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341.69KB ,
资源ID:140587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40587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对动力学法测定材料弹性模量实验的研究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对动力学法测定材料弹性模量实验的研究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扬州大学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江苏 扬州 225002 摘 要 :简要分析了动力学法测定材料弹性模量实验在理论推导中存在的困难 , 讨论了实验中悬丝的材料 、 直径等 影响因素 , 并提出相关建议 ; 同时对利用李萨如图形判断共振频率的方法做了介绍和说明 .关键词 :弹性模量 ; 共振法 ; 共振频率 ; 悬丝中图分类号 :O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4642(2007 01200452041 引 言弹性模量是表征固体材料抵抗形变能力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 是选定机械构件材料的依据之一 , 因此对弹性模量的准确测量非常重要 . 测量方法中 , 结果稳定 、 量方法 .

2、 , 而 实际测量时棒是由悬丝吊着的 ,2种情况显然存 在矛盾 ; 且悬丝的材质 、 直径不同时 , 测量结果也 存在差异 , 并发现实验结果与有关文献中给出的 结果不同 . 为此 , 我们对该实验做了进一步研究 . 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该实验方法做了 一些探讨 .2 理论推导中存在的困难理论上 , 棒在自由振动情况下的运动方程 1满足 :4x 4+EJ 2t 2=0. (1在两端自由的条件下 , 求解方程可得到E =1. 60673d4f 2.(2(1 (2 式中 E 为动态弹性模量 , S 为棒的横截面积 , J 为某一截面的惯性矩 , L 为棒的长度 , d 为棒的横截面直径 ,

3、 m 为棒的质量 , f 为棒的基频共 振频率 2.图 1是棒做基频振动时的振幅分布图 , 从图中可以看出 :棒在做基频振动时 , 存在 2个节点 , 分别在 0. 224l 和 0. 776l 处 , 而节点处不振动 .图 1 棒的基频振幅图根据上述原理 , 本实验采用的基本方法是 :将 截面均匀的试样 (棒 悬挂在 2只传感器下面 , 在 两端自由的条件下使之振动 , 测出试样的固有基 频 , 并根据试样的几何尺寸 、 密度参量等 , 代入(2 式求得材料的弹性模量 3. 图 2即为实验装置 图 .图 2 实验装置图从实验装置图中可以看出 , 试样振动时 , 由于 悬丝的作用 , 棒的振动

4、并非原理中要求的自由振 动 , 而是存在阻尼下的受迫振动 . 如果考虑悬点 处悬丝对棒的作用力 , 原动力学方程应改为 1:25t 2+S45x 4=S , (3式中 F (x =0(x 0, t , 边界条件仍自由 . 但此时还需考虑 2个悬点处的衔接条件 , 即 :(x 1-0, t =(x 1+0, t ,(x 2-0, t =(x 2+0, t .在确定的边界条件和衔接条件下 , 方程 (3 有确定解 , 但具体求解非常困难 . 而实验上却能很好地解决上述困难 :上面提到过 , 棒做基频振动时存在 2个节点 , 节点处的振幅为零 , 若将悬丝挂在节点处 , 那么棒仍可认为是自由振动 ;

5、 但是节点处振幅为零 , 信号很难检测 . 因此实验上采用内插法 , 即逐步改变悬丝吊扎点的位置 , 逐点测出试样的共振频率 , 利用作图法从图中内插求出节点处的共振频率 3, 悬丝在节点时 , 棒的共振频率最小 , 这样就得到了试样的固有频率 .具体实验时 ,处棒的共振频率 ,固有频率 . 、 共振信分重要 .3 实验中几个问题的探讨3. 1 悬丝的选择对共振频率的影响3. 1. 1 悬丝的材料实验过程中 , 棒的振动并非自由振动 , 因为悬丝与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 因此准确地说 , 实验过程中棒的振动应该是存在阻尼下的受迫振动 .理论 上 , 共 振 频 率 与 阻 尼 的 关 系 为

6、:=0-22. 其中 0为样品的固有频率 , 为阻尼系数 . 只有当 =0, 即无阻尼时 , 共振频率才为样品的固有频率 . 但实验中不论悬丝吊在棒的哪个位置 , 都会存在阻尼 , 因此所测得的共振频率并不是该样品的固有频率 , 且阻尼越大时 , 共振频率与固有频率值就相差越大 .为了了解悬丝材料对于实验的影响 , 选用铜棒 (d =6mm , l =150mm , m =34. 92g 和 4种悬丝做实验 , 数据见表 1. 其中前 2根是棉线 (d 1=0. 255mm , d 2=0. 105mm , 后 2根是金属丝(d 3=0. 205mm , d 4=0. 128mm .表 1的数

7、据表明 :利用棉线作为悬丝时 , 在悬点处测得的共振频率偏小 , 这与共振频率与阻尼的关系相符 , 因为棉线与金属丝相比 , 阻尼较大 .表 1 悬丝材料不同时各悬点处的共振频率 x/cm x/l f 1/Hz f 2/Hz f 3/Hz f 4/Hz 7. 50. 05799. 0800. 8801. 0802. 6 15. 00. 10798. 6799. 5799. 2800. 0 22. 50. 15798. 4798. 8798. 3799. 0 30. 00. 20798. 1798. 6797. 8798. 1 37. 50. 25798. 2798. 6797. 5797. 9

8、 45. 00. 30798. 4798. 8798. 2798. 3 52. 50. 35798. 6799. 1799. 2799. 0根据内插法 (见图 3 , 得到的各节点处共振 频率为 f 1节 =798. 0Hz , f 2节 =798. 5Hz , f 3节 = 797. 5Hz , f 4节 =797. 9Hz . 由此可知 , 虽然不同 材料的悬丝在远离节点处 , , 致 .,图 3 内插法求节点处的共振频率在多次实验的过程中 , 我们发现 :利用软性材 料作为悬丝时 , 实验现象比较明显 , 特别是在接近 节点的位置 . 这主要是由于棉线比较柔顺 , 其恢 复平衡的力主要是

9、张力 ; 而金属丝则较硬 , 其恢复 平衡的力还与自身的劲度有关 . 因此实验时建议 选用软质材料 (如棉线 , 可以更好地拾取信号 . 从实验结果还发现 , 在节点前相邻悬点所测 出的共振频率相差较大 , 而节点后则相反 , 这是由 于悬点位置不同 , 样品受力情况不同的缘故 (特别 是对边界条件的影响 .3. 1. 2 悬丝的直径选用不同材料的悬丝所测出的共振频率不 同 , 而选用同种材料不同直径的悬丝 , 测量结果同 样存在差异 . 表 1中的数据还显示 :用同种材料 直径大的悬丝 , 所得到的共振频率反而小 . 该现 象与文献 3中介绍的 “悬丝直径越粗 , 共振频率 64 物 理 实

10、 验 第 27卷越大” 的结论不符 , 所以我们又进行了 1组实验 .分别采用同种铜丝的 1股 (直径为 0. 120mm 、 2股 作 为 悬 丝 , 对 铜 棒 (d =5. 95mm , l =150mm , m =34. 93g 上的第 1个悬点 (x/l =0. 05 进行的多次测量 , 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 即 :f 1=809. 96Hz , f 2=809. 44Hz , f 3=808. 60Hz , f 4=808. 32Hz , f 5=807. 80Hz.由此可以看出 :在一定范围内 , 悬丝的直径越 大时 , 共振频率反而越小 . 这个结论确实与一些 文献中的结论矛

11、盾 , 但与第 1组实验的现象符合 , 与 3. 1. 1节的理论分析吻合 :由共振频率与阻尼的关系 =20-22, 悬丝直径大时 , 阻尼相应 较大 , 即 大 , 则共振频率应该较小 . 当然 , 悬丝 直径也不可过粗 , 太粗的悬丝对于棒振动时振幅 的影响很大 , 而不利于拾取信号 . 3. 2 . , 必要 . 表 2是悬丝与棒夹角不同时第 2个悬点 (x/l =0. 10 处的共振频率 .表 2 悬丝与棒夹角不同时第 2个悬点处的共振频率 /(f /Hz/(60808. 2100807. 770808. 0110807. 580807. 8120807. 490807. 7表 2的数

12、据表明 , 当悬丝与棒之间的夹角在 8090之间及 90100之间时 , 共振频率的值均只相差 0. 10. 2Hz , 对实验的影响不大 . 可见 , 悬丝 小角度内的倾斜对实验的影响并不明显 . 因此 , 实验时虽是采用目测来悬挂棒 , 但偏差角度相对 来说较小 , 不致对实验产生太大的影响 , 不必作精确测量 . 3. 3 李萨如图形法判断共振频率理论上认为 , 当试样振动振幅最大时 , 拾振器 输出电信号也达到最大 , 则测出的信号频率即为 此时试样的共振频率 . 而在实际测量过程中 , 经 常会出现几个共振峰 , 因此必须学会判别真假共 振信号 .判别共振频率的方法有预估法 、 峰宽

13、判别法 、撤耦判别法等 , 但都与实验者自身有着很大的关 系 . 为了方便 、 准确地测出共振频率 , 排除实验者 自身的实验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可使用合成 李萨如图形的检测方法 .当激振信号与拾振信号频率相等而相位差不 同时 , 合成的李萨如图形见图 4.图 4 不同相位差的李萨如图形, 此 . 李萨如图形法实际上是 几种共振频率判别法的实验综合方法 , 排除了假 共振峰信号 , 排除了实验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 由 示波器所显示的图像客观地显示出拾振信号与激 振信号同频率且拾振信号幅度最大时的频率 . 用 李萨如图形法还拓展了实验的内容 , 通过示波器 使用功能的转换可定性地观察到悬挂

14、点位置的改 变 :悬点在两节点之间时 , 图形如图 4(b (d 所 示 ; 悬点在两节点之外时 , 图形如图 4(e (g 所 示 ; 而图 4(a , (e 则分别对应两悬点和节点重合 处的图形 , 因此在实验时是几乎观察不到的 . 同 样 , 实验时可以根据图形 (相位差 定性判断出悬 点位置的变化 .4 实验误差经过多次实验 , 我们发现在实验条件相同的 情况下 , 实验结果的重复性不是非常好 . 其影响因素很多 , 有实验人员本身的因素 , 实验仪器的影 响也不能忽略 . 实验时我们用了几种不同厂家的 仪器 , 均发现了存在同样的问题 :稳定性不够 、 信 号源产生的信号不是标准的正弦波等 . 同时 , 如 果实验时用的传感器是线圈式 , 而不是压电陶瓷 , 也会出现稳定性不够 , 接触不好等现象 .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 , 实验常需要重复 , 而重 复性不好却给实验规律的归纳带来了一定的难 度 . 但从多次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来看 , 整个 实验的总体趋势和规律却是一致的 .7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