法后,钱币不足,各地渐有禁钱出境的的事。 商人就将钱交给本道在京的进奏院、驻军、节度使或富人,换取取钱凭证,回乡合券取钱。飞钱也叫便换。20.名词解释“扬一益二”:唐代,古代经济文化达到封建社会的巅峰,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扬一益二”是对唐代东南、西南两大都市,即扬州、益州,其经济发展的谚语表述。全国工商业经济最繁荣的是扬州,次为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