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0 ,大小:466.35KB ,
资源ID:142370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42370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矿采工程东曲矿150万吨矿井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矿采工程东曲矿150万吨矿井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矿井的开拓方式为双斜井两水平开拓方式,一水平布置在+695 m,二水平布置在+620 m。主斜井用来提煤,副斜井用来提升设备和人员。矿井采用一矿一面的高效作业方式,另外设一备用面。工作面的长度为180m。运输大巷采用胶带运输机运煤,辅助运输采用电机车牵引矿车。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分列式。本设计共包括10章:1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2 井田境界和储量;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4 井田开拓;5 准备方式;6 采煤方法;7 井下运输;8 矿井提升;9 矿井通风及安全技术;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关键词:新井设计 ;工业储量 ;斜井开拓 ;采煤方法 ;通风方式 1 矿井概述及

2、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况1.1.1 交通位置东曲矿位于山西省古交市境内,市区北10 km处。本井田交通十分便利,东部有太原古交铁路经过,是连接镇城底、西曲矿和东曲矿的运煤专线与太焦铁路相连。另外,公路四通八达,矿区交通极为方便。详见图1-1东曲矿交通位置。图1-1东曲矿交通位置图1.1.2 地理位置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1441125520,北纬353153353715。1.1.3 地形地貌井田内为起伏不平的低山丘陵地形,大部分地区被黄土覆盖,西部出露基岩较多,地形切割剧烈,冲沟发育。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在井田的西部,标高为941.2 m,最低点为井田的南部河床,标高为784.4 m,

3、相对高差为142.8 m。1.1.4 水文情况井田内水系多呈网状分布,西部有汾河。常年干涸无水。1.1.5 气候条件本井田气候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四季分明。年最小降水量265.7 mm,最高降水量1010.4 mm,平均612.2 mm,雨水多集中在7-9月;年均蒸发量为1783 mm,最小为1480.5 mm,最大为2428.3 mm,蒸发量为降水量的2-3倍。气温一般较高,日最高温度为38.6 ,最低气温为-22.8 ,平均气温为11;月均最低气温在一月为-45 ,最高温度在七月,为23.4 。历年冻结月份为11月到次年3月,冻土深度一般在0.3 m左右,最大可达0.43 m。全年无霜期

4、在180天,早霜期一般于十月中旬,晚霜期于四月中旬。风力不大,一般为3-4月,最大6级,春、冬多为西北风,夏、秋多为东南风。1.1.6 地震资料历年地震资料及文献记载,古交地区未发生过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山西省地震局在山西省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分上,将古交划分为六度地震烈度。1.2 井田地质特征1.2.1 煤田地层概述该矿井田多被第四系黄土覆盖,仅在井田中部和西部地区有零星出露,奥陶系灰岩为煤系地层基岩。地层由老至新如下:一、奥陶系中统(O2)揭露厚度456.07 m,为海相石灰岩,含腕足类化石。1、下马家沟组(O2x)厚80.88187.00 m,一般厚140 m,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底部为一层

5、30-50 m的含分解石脉的泥质角砾状灰岩。2、上马家沟组(O2 s)厚108.02264.97 m,一般厚221 m,深灰色厚层状灰岩为主,夹薄层角砾状灰岩、泥灰岩,下部岩溶较发育。3、峰峰组(O2f)厚46.46104.06 m,平均71 m,深灰色角砾石灰岩为主,胶结致密,可见薄层泥质灰岩。二、石炭系(C)1、中统本溪组(C2b)灰色铝土质泥岩为主,夹砂质泥岩、砂岩,底部常见鸡窝状山西式铁矿。本地层由南至北呈增厚趋势,厚1.6426.15 m,平均厚8.62 m,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由煤和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石灰岩等组成。本组地层厚58.78-91.

6、15 m,平均80.85 m,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三、二叠系(P) 1、下统山西组(P1S)深灰色、黑灰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煤组成。本组地层厚37.2077.34 m,一般53.36 m,底部有一层细粒砂岩(k7)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灰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铝土质泥岩组成。沟谷内有出露,风化后呈灰白,黑灰、杏黄等杂色,地表易于辨认。底部发育一层5 m厚的灰白色中粒砂岩,定为标识层k8,是与山西组分界的标识,下距3#煤35.91 m,按其层位可与太原西山骆驼脖子砂岩对比。全组厚44.0972.56 m,一般在59 m左右。3、上统上石盒子组(P2x)由中砂岩、砂

7、质泥岩及泥岩组成。砂岩风化后呈绿色,泥岩为杏黄色,交错层理及斜层理发育,砂岩发育地段加厚。底部往往有一层中粗粒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硅质胶结,分选性差,稳定性较差,为与下石盒子组分层标识k9,在该矿体上3 m出,发育一层9 m厚的铝土质泥岩,鲕状结构,风化后多小孔,裂隙且被铁质育填,呈网络状,色相为鲜艳的桃红色,本组地层平均厚241 m。四、第三系(N) 沿山坡及较大的沟谷两侧出露,岩性为深红色粘土,遇水晒干后坚硬,含锰铁矿黑色斑点,风化后形成鲕状小洞,下部含大量的浅黄色钙质结核。本组厚040 m,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五、第四系(Q) 顶部多为黄色植耕土,其下多为黄色、棕黄色、黄褐色等亚粘土

8、、粘土及砂土组成。底部可见淡红色亚粘土,含钙质结核,厚035 m,不整合于不同时代基岩之上。1.2.2 含煤地层概述该矿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以评述之。太原组(C3t):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由深灰色或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石灰岩、煤等组成。海陆交替相沉积,旋回明显,含煤510层,但仅有9#、15#两层煤可采。本组发育46层浅海相灰岩,为地层对比的标识层,自上而下编号为k2-k6,本组厚58.7891.15 m,一般厚81 m。太原组标识层k2灰岩,深灰色致密坚硬,上部夹3-4条带状黑色燧石为其特征。厚7.42-10.99 m,平均9 m,稳定发育,为15#煤层的直接

9、顶,可与太原西山毛儿沟、庙沟灰岩对比。k3灰岩,上距k2顶4.60 m,厚1.10-5.5 m,一般3 m,灰-深灰色,性脆坚硬,含少量燧石结核,发育稳定。k4灰岩,位于太原组中下部,下距k3灰岩约8 m,上距9#煤层底板4 m左右。灰色,含黄铁矿结构,劈理发育多被碳酸盐类矿石充填,厚0-3.65 m,一般1.4 m,发育较稳定,有时相变为砂质泥岩、砂岩。k4上灰岩为深灰色泥质灰岩,发育不佳,稳定性较差,在井田的北、南部变薄或相变为砂岩、砂质泥岩,含黄铁矿结构及有腕足类化石,为9#煤的直接顶。厚0-3.05 m,一般0.5 m左右,可与太原西山灰岩对比。k5灰岩,局部发育不稳定,有时相变为砂岩

10、或砂质泥岩,上距3#煤层15 m,厚0-4.58 m。当山西组与太原组分界边界层k7不稳定时,可作为划分该地层的辅助标识。山西组(P1S):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由灰、深灰、灰黑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煤组成。为陆相沉积。砂岩多为中细粒,石英含量较多。砂质泥岩与泥岩层理发育,含植物化石。3#煤层之下的泥岩中常见扁豆状铁质结核。本组厚度37.20-77.34 m,一般厚53 m左右,含煤3-5层,可采煤层仅3#煤一层。该组底界有一层灰白色细粒砂岩,定为标识层k7厚约1.70 m,是山西组与太原组分界标识,本层位可与太原西山岔沟砂岩对比。1.2.3 地质构造(一) 区域构造该矿井田位于沁水煤盆地东南边

11、缘,太行经向构造体系的复背斜南端西翼。从地质力学观点分析,位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太行山隆起)与秦岭纬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二)井田地质构造基本构造为走向NNE,倾向NWW,倾角3-15的单斜构造,发育次级缓波状褶曲和一些小型的层间断裂。附图1-2 东曲煤矿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1、褶曲:轴向主要为北东向,其次为北西向和近南北向。有些褶曲还发生弧形弯转,轴长一般200-2000 m,最长达3500 m,两翼倾角2-10,在开采3#煤层中,共揭露26条褶曲,其中1000 m以上的有14条。(1)东西向褶曲龙王山向斜(X1):位于井田中部,从东向西横穿井田,长3500 m,为东高西低的倾伏向斜,高差达

12、75 m,倾角1-2,轴向S80W,两翼倾角510。 兴隆山背斜(B2):在龙王山向斜东段的X1-2与X1-3向斜之间,轴向呈EW,两翼平缓,东高西低,全长2500,两翼倾角3-5(2)北东向褶曲桥沟向斜(X1-1):位于井田北部的桥沟村一带,轴向N35E,长1000 m,两翼倾角3-6,与X1向斜为邻接关系。西东曲向斜(X3):位于井田中部蟠龙山背斜(B3)之南侧,为一西部宽缓,东部狭窄的倾伏向斜,轴向NE30,长1000 m,两翼倾角3-52、断层该井田在地质勘探阶段为发现断层,井下开采时共发现2条小型断裂结构,断距最大9 m,一般在1.0 m,走向延伸长度多在200 m左右,为层间断裂构

13、造,倾角多在40左右,走向NE向居多。 从已揭露的断层看,对采区的划分没有太大的影响,破坏煤层的力度也较弱。但这些断层往往与冲刷带同时出现,直接影响工作面的布置及巷道的正常掘进,给生产造成较大的困难。3、冲刷带主要作用于3#煤层顶部,冲刷带长度50-1650 m,宽6-50 m,深度0.4-5.8 m不等,冲刷形状上宽下窄,呈“U”字型,冲刷带方向多为NE向。受冲刷后的煤层变薄,给正常的分层回采带来诸多困难,巷道掘进受很大的影响。4、陷落柱井田在井下开采时发现2个陷落柱,1个位于四盘区4304工作面的南部,长轴为50-60 m,短轴为20-30 m,该陷落柱不仅在3#煤层中所见,在695岩巷掘

14、进和盘区掘进中也证实。另一个位于井田西界北端六盘区的6110巷,其范围未全部揭露,轴长约为3020 m1.3 煤层特征1.3.1 煤层赋存情况该井田含煤地层为二叠系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组,共含煤13层,可采煤层仅三层,即山西组3#煤,太原组的9#、15#煤。山西组总厚6.90 m,含煤系数13,太原组煤层总厚5.50 m,含煤系数7。(一)3#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下部,煤层4.83-7.46 m,平均6.30 m,中夹矸石4-6层,其厚度在0.05-0.70 m之间,煤层的下部往往有一层0.50 m软煤层。顶板为泥岩或砂岩。煤层底板标高在+675.69+782.28 m之间变化,上距标识层k8砂岩约36 m,下距9#煤层51 m。井田的北、南部由于风化作用,煤层变为粘土,未受风氧化之煤层,无论走向还是倾向,其厚度均无大的变化,煤层稳定。(二)9#煤层上距3#煤层41.89-62.47 m,平均51.0 m,煤厚0.35-2.72 m,平均1.52 m,井田的东部有一面积近3 km2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