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8.58KB ,
资源ID:141080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4108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医归经与肿瘤靶向给药.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医归经与肿瘤靶向给药.docx

1、中医归经与肿瘤靶向给药论中医归经与肿瘤靶向给药肿瘤靶向给药的提出无疑给现代肿瘤临床治疗带来了崭新的概念,是现代肿瘤临床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点。靶向药物与普通药物相比,具有更强的特异性,可以进入难以到达的特定的靶组织和靶器官,有针对性地提高该部位的药物浓度并维持较长的有效作用时间,避免了广泛分布所带来的疗效下降及不良反应增加,从而减少了药物用量。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大量查阅和研究中医药文献,我们从中发现了大量靶向给药的中医药模式。笔者从中药归经(引经)理论出发全面论述了中药靶向给药的中医理论基础,并结合中医肿瘤临床阐明了中医归经理论在中药肿瘤靶向治疗临床中的应用,提出了中药肿瘤靶向治

2、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1传统中药归经的概念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来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归即归属,经即脏腑经络,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作用。换言之,药物进入体内后,并非对所有脏腑或经络都发生同等强度的作用,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某些脏腑经络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脏腑经络则作用很小或无明显影响。2传统归经理论发展的历史渊源(1)起源追溯到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年:著名中医古籍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已提出了不同的药物,由于性味不同,对机体不同部位有选择性,即某种药味主要入某一脏腑。其曰:“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但内经中并没有用它来

3、解释具体的药物。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按照伤寒不同的证候和六经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来论述药物对人体脏腑经络某一部位的特殊作用及适应范围。如太阳病所用以发表的麻黄、桂枝为入太阳经之药,少阳病所用以和解半表半里证的柴胡为入少阳经之药等等,这些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的分经用药,为归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临床基础。(2)发展于唐宋元时代:唐宋时代,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定向、定位已作为独立药性而不再依附于药物的色、形、气、味等特性。如孟诜食疗本草中“绿豆行十二经脉”;寇宗本草衍义有木瓜入肝、戎盐入肾、桂圆归脾、泽泻引药归肾经等记载,虽未正式提出归经,但却反映了这一时期对药物归经作用的认识水平及该理论体系的雏

4、形。 金元时代著名医家张元素则正式建立归经理论。张氏对脏腑辨证和遣药制方深有研究,提倡分经分部用药,如“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引经报使”等,并将珍珠囊中30余味药载有“某经药”、“某行经药”的内容,他认为取各药性之长,各归其经,则力专效著。弟子李东垣、王好古等人进而系统归纳和发挥,提出制方用药必须引经报使,如手足太阳经病用羌活、藁本;手足少阳经病则用柴胡等。而李东垣所传乃师医学启源用药法象和王好古的汤液本草对归经理论加以充实和发挥,使归经理论体系基本形成。(3)归经理论完善于明代:明代医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刘文泰的本草品汇精要、缪仲淳的本草经疏、李中梓的雷公炮制药性解和本草图解等书,均刊载阐

5、述有关归经理论,并倡导研究归经理论应循“发明经旨,适当于用”的原则,为把归经理论广泛地运用于临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归经理论体系发展成熟于清代:清代论归经的书目之多,涉及的范围之广,是历代无以伦比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3类:一是综合研究本草而提及归经者,如陈修园的本草经读、张璐的本经逢原、陈士铎的本草新编等书;二是重点研究归经理论的专著,如贾所学的药品化义、赵观澜的医学指归等;三是研究药物及方剂归经的著作,如陈修园的医医偶录等。3归经的中医理论依据(1)脏腑经络学说:中医认为药物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对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影响和改变而被认识的。将药物的功效与脏腑经络密切结合起来是归经的认

6、识来源。(2)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是中医辨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度成为中医归经的理论依据之一。如治疗太阳病的主要归膀胱经,治疗少阳病的主要归胆经;犀角“清心肝血分实热”而主归心、肝经等.(3)药物特性: 药物的形色气味作为药物归经的依据之一。内经云:“阳为气,阴为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等.汪昂所云:有因形相类者,如连翘似心而入心;有因性而相从者,如属木者入肝;有因气相求者,如气香入脾等。这些对早期的归经学说影响颇大。随着归经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

7、充实,这种依附于形、色、气、味等论述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定向、定位已显示出较大的片面性。(4)药物疗效:药物归于何脏何腑或何经,由其实际的效用来确定。归经实际是指疗效所在。徐灵胎言:“因其能治何经之病,后人即指为何经之药;”“凡药性有专长,此在可解不可解之间,虽圣人亦必试验”。如苍术辛苦温,能燥湿健脾,治疗湿阻中焦证,即言其归脾胃经。一般来说,药物作用单纯,疗效比较局限的,则归一经;作用复杂,适用范围较广泛的,则归多经。如莲子心苦寒,功专清心火,可以治疗心火亢盛、烦躁口疮,或热陷心包、神昏谵语,故只归心经。干姜辛热能回阳复脉、温中散寒、温肺化饮,可以治疗亡阳厥逆、脾胃虚寒及寒饮咳喘等证,故归心脾胃

8、和肺经。4中药归经临床应用原则(1)按病位指导用药:归经所指的药物作用部位是脏腑经络,如肺有”涫,常出现咳痰、气喘等症,在临床用药时,即可选用主入肺经的杏仁、贝母等止咳化痰平喘药物。(2)按“引经报使”指导用药:引经报使药是指某些药物可引导其他药物达到疾病所在部位,以奏疗效。与西药的载体学说颇有相似之处。它作为运载药物的工具,把药物送到疾病所在部位,有效地发挥其治疗作用,甚至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补中益气汤用升麻引经入阳明效力增强。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明,用升麻其药效明显,去升麻其药效则降低,且不持久,说明升麻对其他药具有协同作用。现代研究证明,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是通过其所含的生物活性分子发挥作用

9、。如桔梗为手太阴肺经的引经药,在许多方剂中作为“引经药”使用。经分析证明桔梗皂甙的表面活性决定着其增溶作用和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银翘散中有桔梗,因为它含有桔梗皂甙,具有表面活性,易溶于水,达到临界胶团浓度后,形成胶团,对挥发油和薄荷油等难溶性成分起增溶作用,不但增加了薄荷油等成分的浸出量,而且使制剂趋于稳定,保证了足够的含药量。(3)结合脏腑经络理论指导用药:在临床治疗中要密切结合脏腑经络之间的各种病理关系,在归经理论的指导下,采取恰当地选药配伍是十分必要的。如有人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热邪壅盛、痰瘀交阻、肺气不降的病理特点,组方时选用麻黄与大黄为主药,取麻黄主入肺经,宣降肺气以平喘;配大黄

10、主入大肠经,通泻大肠而导瘀热,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4)归经与其他药性理论结合用药 :药物归经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选择药物的根据。但同一脏腑”,其病性有寒热虚实的不同性质,同为一经的药物,其药性也有温清补泻的不同特点,因此临床用药如果只重视归经,而忽视了药性特点与疾病性质,势必造成药证不符而促使病情加重。5归经与引经药引经药,亦称“引经报使药,俗称“药引子”,是说用某一药物在治疗上对某脏腑、经络的病证起着显要作用,同时可引导其他药物对某脏腑、经络的病证起主导治疗作用。引经是归经与配伍理论结合的发展,通过配伍引经药,有些药物可改变其他药物的作用方向或部位,或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于特定的方向或部位,甚至

11、可直接影响和引导正气以及病邪。医学读书记云:“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引经药在方剂中起向导作用,可引导整个方剂的药力到达某一病部位”, “引经之药,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力寡而获效捷也。”现代研究证明,引经药与现代药学中所论述的某些化学药中引入“载体基因”,以引药直达靶细胞,使药物在病处直接发挥作用的说法有相同之处。中医认为引经药具有引药物归经、引药至病所、引正气归宅、引病邪外达等多方面作用。(1)引药物归经:指一些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如痛泻要方为补脾泻肝之剂,方中防风既可引药入脾,又能疏肝扶脾、胜湿止痛;龙胆泻肝汤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方中柴胡既能引药入肝胆泻

12、实火,又可疏畅肝胆;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苦寒入心、胃,吴茱萸为肝经引经药,其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火;白虎汤主治阳明经气分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收清热生津之效;清胃散为清胃凉血之剂,方中升麻能引诸药入胃清泻胃火;又如头痛部位不同涉经各异,前人在治疗时注重了引经药的运用,正如李东垣所云:“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也。”(2)引药至病所:一些引经药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引它药直达病所。伤寒论中的三物白散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胸中寒实,若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本草逢原云:“牛膝能引诸药下

13、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故三妙丸中用牛膝引黄柏、苍术下行治湿热下注,两足麻木等。桂枝为上肢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直达肩、臂、手指;羌活为上半身疾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达上半身(及头项);独活、牛膝为下半身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达腰膝、下肢;桑枝为四肢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走四肢;狗脊为腰背部的引经药,可引诸药治腰背强痛,俯仰不利等;川芎为头面部的引经药,可引诸药直达头面等等。(3)引正气归宅:补中益气汤中用柴胡、升麻引清阳之气上升,从而使该方具明显的益气升提之功以治中气下陷之证,若去掉柴胡、升麻则只有补益气血之功而不能升提,且药力不持久;金匮肾气丸中用肉桂以引火归原,可使上浮之虚阳(火)下归于肾

14、,以治虚阳上越的戴阳证及虚火上浮的格拒证;镇肝息风汤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以防“血之余气并赶于上”之“大厥”,该方若去掉牛膝则对眩晕一症的改善大为逊色。(4)引病邪外达:借助药物的作用趋向引邪外达。玉女煎中牛膝引邪热下行以降上炎之火;四妙丸清热利湿,方中牛膝也起引热下行之功;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的细辛,可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6归经(引经)的现代研究(1)归经与中药有效成分:陆光伟对23种药物的有效成分在体内分布与归经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是归经的重要依据,有效成分的选择性作用是中药归经的基础。郭顺根应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到川芎的活性成分川芎嗪的标记物主要分布在动物的肝

15、脏和胆囊,与文献记载川芎归肝、胆经相符。沈海葆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量效、构效、分布等与归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相同的结论。(2)归经与中药微量元素:柴立认为中药的微量元素在体内的迁移,选择性富集及微量元素络合物对疾病部位的特异亲合是中药归经的重要基础。朱梅年等对常用的21味补肾助阳药进行了微量元素的系统分析,认为以微量元素Zn、Mn、Fe等作为共同的物质基础,实施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控制而呈现的整体效应。徐经采发现明目类中药富含Zn、Mn、Fe等微量元素,其含量与眼组织中微量元素的浓度呈正相关。(3)归经与药效:李义奎在429味中药按药理活性分组,统计了各组的归经频数,发现中药的归经与

16、其药理作用存在相关关系,如包括天麻、白花蛇在内的22味抗惊厥中药均入肝经;包括大黄、番泻叶在内的18味泻下药均入大肠经等;这与中医书籍记载完全一致。高其铭认为当归对血液循环系统、子宫平滑肌和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理作用,与其归心、肝、脾经有关;红花入心、肝经与其对血液循环系统和子宫的作用有关。药物的临床疗效是归经理论的基础,而临床效应的来源就是药物的药理作用。因此,中药的药理作用同归经之间存在着相关性。(4)归经与受体:唐学游发现中药与受体的亲和力是中药归经的基础,如细辛含消旋去甲乌药碱,具有兴奋受体的作用,而1受体主要分布在心脏、肠壁组织,因此用细辛可治疗心脏疾病,说明细辛归心经理论的正确性;麻黄是肾上腺素、受体的双重激动剂,入肺、膀胱、心、肾、胃等经。叶显纯认为归经与受体学说对于强调药物对人体特殊选择作用方面是一致的,如槟榔入心、胃经,在药理上槟榔使心脏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