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151.77KB ,
资源ID:141026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41026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1、刻度尺的刻度情况;教师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正确记录。3出示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指出其最小刻度或测量能达到的准确度。结论:长度测量的准确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应根据测量的准确度要求,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或其他测量工具。【注意事项】1要教给学生正确该数和记录的方法。当被测长度的一端和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另一端位于两个最小刻度之间时,只能用眼睛估读,因而是不准确的,记录的数字要比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的示数多一位。2由于刻度尺的端面往往被磨损,它的零刻度线不适于作为测量时的起点线,这时可以在刻度尺上任选一刻度线作为测量的起点线。【教学反思】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正确使用刻度尺,但也存在误差和

2、错误的使用方法,教师应注意强调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用停表测量时间一、实验目的: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二、实验器材:机械停表一块(量程15min,分度值0.1s),实验用小车一辆,挡板一块,斜面(长0.73m、10角倾角)一个。三、实验步骤:1观察表的量程和分度值,并检验停表的按钮和指针是否正常工作。2.在斜面上确定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终点处安置挡板3.将小车放置在斜面上,由起点处释放,同时按下停表按钮,小车运动到终点的同时再次按下停表按钮。4.读出并记录停表的读数为1.1s。5.整理实验器材。四、实验结果小车运动的时间为1.1s。测量平均速度1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通过分组实验使学

3、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 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计时演示 教师准备一套并加小车学生 带滑轨的斜面,小球,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 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 ,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 速度 的单位是什么?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 运动的物体 中时间 t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 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观察回答1实验介绍(1)明确实 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目

4、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 秒表测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 ,需要测量的 是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所用的时间。(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观察:秒表的最小刻度,量程和零刻线。练习使用秒表。(3)介绍实验步骤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3实验结果讨论:(1)将几组学生填写好的实验表格(投影片)展示出来,对比每组数据,计算出的V1,V2,V 3是否相等。(2)物体作变速运动,在两段路中的速度分别是v1,v2.有位同学认为,这个物体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v=v1+v2/2,空 虚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说说你的意见。完成实验讨论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教案 实验目标:1、观察不

5、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3、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实验器材:温度计10、 塑料杯10实验准备: 各组准备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10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实验过程:1复习温度计的使用,示范测温操作 上课开始,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复习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然后教师进行测水温的示范操作。2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用温度计实际测量。把每次测量的温度值计在表格里。自来水的温度温水的温度烫手的热水的温度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

6、热水3我们再来测量一下,现在要求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把测量结果记录在P47,在等的过程中思考:这些水的温度会有变化吗?估计会怎样变化?4、小组测量,教师指导。连续测量10分钟内水温变化的记录表0分钟2分钟4分钟6分钟8分钟10分钟5、汇报交流。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使学生了解: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教学重点】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教学难点】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烧杯(或烧瓶),温度计,方座支架,酒精灯。【器材】试管2个(内径各约35厘米和15厘米,如果大试管过长可截短一点),与大小试管相配的软木塞(

7、或橡皮塞)2个,烧杯(500毫升),液体温度计(0100),纯萘粉(5克左右),角匙,接近沸腾的热水(约350毫升),一小团疏松的细铜丝,其余除搅拌器、冷水、滴管不用外同方案一。【操作】(1)将小塞子中心钻一孔插入温度计,再把温度计伸入小试管下部预先放入的一小团细铜丝之中。用角匙向小试管内均匀地加入纯萘粉,直至萘粉将细钢丝盖没。调整温度计的位置,使它位于萘粉柱的中心偏下处,但不接触管底。(2)如图318所示,将大塞子中心钻洞插入小试管,并通过大塞子把小试管固定在大试管中,使两个试管各处的间隔尽可能均等。再把大试管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使它不接触烧杯的壁和底,而水面略高于小试管中萘粉柱的顶面。(

8、3)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让水保持沸腾状态,同时使小试管中的萘粉不断得到加热。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约70时,每隔一分钟或半分钟观察并记录一次萘的温度,直至萘温升至85左右为止。(4)停止加热,取出小试管并将它固定在支架上,让液态萘在空气中自然冷却,继续观察和记录萘的温度,直至温度降至70左右为止。(5)根据记录的温度、时间数据,画出萘的熔化、凝固图象。由此分析表明:晶体萘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虽与外界发生热交换,但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教学反思】学生理解水的沸腾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2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这个温度叫沸点。3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9、【教学重点】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教学难点】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1如图2251所示,将水放在烧杯里(半杯即可)加热,温度计插入水中测水温。找一两位学生随时向全班报告温度。指出观察重点是水和温度计。2教师边实验,边讲解,首先看到较小气泡出现在烧杯底部,然后上升,指出这是由于玻璃上吸附空气和在水中溶有微量气体受热分离所形成的。少时,从杯底逐渐出现一些较大的气泡,这些泡里含有水蒸气,但没有上升到水面就变小并消失了,这是因为水温不匀,杯底温度较高,蒸汽泡可以形成,但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蒸汽又凝结成水了。最后,加热到杯里水的各部都有气泡,而且在上升过程中气泡继续增大,这

10、才是真正的沸腾现象。强调这时在液体表面和内部都在进行剧烈的汽化。由学生报出的温度是100后(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再加一会儿热,温度也不再上升,指出这个温度就叫沸点。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沸腾现象随即消失。说明维持沸腾是需要热量的,这些热量不是升高水温,而是进行汽化,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3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如“目的和要求”中的三条结论。1为了节省时间,可以一开始就使用热水。2如能使用半导体温度计,由电流表显示温度(或者用演示温度计),可以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温度变化。3如果烧杯擦得特别干净或用烧杯中的水曾煮开过,这时,由于气泡产生条件不足,致使沸腾时气泡发生不太剧烈。如在水中投入少许碎瓦粒,则沸腾

11、现象格外醒目。【教学反思】对于沸腾的实验生活中比较常见,因此实验特别成功,个别同学出现错误原因是操作不正确,注意实验环节的强调。光反射时的规律【教学目标】总结光射到物体表面上发生反射的规律:1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学重点 】总结光射到物体表面上发生反射的规律: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学难点 】反射的规律:光的反射演示器,其结构如图231所示,M是一块平面镜,镶在一块木板上,白色光屏E垂直固定在木板上,白色光屏F可以绕垂直于镜面的ON轴转动,E、F屏上画

12、有以O为圆心的圆弧,上面标有刻度。平行光源(J2501型光具盘的光源),低压电源(J1201型)。1调整光源的位置,使一束光沿平面E内任一直线AO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绕ON轴转动平面F,寻求由O点反射的光线,只有当平面F和平面E在同一平面内时,才能在F上见到反射光线,平面F在其他位置时,F上都没有反射光线。得出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的结论。2平面F和E处在同一平面时,观察到光的反射,从E、F屏上读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值,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在平面E内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重复步骤2。总结得出反射定律。4先使平面F和E成任一夹角。转动光源的位置,在E

13、平面内看到反射光线。转动平面E找到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平面,加深对反射定律的理解。1初中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理解反射定律中线和面的空间关系是一个难点。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直观地建立起光的反射图象。2入射光线是具有一定宽度的光带,为了在光屏上显示出光传播的路线,入射光带的轴线与光屏需成一个较小的角度。同样,反射光线也是具有一定宽度的光带,因此,当平面E与F有较小的角度时,光屏F上仍能有短的亮线。实验时要注意尽量减小光带的宽度,并且避开这个较小角度的位置,以免造成混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验证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平面镜里成正立的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它们的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