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溪流森林野花”一节。二、教学内容和步骤(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可曾游过一些祖国的名山大川,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你们当中谁曾到过那美丽富饶的天山呢?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
2、袤,景物丰美。“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天山绵延几千里,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你们是否向往饱览一下天山那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呢?那就让我们师生今天这堂课,随同天山景物记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二)老师板书课题天山景物记并解题1解题:天山景物记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文题洗练、醒目。“记”表明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景物”,概括了文章所写内容的两个方面景色和物产;“天山”二字则予
3、以限制,确切地点出这篇课文是记述天山的景色和物产的一篇记叙文。2既然本篇体裁为游记散文,根据过去学过的游记散文,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同学回答)明确:游记散文,一般以写景为主,把旅游中所得到的材料和印象,组织串联起来,描绘祖国大好河山或人民群众改造山河的英雄事迹。这类文体大致由游踪、风貌、观感三部分组成。观感,是指游览景物后的感想或情感。风貌,是指访游对象的风情状貌。游踪,是指作品中记叙的具体游程。学习天山景物记,要着重了解作者的游踪,所描写的风貌,以及所抒发的感情。(三)简介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1作者碧野2背景简介(四)速读全文,根据“阅读提示”和课文后面“练习一”(填表)理清全文所记叙的
4、游览顺序及主要内容明确全文的文脉,即文章的思路线索,结构顺序,也就是一般常说的构思布局。本文的构思如下:全文共二十七个自然段,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1开头部分为一、二自然段,交代天山的地理位置并概括描写它的壮丽景色。2主体部分为三至二十六自然段,按小标题分成四节,集中而有顺序地介绍了天山的各种景物。第一节,从四个方面描绘了天山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一幅境界开阔、优美动人的风景画。第二节,集中描写千里牧场的迷人景色,表现哈萨克牧民的幸福生活。第三节,也从四个方面有重点地介绍天山的奇珍异品,以展现天山的富饶。第四节,描绘了天然湖的壮美景色,介绍了果子沟的丰饶物产。上述四节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组
5、成了一幅天山景物的美丽的长画轴,一部色彩斑斓的长画卷。3结尾部分即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首尾呼应圆合,表达作者“重游天山”的意愿,进一步抒发了对天山景物的热爱之情。(五)讲读前言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开头用设问句和最后用假设句起到什么作用?(让学生找到并画出表示天山特色的词语)作者从高、大、美三个方面介绍了天山的概况,投影出示板书:开头用设问句,最后用假设句,给人以促膝谈心的亲切之感。(六)讲析:“雪峰野花”1这一节的线索是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先让学生找出这一节的脉络句,即地点的移动句子。“进入天山”(第四段)“再往里走”(第五段)“那么再往里走”(第六段)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
6、,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2学生朗读(或放配乐朗诵)第四自然段问: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等美景。描绘方法:(1)映衬,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2)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3第五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学生思考回答: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
7、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朗读六、七段(或放配乐朗诵)提问:作者用哪些词语,描绘山色如春的?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要求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或利用投影)这里作者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确切描绘了天山深处的景色宜人,如临春天。写“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三、巩固新课野花”这节的安排顺序,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映衬和比喻(尤其是博喻和通感)四、布置作业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凝脂 俯视
8、 绚烂 嬉逐 飘曳 纤尘 晶莹 柔嫩 遐思2课后练习一第二课时分析“迷人的夏季牧场”和“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两节,着重领会每一部分的记叙顺序及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一)检查复习1学生回答字词作业。2检查学生课后练习一的预习情况,导入新课。(二)具体分析“迷人的夏季牧场”1这部分着重写夏季牧场,突出它的什么特点?如何围绕它的特点进行描写的呢?(学生思考回答)这部分的标题为“迷人的夏季牧场”。“迷人”是夏季牧场的主要特点,围绕这个特点,文章从八个方面进行了描写。让学生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板书或投影如下:1牧场概貌2草原牧群3牧女英姿4阵雨前后5牧场黄昏6好客牧民7欢歌唱
9、晚8草原夜色2这八个方面的材料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呢?(组织同学讨论)基本上以时间的变化为序,写出了牧场一个昼夜的景象变化。按白天黄昏初夜深夜的顺序写的。前四段写白天的情形,分别写晴天和阵雨时的牧场;后四段依次写黄昏、晚饭时、晚饭后和深夜的情景。再细分还可以看出另外一种顺序,即前三段和六、七段都是由远而近地写,其余三段(四、五、八段)则由上而下地写。显而易见,这节不是单一地按照一种写作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而是采用几种不同的写作顺序穿插起来写,使读者能够从更多的侧面一览牧场的美丽姿容。3这一节不仅材料组织得井然有序,而且能再现夏季牧场的迷人之处。作者描绘景物确有高超的本领。那么在描绘景物方面这
10、节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呢?(让学生讨论)在学生小议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这一节作者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从整体写到部分,从晴天写到雨天,从白天写到深夜,从牧民的愉快劳动写到他们的幸福生活,有形象的描绘(如写牧场的丰饶和美丽),有环境的渲染(如写牧场周围的景色,雨中的牧群),有精当的比喻(如写雨后的草原“像块巨大的蓝宝石”,雨后草原上的水珠“像数不清的金刚钻”),有对声音的描摩(如写牧女们“衣角的银饰在风中击响),有对色彩的描绘(如写牧场黄昏色彩瑰丽奇妙)。总之,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绘声绘色地细腻描写,把夏季牧场,写得景色如画,令人神往。(三)讲析“野马雪莲”1由四名学生分读(或放配乐朗诵)这节四个段
11、落,让学生思考回答这部分材料组织的顺序是怎样的?把“野马雪莲”改为“旱獭雪莲野马蘑菇圈”行否?为什么?这一部分的记叙顺序,基本上以描述对象被发现时间的早晚及分布的高低为序。先写草原上的野马,再写酥油草丛里的蘑菇,又写牧场边缘山脚下的旱獭,最后写从山脚往上爬,天山雪线以上的雪莲。而写野马是黎明的情景,写蘑菇是日出后的情景,这里又有一个时间顺序,因此材料的组织很有条理,支脉是先时间后奇珍异品。如果把“野马蘑菇圈”,材料的组织顺序就不符合作者游览天山的观察顺序。2天山的奇珍异品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四种来写呢?这四种是天山所独有,着意描写和渲染,就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2、3在具体描写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时,作者是抓住它们哪些特点写的?(让学生找出作者描写这些珍品的特点的词语,体会其作用)写野马,着力写一个“野”字,以别于家马。主要抓住它的习性(“合群”和“护群”)和雄姿(外部姿态),特别是表现在鬣鬃上,先写它“像许多飘曳的缎幅”,再写它“一直披垂到膝下,闪着美丽的光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写蘑菇,着力写出它不同于外地蘑菇的特点,抓住它的形体(“又大又肥厚”)、颜色(“雪白”)、数量(“繁星似的”)、味道(“鲜甜的滋味”)等特征进行形象的描写;还写了采蘑菇,情趣盎然;吃蘑菇,别具风味。写旱獭,着力于一个“旱”字,抓住它的经济价值(“与水獭作类比”)、习性(
13、“冬眠时间长”)、外形(“胖墩墩”“圆滚滚”“毛色麻黄发亮,肚子拖着地面”)、动作(“短短的四条腿行走迟缓”)等特点加以描写,寥寥数语,活现出旱獭憨态可掬、逗人喜爱的形象。写雪莲,着力写一个“雪”字,抓住了它的形态(“玉琢似的”“蓝洁晶莹”“柔静多姿”)、习性(“生长在奇寒环境中,根部扎入岩隙,汲取着雪水”)、功效(“很难得的妇科良药”)、价值(“稀世之宝”)。(四)巩固新课“迷人的夏季牧场”的描写顺序。“野马雪莲”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五)布置作业掌握有关字词;完成课后练习二、四。第三课时(一)教学要点讲析“天然湖与果子沟”及结尾,总结全文,归纳写作特点,订正课后有关练习题。教学内容和步骤1订正课后练习二答案参考答案第一组“汇成”,汇合而成,文中指许多雪水聚集在一起而成为溪流。“形成”变化而成,文中指“浪花”由于水石相击,往上抛而变成“白莲”。第二组“透射”,穿透照射,文中指阳光穿透水层照射到水底。“映射”,照射,文中指雪峰的红光照射到牧场上。两词的区别在于“透射”含有穿透阻挡物之义;“映射”却无此义。第三组“融化”,文中指雪变成水。“消褪”,文中指红光逐渐消失。两词区别在于前者指状态变化,后者指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