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181.64KB ,
资源ID:1417859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41785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高三最后一模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高三最后一模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1、【答案】A【解析】【分析】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这是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其次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例如体外培养的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呈扁平梭形,转化成癌细胞后变成球形;还有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导致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与转移。ASCT2是癌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载体蛋白与其所运输的物质的结合具有特异性,ASCT2蛋白是在ASCT2基因的指导下合成的,在基因的表达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详解】癌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导致癌细胞易扩散和转移,而不是因为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ASCT2减少,A错误;ASCT2是一种载体蛋白,载体

2、蛋白与其所运输的物质的结合具有特异性,特定的载体蛋白只能运输特定的物质,B正确;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与翻译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均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谷氨酰胺是一种非必需氨基酸,可在癌细胞中合成,也可从细胞外吸收,D正确。【点睛】本题以癌细胞为素材,考查了癌细胞的特征、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基因的表达等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2.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探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肺炎双球菌转化与基因工程的实质是一样的B.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C.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思路都是设法单独直接地观察DN

3、A和蛋白质的作用D.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增强【答案】B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2P与35S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分子进入大肠杆菌,经离心后处于沉淀物中。由此可知上清液中不应该带有放射性,

4、现测得上清液带有放射性,其原因可能是:(1)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DNA还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2)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大量繁殖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这样上清液就具有了少量放射性。【详解】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与基因工程中“转化”的实质相同,都是基因重组,A正确;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没有证明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B错误;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思路相同,两者实验思路均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C正确,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让其侵染大肠杆

5、菌后搅拌并离心,由于上清液中有部分噬菌体未侵入大肠杆菌,或者由于培养时间过长,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故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增强,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学生识记肺炎双球菌的特点;识记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3. 如图是某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动物不同细胞分裂时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甲和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同,核DNA含量相同B. 甲、乙和丙细胞中每个染色体组中均含2条染色体C. 根据乙细胞可判

6、断该细胞取自雄性动物D. 丙细胞中基因a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答案】C由图可知,甲含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乙含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因此甲和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同,核DNA含量相同,A正确;甲、乙和丙细胞中染色体组分别为2个、4个和2个,染色体条数分别为4条、8条和4条,因此甲、乙和丙细胞中的每个染色体组都含2条染色体,B正确;图甲细胞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分裂均等,属于初级精母细胞,故应根据甲细胞,可判断该细胞取自雄性动物,而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不能判断该细胞取自何种性别的动物,C错误;由于二倍体动物细胞基因型为AA,丙图中存在a基因,因此属

7、于基因突变产生的,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能识记和理解细胞图像分裂方式的判断方法,归纳总结如下:4. 某实验小组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探究及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 主根和侧根对NAA的敏感性不同B. NAA能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C. KT能促进主根生长,且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D. 一定浓度的NAA能抑制主根的生长分析柱形图可知: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抑制主根生长,促进侧根生长;一定浓度的激动素(KT)溶液促进主根生长而抑制侧根生长,而二者共同使用时,对主根与侧根的生长都起促进作用,且显著高于单独使用时的

8、效果。【详解】据图分析,乙组中NAA对主根是抑制作用,对侧根是促进作用,说明主根和侧根对NAA的敏感性不同,A正确;甲、乙对比说明NAA能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甲、丙对比说明KT能一定程度增强根的顶端优势,B正确;甲、丙、丁对比,说明KT能促进主根生长,但不能说明浓度越高促进效果越明显,C错误;甲、乙对比说明,一定浓度的NAA能抑制主根的生长,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柱形图数据,获取有效信息,从而得出正确实验结论,此外还要注意是实验基本原则的应用。5. 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一种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的田鼠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绘制出如图曲线,下列分析正确

9、的是A. 图示属于模型建构法,该模型的种类与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种类相同B. 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偏小C. 图中K值反映的是环境容纳量,该值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D. 图中D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答案】D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J”型曲线和“S”型曲线都研究了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此图是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S”型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速率最大。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详解】图示属于

10、模型建构法,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而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二者种类不同,A错误;田鼠属于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标志重捕法。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志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少,故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偏高,B错误;环境容纳量(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种生物的K值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C错误;D点后,种群数量仍在增加,直到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因此D点种群的年龄组成

11、为增长型,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6. 下列有关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非同源染色体互换部分片段会引起细胞内基因重组,基因的种类也会改变B. 单倍体植株茎秆弱小,而且都是高度不育的C. 发生在玉米花药的变异比发生在玉米根尖中的变异更容易遗传给后代D. DNA分子中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就会引起基因突变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是指DNA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重组是指生物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

12、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和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的重复、缺失、异位、倒位)。【详解】同源染色体上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单倍体植株茎秆弱小,但不一定都是不育的,如由四倍体生物的配子培育得到的单倍体是可育的,B错误;发生在玉米花药的变异属于生殖细胞变异,而发生在玉米根尖中的变异属于体细胞变异,生殖细胞变异比体细胞变异更容易遗传给后代,C正确;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的位置如果发生在非基因片段,则不会使基因结构改变,不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此题容易混淆,基本知识必须扎

13、实,易混知识必须区分清楚,注意A选项中同源染色体上姐妹染色单体的片段互换导致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片段互换属于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二、非选择题7. 图1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发生的部分物质代谢过程示意图。图2是将一株正常生长的该植物的幼苗放在透明且密闭的容器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过程、发生的场所分别是_、_。该植物根细胞中能进行图1中的生理过程有_(填序号)。(2)若图2烧杯中放入的物质是水,且起始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则一段时间内,锥形瓶内CO2浓度可出现的变化趋势是_。(3)若图2烧杯中放入的物质是一定浓度的H2CO3/NaHCO3缓冲溶液,

14、则该实验装置可用来探究“光照强度对幼苗光合速率的影响”,测得的结果代表该幼苗单位时间内_的量。如果利用该装置测定在一定光照强度下幼苗的实际光合速率,则实验的思路是_。【答案】 (1). 叶绿体基质 (2). 细胞质基质 (3). (4). 降低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 (5). 氧气的释放(或吸收)量 (6). 将装置移到黑暗处或不给予光照,测出幼苗单位时间内的氧气吸收量(即呼吸作用速率);然后将光照条件下幼苗单位时间氧气释放量(即净光合速率)与黑暗条件下幼苗单位时间内氧气吸收量(即呼吸作用速率)相加,即为该光照条件下幼苗实际光合作用的速率(1)分析图1,可判断过程为C3的还原,其场所为叶绿体基质,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根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其中均属于有氧呼吸过程。(2)锥形瓶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有限,随着光合作用的持续进行,二氧化碳逐渐被消耗,浓度降低,进而光合作用强度跟着降低,当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则锥形瓶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保持相对稳定。(3)一定浓度的NaHCO3溶液可作为CO2的缓冲物质,为光合作用提供CO2,因此这种状态下测得的瓶内的气体变化应为O2的变化量,该变化量代表该幼苗单位时间内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