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 管理的意义是修己安人 3第2章 管理的最终目的在安人 3第3章 管理的有效力量是感应 3第4章 管理的根本精神在中道 3第6章 管理的基本方法是“经权法” 3第7章 管理应该发挥象棋的十二特色 3第4篇 关于中国现代管理哲学的结语 3第1章 从中西文化的差异看管理的最终目的 3第2章 由“管人”而“理人”到“安人” 3第3章 孟子的感应四律 3第4章 守经达变才是管理的正道 3第5章 管理是扩情的历程 3作者简介曾仕强,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成功杂志首席顾问,中国统一建设促进会理事长,被业界誉为中
2、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被民生报调查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生产力中心调查为最受企业界人士欢迎的十大名嘴之一,曾应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做过千次以上的咨询与服务。内容提要中国管理哲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再融入一些道德和佛家的观念,融合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与管理智慧。进入21世纪,中国管理哲学受到高度关流,学习和研究中国管理哲学已成为新世纪的潮流,许多专家学者甚至断言21世纪的人如果不学习方块字,不了解儒家的基础观念,很可能成为地球村的二等公民。被业界誉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的曾仁强教授、潜心研究管理多年,一直大力倡导中国管理哲学的现代化应
3、用,他通过对中西方管理的透视并鉴别,指出中国管理哲学是内在依托,西方的管理技术只是一种手段,技术可以借鉴,但绝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管理模式来解决中国的管理问题。在书中,曾仁强教授结合对“大学之道”的精妙诠释,从文化的高度,揭示了中国管理哲学的精义,同时,通过充分阐述中国管理哲学的现代化应用的实践问题,点明了中国管理哲学是个人安身立命,企业安和乐利的可行之道。本书文笔犀利幽默,见解独到,且不乏对现这实问题的解析,融可读性、思想性及实操性于一体。信手拈来,皆为中国管理精髓,字里行间,尽是智者的思索结晶。第1篇 绪言第1章 趁早研究管理哲学以求安身立命管理可以大分为四个领域,那就是经验、科学、哲学和艺
4、术。实务经验,一直是大多数管理者所凭借的指南。我们常说一回生、两回熟,经验累积起来,当然熟能生巧。很多管理者自认不必学习,便能够管理。就是凭借多年经验,以为媳妇熬成婆。而且搞了这么多年,难道还需要他人的教诲?于是我行我素,置管理的科学、哲学和艺术于不顾,却也日复一日,过得相当顺适。缺乏经验或者有了经验,却觉得仍有学习的必要,这些人居于求知心切,大多一头栽进管理的科学领域。从此开口资料,闭口信息,视经验为险区,却看不见哲学和艺术。于是整天紧张忙碌,口中念念一些英文代号,不停地追求“有什么新的理论”?似乎看书听课都来不及,哪里有什么时间和精力,来从事实际的管理?有朝一日,发现这些理论,不过是学术论
5、文或者管理顾问,为求争取良好积点,所制造出来的风潮。心里不免兴起一种念头:这些提出理论、制造风潮的学者或顾问师,如果让他们实际经营一家公司,不知道会不会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实施,而成效又是如何?尤其是资料不足、信息有限的时候,更容易弃科学于一旁,却掉进迷信的深渊。求神问卜,请大师灌顶开示,充当慈善委员,改名字,顿时神通高于一切,而沾沾自喜。常见许多管理者,有如钟摆一般,摆荡于科学和迷信两端。如图1-1-2(缺)。把中间的哲学和艺术,一下子跳越过去,而无所涉猎。手里拿着数据,心里想着明牌。眼里看着信息,心中向往神通。看起来阴阳兼顾,迷信和科学互补。实际上是由于缺乏哲学素养,以致始终难能安身立命。国营
6、事业的领导人,如果做得不好,一定被“换”掉;假若做得很好,很快就会被“挤”掉。因而兴起“为谁辛苦为谁忙”的怨叹,以致茫然地面对未来。上市公司的主持人,原本想把自己的资金抽回来,换用他人的资金来经营,可以减除自己的风险性。想不到市场派来势凶猛,几乎抢掉自己的经营权。于是指派专人,用心操控,并且处心积虑,要确保自己的位置。专业经理人,更是值得同情。人家当老板,为的是建立属于自己的王国。就算刘备当年三顾茅庐,留下千古美名。后来也由于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谊,不听辛苦请来而又屡建奇功的军师孔明苦苦相劝,硬要亲自攻打东吴。私情重于公益,原本是老板的最大无奈。专业经理人不能配合,便是不仁,缺乏体谅老板的爱心。
7、尽量配合,那就成为不义,变成老板的白手套,并不合乎专业的伦理。经营不善,专业经理人引咎辞职,老板还会把所有的缺失,都怪罪在这位可怜人的身上。经营良好,老板的子弟心想肥水不落外人田地,不如自己收回来经营?于是千方百计,逼走专业经理人,也时有所闻。自己的事业,既不上市,也不委请专业经理。无奈岁月不饶人,不能不寻求继任者。想来想去,自己的儿子最可靠。想不到少主登基,先和老臣过不去。出面协调,儿子竟然向父亲提请辞职。父亲不敢向外人吐露实情,只好私下问老天爷:“苍天在上,我的儿子向我辞职,我可以向你请辞吗?”这些问题,都是经验或科学所不能够解决的。但是,对于经营者来说,却是迟早必须面对的严肃命题。管理哲
8、学的功能,也只有在这种紧要关头,才显得更为重要。仅凭经验,日子过得相当顺适。专指那些基本产业,特别是民生必需品,变化不大,规模也很小。而且自己也安于现实,相当认命。除了生死不测之外,其它一切如常,觉得平安就是福,当然认为很顺适。规模稍大,心思更加复杂,受到有梦才美的引诱。有了听听人家怎样管理?或者想要修一个管理学位。跨过第一道门槛,所看到的,仅是管理的科学层面。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足够玩弄一辈子。让自己愈来愈有信心,大家也认为自己愈来愈有成就。年纪轻轻,便把自己打扮成一只气势昂然的公鸡,随时准备和人家大斗三百回合。由于缺乏利爪,所以随身携带计算机,成为现代化的设备。年纪稍长,一付导航人的
9、姿势,好象任何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实际上,不论年龄大小,都饱尝寂寞、空虚、僵化的苦恼,而难以解脱。双手紧握着科技这一枝枪,弄不清楚真正的敌人在哪里,偶而有风吹草动,立即猛烈开火,有时自己也会觉得神经兮兮,却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这时候就会偷闲玩赏艺术,藉以弥补心灵上的贫乏。举办音乐欣赏、展出私藏的古玩、练习书法、甚至于自己参与绘画。艺术的样子很容易显现,管理的艺术却很难捉摸。于是工作之余欣赏或参与艺术,工作时却全力抓住科学,实在很难融和。管理的四个领域,最好以哲学为中心。把自己的基本理念调整妥当,比较容易兼顾经验、科学和艺术。偏重其中之一个领域,就是单元性的选择,很容易走上极端的偏道。所
10、以管理哲学的建立,最好采取多元的观点,以期配合时空变化,情境的不同,抉择合乎中道的决策。管理哲学并不排斥管理经验,因为它的建立,是反省经验的结果。不反省管理经验,根本无从获得管理哲学。管理哲学应该是管理科学的母亲,可惜这一个儿子长大以后,常常不认母亲,反而嘲笑母亲年老、虚幻。真正的管理艺术,其实是管理哲学的纯真表现。缺乏哲学基础的艺术,难免虚伪造作,不能扣人心弦。话说回来,管理哲学需要管理经验来印证,有赖管理科学来实现,经由管理艺术来扩大影响。如果缺乏这三种配套,管理哲学也是独木难支,有气无力。很多人都知道管理哲学的重要性,只是年轻的时候,无从学起;年纪稍长,又觉得自己累积了这么多的经验,应该
11、可以拥有自己的管理哲学。年纪老大时,则认为时日无多,学它做什么?因此真正明白,而又确实建立自己的管理哲学的,为数并不多。上台时不谨慎,在台时争名斗志,下台时不放手。这些祸害的根源,随处可见。便是只有管理经验、管理科学,稍具管理艺术;却缺乏管理哲学的明证。我们的最大理想,应该是在群体中完成自我。在职场中和同仁互动,若是没有原则,大家很不容易配合。向上晋升以后,还要扩大范围,和外界人士互动,更需要确立行事方策,才能因应各种突然出现却又接踵而来的变量。居于这种实际需求,趁早修习管理哲学,持续调整自己的管理态度,以期建立有利的良好关系,收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应该是必要的选择。第2章 中国式管理应有的特质
12、究竟有没有“中国式管理”?迄今尚无定论。正面的意见很多,主要是:管理离不开文化,而各国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有美国式管理、日本式管理,当然也有中国式管理。反面的主张也很多,不外乎认为:在人类历史中,固然发现许多管理的事实,但是现代管理,无疑以美国为发源地,我们充其量只是把它调整,做到“管理本土化”的地步,那里谈得上“中国式管理”? 同样确认中国式管理的存在,也多半采取彼此否定的态度,各有自己的一套说法。情况一如两千多年前韩非子批评当时孔墨的学说:“孔墨以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其为真孔墨。”然而,种种争议,至少已经促使管理者不再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片段理论;不再全力投入于琐碎的
13、分析和技术性的末节问题,却能够猛然觉醒,检查自己的管理系统,借着了解“自己到底是什么式管理”?经由反省而逐渐达到一以贯之的境界。事实上,这些争论大部分停留在“管理科学”层次。因为科学无国界,从管理科学层次来检视,确实没有美国式、日本式管理之分,因此也就没有中国式管理。若是由“管理哲学”层次来分辨,则“硬件相类似,软件颇不同”,中国式、美国式或日本式管理,昭然若揭。找到中国式管理之后,大家便全力推出自己模式。分析起来,大抵有下述六大型态:(一)企业型。企业界起初心存观望,不承认自己实施中国式管理,唯恐被视为落伍,破坏企业的形象。后来逐渐有些企业,尝试着树立“中国式”旗帜,甚至开拓外销市场,已展示
14、“中国式管理”的实力。(二)日儒型。有些人认为日本人对于中华文化研究得比中国人更彻底,同时日本式管理的理念也绝大部分源自中国,因而大量引进日式儒家文化,宣导“中日同文同种”,运用日人研究成果,建立中国式管理。(三)史料型。将我国历史上的管理事实,当作案例来分析说明,进而指出中国式管理的途径。到目前为止,仍然停留在片段史实的整理,尚未臻于系统化的建构,仍有待于整理成更具体可行的中国式管理。(四)实证型。采用问卷及访问的调查统计结果,说明中国式管理的真相。实证的过程,可信度相当高。但是这种研究方法,有其一定的效用,对于中国式管理理念的探索,价值的判断,以及体系的建构,就无能为力,必须做更为深入的研
15、讨,才能获得更佳的成就。(五)自创型。不依据史实,自创一套中国式管理。其实是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与中国式、美国式或日本式无关。但是,也有人依据传统,却要加以根本的改变,本质上更近乎反对道统,徒然造成观念上的混淆。(六)现代型。中华道统贵在“日日新,又日新”,走“继旧开新”的途径,从传统中走出中国现代化的管理,亦即先做真实的中国人,再进而改善创新,而非“没有根底”或“毁根式”的求新求变。不论那一类型态,最后能够突显出中国式管理的特征,才是名正言顺的中国式管理。否则不过徒托空言、有名而无实。因为管理不是万灵丹,没有一种管理世界通用,也就没有一种中国式管理得以全中国各行各业通用。各国管理,无非大同小异:物质层面亦即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具象,大体相同;精神层面亦即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特征,则互有差异。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式管理并不计较采用那一种形式,因为中华文化具包容性,什么形式都能够容纳。但实质上务须确能安人,使组织成员在安心愉快的气氛中,把工作做好。实际上,台湾地区现有企业组织都在实施中国式管理。所差异的,只是纯度上的不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