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19.38KB ,
资源ID:140168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40168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课程教学大纲审阅意见表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课程教学大纲审阅意见表Word文档格式.docx

1、良中差审阅意见:专业系审阅人(签名_)日审阅院(系)意见:签名_(盖章)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 微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选修 课程学分数:4 课程学时数:54 授课对象:口腔八年制参考教材: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生物化学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口腔医学专业七八年制的专业基础选修课。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的重要基础,主要阐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微生物在生物学中的地位及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利用这些知识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基础,使微生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二、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学目的:

2、(1)系统地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其营养、代谢、生长以及遗传变异、基因重组和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2)较全面的了解微生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3)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教学要求:要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提问、讨论、答疑、课后作业 四、教学内容(需标注熟悉、掌握、了解)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论这一章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学在纵向和横向的发展概况及学科特点等。主要内容:

3、1、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2、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分支学科3、微生物学发展简史4、微生物学的特点及展望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本章以实验课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使学生重点掌握微生物学中几项基本技术,主要包括分离培养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涂片染色技术、显微观察技术及菌种保藏技术等,同时了解微生物的形态。重点和难点:本章难点对三大类微生物的认识与区分;教师需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实验课做好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工作。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掌握)1、无菌技术2、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3、微生物保藏技术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掌握)1、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2、制片和染色技术第三节 显微镜下

4、的微生物形态和大小(了解)1、真细菌和古细菌2、真菌3、藻类4、原生动物 第三章 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本章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实验为辅,使学生重点了解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尤其区分出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的区别。重点是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功能;难点是不同微生物细胞壁结构的多样性,尤其要注意G+和G-菌的区别及应用;第一节 原核微生物(熟悉)1、细胞壁2、细胞壁以内的构造3、细胞壁以外的构造 第二节 真核微生物2、纤毛和鞭毛3、细胞质膜4、细胞核5、细胞质和细胞器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本章的“营养要求”一节以自学为主,“培养基”一节以课堂讨论为主(

5、事先布置思考题),然后以总结讨论课形式介绍有关“培养基”内容与“物质运输”内容,使学生重点了解培养基的组成原理和各营养物的生理功能。本章重点是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及营养类型,难点是对各营养类型碳氮能间关系的理解。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掌握)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2、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二节 培养基(熟悉)1、配制原则2、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掌握)1、扩散2、促进扩散3、主动运输:初级主动运输,次级主动运输,基团转位等4、膜泡运输 第五章 微生物代谢本章以“产能代谢”为主,以“物质代谢”为辅,重点介绍微生物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使学生了解

6、各种不同的微生物有各种不同的代谢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的代谢产物,从而激发学生去开发未知的微生物世界,以寻找新的代谢产物的可能性(即微生物新产品的开发)。能量代谢是本章重点,难点是微生物产能代谢不同途径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内容:第一节 代谢概论(了解) 第二节 微生物产能代谢(熟悉)1、生物氧化2、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3、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4、能量转换第三节 微生物的耗能代谢(熟悉)1、细胞物质的合成2、其它耗能反应:运输、运动、生物发光 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熟悉)1、酶活性调节2、分支合成途径调节:同功酶、协同、累加等 第五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熟悉)1、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7、2、次级代谢的调节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本章重点讲授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以及影响生长的环境因子和控制生长的理化因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于科学研究或生产实践中,利用环境因子或理化因子人为地控制微生物的生长。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并理解这一规律出现的原因,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的作用;第一节 细菌的个体生长(掌握)1、染色体DNA 的复制和分离2、细胞壁扩增3、细菌的分裂与调节 第二节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1、细菌群体生长规律2、生长的数学模型3、主要生长参数4、连续培养5、同步培养第三节 真菌的生长与繁殖1、丝状真菌的生长繁殖2、酵母菌的生长繁殖第四节 环境对生长的影响

8、及生长的测定1、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2、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第五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1、控制微生物生长的物理因素2、控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第七章 病毒 (自学,该章内容学生在医学微生物中会系统学习)本章内容相对独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非细胞生物病毒的一般生物学特征,其中讲述重点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复制周期等。重点在于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和组成;感染循环和溶性等,难点在于“噬菌体的复制合成”。通过介绍几种亚病毒因子把学生思路引向由“朊病毒”引起的思考,从而把基础微生物学与科学前沿结合在一起。重点是病毒与细胞型生物的区别病毒的特征及病毒复制的动态过程。难点是病毒复制的动态过

9、程及一步生长曲线等内容。第一节 概述一、病毒的定义和特点二、病毒的宿主范围三、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节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病毒的分离和纯化二、病毒的测定三、病毒的鉴定 第三节 毒粒的性质一、毒粒的形态结构二、毒粒的化学组成 第四节 病毒的复制一、病毒的复制周期二、病毒感染的起始三、病毒的大分子合成四、病毒的装配与释放 第五节 病毒的非增值性感染 第六节 亚病毒因子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本章包括有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介绍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诱变育种和重组育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常规育种技术,并通过认识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微生物基因组结构进而认识微生物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关系,从

10、而把微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联系在一起。主要是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接合作用、转导、转化、性导、酵母的遗传特征、真菌的准性生殖、微生物育种及突变菌株的筛选; 难点是转化,转导,性导,结合及准性生殖等一系列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熟悉)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第三节 质粒和转座因子 第四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掌握)1、突变的类型及其分离2、突变的分子基础3、DNA的损伤与修复第五节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掌握)1、接合作用2、转导3、转化第六节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征(了解)1、酵母的遗传特征2、丝状真菌的准性生殖 第七节 微生物育种(了解)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本章内容

11、以自学和讲授相结合,辅以适当的课堂讨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在自然界的分布与作用,重点认识极端微生物的开发利用和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等新的生长点。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具体作用较重要;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了解)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2、微生物与物质循环第二节 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了解)1、微生物群落2、土壤、大气和水域中的微生物3、动、植物体中的微生物4、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5、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及霉腐控制第三节 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了解) 1 人体微生物2 病原微生物通过水体中的传播 3 病原微生物通过土壤中的传播 4 病原微生

12、物通过空气的传播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了解) 第十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认识微生物的进化关系进而了解生命三域的主要特征,重点掌握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进化的测量指征;三界生物理论;分类学的内容包括分类、命名和鉴定;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是目前进行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参考书目;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特征,包括基因型特征和表型特征;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和自动化分析p 技术。第一节 进化的测量指标(掌握) 第二节 细菌分类(熟悉)第三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了解) 第四节 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及自动化分析p 技术(了解) 第十一章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了解)

13、本章内容实际上是全书知识的综合应用,重、难点相对较少;因此自学为主,教师只就学生疑问进行讲解。真细菌的多样性;古细菌的多样性;真核生物的多样性 主要内容:第一节真细菌的多样性1、真细菌系统发育总观2、真细菌的主要类群3、放线菌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古细菌的多样性1、古细菌系统发育总观2、极端嗜盐古细菌3、产甲烷古细菌4、嗜热古细菌5、无细胞壁的古细菌6、微生物生存的温度极限7、古细菌-地球早期的生命形式 第三节 真核生物的多样性1、真核微生物系统发育总观2、藻类3、真菌4、粘菌5、原生动物第四节微生物资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十二章 感染和免疫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在微生物学中是比较偏医的一章,由于学生会在医学免疫学等必修课程中系统学习,为了避免重复教学,这里仅初步介绍细菌性传染机制和人体(宿主)的免疫系统,使学生了解传染与免疫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在人体(宿主)的特异性免疫及免疫学的实际应用,本章通篇都较难掌握,各种技术易混淆,因为部分内容与人体生理学联系较紧密。第一节 传染的机制(掌握)1、传染的途径与机制2、微生物的致病性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