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课题界定(1)信息技术: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界定为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连网Internet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2)整合: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综合、融合、集成为整体、一体化等。本课题中界定为指把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教学最大效益。(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等能力,达到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主动
2、发展。3.理论价值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对学生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刺激,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一方面,教师通过丰富、生动和多样化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信息交流的多样化,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学生应用丰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地与学习伙伴开展交流、协作,从而达到意义建构和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4.现实意义我校是一所新建的现代化的学校,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流
3、的县、市级重点小学。实施本课题研究,是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1)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需要。目前我校已建成校园网,实现了班班通并通过光纤接入外网。具备了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硬件条件。但我校教师队伍年轻化,有近一半教师来自中学,他们虽然文化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丰富,但小学学科教学法和实践经验不足。课堂上“以媒代书,以机代师”的现象凸现,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严重地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我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力求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优化数学教学过程,以促进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以数学与信息的深度融合为契机推动信息化与教学的深
4、度融合。(2)教育改革和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进程,而新课程目标的实施要求教学资源在内容上具有丰富性、动态性,教学时空上具有的开放性、灵活性,教学方式上具有的交互性和合作性,而师生关系呈现出平等性和多元性等特点。因此,构建一个收集、生产、整合、检索、使用、发布、共享教学资源的全功能智能化平台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3)实现教师工作减负的需要。 我们小学教师,不但教学工作繁重,工作时间长,备课辛苦,而且精神压力大。如果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了可共享的优秀教学资源,则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4)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
5、体性和创新能力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合理的进行整合,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在数学课堂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环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激发学习学习数学的兴趣;课程整合具有的交互性能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力的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5)有利于校本教材的建设。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校本教材的研究和校本教材的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
6、、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提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这说明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正朝着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的方向发展,朝着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方向发展。本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各科教学资源库和教学课件,就为校本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整合的教学资源库和教学课件本身就是一种网络校本教材。5.国内外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浪潮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美国早在1985年就启动了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想的“2061计划”, 日本于1995年开始实施“100所中小
7、学联网”实践研究。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都在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形式咄咄逼人。1998年,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提法,我国有关研究人员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课程整合”的研究已有许多成果,但对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研究”,国内外主要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实践研究的成果几乎没有,这也是实施本课题的意义所在。6.研究重点(1)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有效性的影响因素。(2)研究提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有效性的策略。(3)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7.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1)行动研究法:制定研究出合理的观察量
8、表,通过课堂观察,研究教师课堂教学整合的现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量化、研究,提出合理的改革意见和方案,在研磨过程中,使研究者得到启示和提高。(2)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课例的研磨,分析信息技术应用在实践中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产生的影响及促进作用。(3)经验总结法:根据研究计划,课题组研究成员每一阶段进行分析,再调整、概括,促使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课题的研究成果。8.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一套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策略,以更新师生教育教学观念,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质。9.研究原则(1)主体性原则:课堂教学的中心永远是以学生为主体,
9、信息技术的使用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灵活、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2)有效性原则: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手段,在与小学数学课堂整合的时候,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前提,制作切合学习内容的课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10.研究过程(一)准备阶段: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1、理论学习,现状调查分析,确定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具体内容包括:组织课题大组成员,确立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落实子课题人员分工与协作,编制实施方案并申报课题。做好整合课题研究理论培训,使全体教师明确地意识、理解有效整合所必备的理念和技术条件;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体会有效整合课题
10、研究对学校发展、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的意义。做好整合课题的技术培训:网页制作(FrontPage)和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集体备课,开展有效整合研究的初步探索。利用信息技术研修班资源,开展面向全市的公开课。对有特长的部分青年教师进行个别论文、案例指导,保证一批青年教师懂得写作要求、规范格式,初步学会相关反思,领会反思的意义。参加市教科院组织的论文、案例评比。出版校案例集。2、做好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包括校园网、教室平台、电脑配置、资源库建设。本阶段以数学学科知识点为起点,初步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有效途径。要求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优势完成相应的实施计划;涉及教学评价标准,对教学
11、过程进行全程、全面评价,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整合之路,探索既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实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可操作、可推广的信息技术创设的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模式。(二)实施阶段:2012年5月至2015年2月根据方案对学生全方位开展实施整合教学实践,反思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修改、完善实施方案,并将成功的经验在全校推广借鉴,加快学校的教育改革进程。1、2012年5月2013年1月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探索,全面指导教师开展整合活动,对骨干教师全面开展手把手的案例、论文写作指导。2、2013年2月2014年1月 全面开展课程整合实践并进行整合过程中的问题反思。组织外出学习参观。开
12、展探究性教学研究,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优质课评比。初步开展有效教学评价方案探索。开展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转变教育理念,推动评价方案改革。参加评价案例评比,与整合成果评比。3、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 深化整合课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高层次提高水平,培训一批整合骨干。4、2014年8月2015年2月 结合教学实践,将课题研究理论化,探索、总结课题研究的校本意义和社会意义。全面开展有效教学评价方案探索。完美网站建设。(三)总结阶段:2015年3月到2015年8月1、2015年6月至7月 完成结题报告,申请课题鉴定。2、2015年7月至8月 整理有效整合教学案例,组织教师反思整合课题延伸的步骤、
13、意义,总结有效整合模式,评价方案,为进一步推广课题研究成果作准备。二、课题研究进程中实践与思考实验初期,我们主要对全体数学老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老师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结合学校现状,我们选定了二年级数学组为实验年级,与课题组成员一起进行本课题的研究。研究进程中,我们发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了以下问题:1.整合意识不强,教学目标不明确 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校设备的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有的老师把教学双边的活动变成教师指挥课件播放、学生死盯屏幕的过程,没有将课件的使用与教师的生动言语、形象的神态融合在一起,从头至
14、尾学生只听到音箱的声音、看到屏幕上的图像;老师只顾忙着操作机器,播放事先做好的课件,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反思:这种现象,其实是把“人灌”转变为“机器灌”。运用信息技术,主要目的是发挥其优势,优化教学。如果一味的追求课件的展示,就将学科本质丢失了。2.整合方法不当,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问题:在信息技术使用过程中,有的老师对课件呈现的时机把握不当:课件在讲授完之后再呈现,是一种无效的重复;提出问题,马上呈现答案,没有给学生留思考时间。呈现内容与教学内容不贴切,课件出示两道算式,老师提问是第一道算式,呈现的第二道算式就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方向;课件出现的场景太花哨,不利于学生观察、发现数学问题。课件呈现目标不明确:有的课件制作能充分突破重难点,但因老师没有好好引导,学生没有通过大脑的知识再建构,新知留给学生的就是一个影像。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应该是服务于教学,不能因为应用信息技术而忽略了学科特点,导致本末倒置。3、整合设计不当,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时,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件的结构和答案,学生按教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