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I卷(选择题)评卷人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除中共外,民革、民盟、民建各2人,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人。这一举措A初步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反映出人民代表来源广泛C体现出“民主协商”的精神D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确立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材料中的“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分别是指A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国家B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农村C英国和中国D欧洲国家和美洲国家3、1999年欧盟在赫尔辛基举行首脑会议,决定组建一支欧洲快速反
2、应部队,并成立一个由各国国防部长和参谋长组成的军事委员会和军事参谋部,致力于欧洲的决策和协调。这反映了A欧盟各国已放弃各自的国防权力B欧盟的国际影响力举足轻重C军国主义在欧洲范围内有所恢复D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4、古代罗马法规定:承认当事人有权选择适用于其自己事务的法律规范,这在多种法律规范并存的情况下,必然发生法规之间的相互竞争,这保证了法律规范创制和适用上的自由和民主,也促使法律规范本身达到实质合理性。这一规定实际上反映了罗马法的A开放性B公正性C权威性D无序性5、1978年上半年,分管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谷牧率团赴西欧考察访问,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并在
3、中央有关会议上进行了阐述。该考察活动A落实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B推动了政治路线的变革C标志着新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开始D得到全国上下一致认同6、陈启源创办于1873年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曾下令封闭。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说明A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以增强实力B清政府开始发展制造业应对危机C国内外形势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D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阻碍消失7、新中国60年代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曾提出外交上的“三和一少”政策,即是对帝国主义要和气一点,对反动派印度尼赫鲁要和气一点,对修正主义要和气一点,对亚非拉人民
4、斗争的援助要少一点,此政策在当时被毛泽东认为是修正主义而遭受批判,这说明当时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未得到实践B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对外政策C党内外交政策开始出现严重分歧D外交政策受到极左思潮影响8、二战后英属殖民地纷纷独立。随后,大多数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又加入了以英国为核心的英联邦。联邦内各成员国主权平等、经济互惠。其加入英联邦的动因是A加强联邦的内娜团结B从应区城合作的趋势C应对超级大国的戚胁D谋求自身稳定与发展9、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A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B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5、C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D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10、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谧法。秦始皇此举意在A维护皇权尊严B弘扬三纲五常C废除宗法制度D取消分封制度11、马端临文献通考在论及宋朝经济政策时说:“古人之立法,恶商贾之趋末而欲抑之;今人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这从侧面反映了宋朝A国家与商贾形成分利模式B注重维护商贾的正当利益C商品经济的发展较为繁荣D政府商业专营以与民争利12、仪礼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日叔舅。”材料本质上反映了A区分
6、伯舅关系以便扩大周的疆域B被分封的既有同姓也有异姓贵族C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联系紧密D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之间可联姻13、“最后,这一新政府并不是被人推翻了,而是像沙皇专制政权在3月时那样孤立无助地崩溃了。”得出这一结论主要缘于A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B新政府没有让人民得到和平与土地C军队忙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D俄国全部政权已归属苏维埃14、请积极发展民营重工业以充实国力案指出:为“谋国民生活的安定与抵御外侮的国防能力的充实”,“经济建设应速完成重工业”,由“中央予以指导,令各省分别举办,以民营为主,或官民合办,以助成之”。上述方案是A“百日维新”的法令B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方案C北洋政府初
7、期的政策D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15、著名历史学家游彪曾说:“大司农颜异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划,得到武帝的批准。为了贯彻这一政策,汉王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了国家工商管理体制。”这一政策A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B服务于皇帝贵族特权阶层C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D有利于落实重农抑商政策16、北宋末年庄季裕的鸡肋编载: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菲舟揖不可到,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宋代A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较紧密B民众生活受气候的影响大C舟揖成为主要
8、的交通工具D农业种植商品化和专业化17、关于诗经中硕鼠的创作背景,王符在其潜夫论班禄中这样说道:“履亩税而硕鼠作。”桓宽在其盐铁论取下也持同样的观点:“周之末涂,德惠塞而嗜欲众,君奢侈而上求多,民困于下,怠于公事。是以有履亩之税,硕鼠之诗作也。”材料中的“履亩税”出现的根源是A铁犁牛耕的出现B诸侯国君生活奢侈C周王室衰微D土地私有制的产生18、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这项土地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A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B导致了自耕农衰退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19、
9、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它们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北京是经贸中心B闭关政策的影响C经济重心的南移D区域商帮的发展20、清朝前期的君主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但同时也明确规定:这些王公须在京城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方便满洲贵族参政议政A. 消除君主制的潜在威胁B. 尊重少数民族原有传统C. 减少清政府的财政开支21、1843年至1855
10、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300万斤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000多包增加到5600多包,由于出口额的迅速增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一现象表明A中国小农经济解体B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D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22、以妇女放足为例,早在1897年,上海便设立了全国性的不缠足总会,入会者多达三十万人,天足成风;而作为首都北京直至庚子以后,放足之风“仍未大开”。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C百日维新法令的推动D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23、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制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
11、自由穿着的时代。从中可以看出A衣冠之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B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C服饰成为展现个性自由的窗口D中山装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服装24、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但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所以,英国报刊发表了赞扬中国胜利的评论。这表明(A反法西斯同盟国对中国的道义支持B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得以确立C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D中国的抗战赢得了国际舆论的肯定25、公元前450年,伯利克里改革公民权法案,将之前
12、只要其父为雅典人即可获得雅典公民身份,调整为新生儿必须父母双方均为雅典人才有资格获得雅典公民权。伯利克里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城邦政治B减轻财政危机C提高妇女地位D消除跨城邦婚姻26、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13世纪同盟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兴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15世纪转衰,1669年解体。导致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A德国北部经济的衰落B欧洲重商主义兴起C德国宗教改革的出现D新贸易路线的竞争27、16世纪从事奴隶贸易的主要是葡萄牙人,只有少量西班牙人。到17世,荷兰人统治了大多数奴隶市场。18世纪又以英国人领先。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工业革命顺利完成B英国成为海上霸主C海上殖民霸权转移D奴隶贸易空前繁荣28、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步,以乡村为中心的传统农业社会逐渐解体,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愚昧粗野,酗酒成了唯一的精神安慰。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有小偷1万,妓女5万,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材料主要反映了A工业革命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B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进程C工业革命极大冲击了传统价值观D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29、“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有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