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198.48KB ,
资源ID:1400503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40050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斯腾伯格爱情的三角形理论述评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斯腾伯格爱情的三角形理论述评Word文档格式.docx

1、这一理论虽然有其局限性和不成熟性,但对在我国开展类似研究有借鉴意义。关键词: 爱情 爱情的三角形理论 亲密 激情 决定 忠守 斯腾伯格(Robert.J.Sternberg)是当今世界上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研究智力的学者,曾提出了著名的“三重智力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内亦有人介绍之(李其维、金瑜,1994,1995;万明钢,1995)。他不仅在人类智能研究领域内爱情成分 亲密 激情 决定忠守 稳定性 稍高 低 稍高 有意控制程度 适中 低 高 体验的明显度 变化不定 高 变化不定 在短期关系中典型的重要性 适中 高 低 在长期关系中典型的重要性 高 适中 高 在各种喜爱关系中的普遍性 高

2、低 适中 心理生理卷入 适中 高 低 对意识察觉的易感性 稍低 高 稍高 可以看出,斯腾伯格这里所用的“成分”一词并非指代心理过程,而是说人类的爱情可以从上述三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区分,或者干脆称之为三个维度似乎更为恰当。根据这三个成分在爱情中的多寡情况,可以把人类的爱情关系区分为八种类型(见表2的归纳,其中正号代表成分的存在,负号代表成分的缺乏)。表2 爱情的类型 爱情类型 爱情成分 无爱(Nonlove) 喜爱(Liking) 痴迷的爱(Infatuated love) 空洞的爱(Empty love) 浪漫的爱(Romantic love) 伴侣的爱(Companionate love)

3、愚昧的爱(Fatuous love) 完美的爱(Consummate love) 不同的爱情可以用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来描述,即三角形的面积表示爱情的多少,三角形的形状表示爱情的三种成分之间的相对关系。等边三角形表示平衡的爱情,因为代表各个成分的顶点到三角形重心的距离相等。不等边三角形代表不平衡的爱情,哪个顶点到三角形重心的距离最长,就表明这是主导成分;哪个顶点到三角形重心的距离最短,就表明该成分的不足或缺少。这就是该理论的基本三角形原理。二、爱情的多重三角形原理 爱情的三角形理论还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复杂的爱情关系。现实中的爱情往往牵涉到不只一个的三角形,于是又提出了多重三角形原理。也就是

4、说,一个爱情关系中存在着许多三角形,它们在爱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有以下几种是非常重要的,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 现实中的三角形和理想中的三角形 在两人关系中不仅仅存在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现实的爱情三角形,而且对其中每一个人来说,还存在一个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对象,以及自己对他(她)的爱情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同。 自己的三角形和对方的三角形 因为人际感情必然至少涉及两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感情不可能是单向的,既有“己对人”的爱情三角形,又有“人对己”的爱情三角形。 自己知觉到的三角形和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 一个人关于“人对己”感情的认识,相对于另一人来说,就不是自己知觉到的三角形,变成

5、了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现实中,一个人自我感觉对别人很好,而别人却不以为然,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三个对子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出现了不匹配或不相符合的情况,都会造成对爱情关系的某种影响。也就是说,现实中的三角形与理想中的三角形之间的重合情况如何,自己的三角形和对方的三角形之间的匹配情况如何,自己知觉到的三角形与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之间相符合的情况如何,都会影响到对关系的满意与不满意。 为了深入探讨以上几种情况的交互作用,斯腾伯格和同事又设计了非常精巧的实证研究(Sternberg & Barnes, 1985)。他与同事取耶鲁大学24对恋爱大学生为研究被试,以鲁宾喜欢量表、鲁宾爱情量表、拉文格人际卷入量

6、表以及自编的关系质量问卷为材料,采用完全被试内设计。效标(Criterion) 是“关系质量”,最初包括关系满意度等十三个方面,后来经主成份分析法统计处理,结果采用了其中八项指标。预测源(Predictors)是被试的四个简单分数:己对人人对己自己对理想中的恋人理想中的恋人对自己的感情评定,以及从中计算出来的各种差异分数:被试内的六个差异分数和被试间的八个差异分数。研究结果表明: 理想中的对象和实际的对象同样地影响关系满意,但不如后者影响作用大。 自己知觉到的人对己的感情与己对人的感情同样地影响到对关系的评价。 六个比较水平(CL)中的五个都与关系满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传统的标准比较水平(T

7、hibaut-Kelley, 1959),即自己对实际对象的感情与自己对理想中的对象可能的感情二者之间的差距,反而不比其它的比较水平有更强的预测力。 在所有六个比较水平中,自己知觉到的人对己的感情与自己知觉中的理想对象对自己的感情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对关系满意最有力的预测源。 己对人的感情与自己知觉到的人对己的感情二者之间的差距,比两个人实际的感情差距(被试间差异分数)更能预测关系满意。 四个简单分数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内部相关,表明个体各种感情以及对感情的知觉有较高的对应程度(相容度)。 有关理想对象的评定明显优于对实际对象的评定。但是,自己对实际对象的感情评定与自己知觉到的人对己的感情之间没

8、有差异。也就是说,平均起来看,虽然现实关系未达到理想的标准,但是并未因此而认为关系是不合适、不对称的。 通过个体对实际对象、理想对象之间的感情评定来比较精确地预测浪漫关系的满意是可能的。 此外,斯腾伯格还提出了“行动三角形”的概念。如果不将“爱情三角形”转化成“行动三角形”(即用相应的行动来表达三种成分),那么,不管当事人是不想转化还是缺乏转化的能力,都会造成两人知觉上的出入,最终势必影响到整个关系。行动的成败既会反作用于自己三种爱情成分的水平,以及导致其它行动的产生,又会引起另外一人的爱情三角形和行动的改变。所以,斯氏意味深长地指出(Sternberg,1986):“若没有了表达,则最伟大的

9、爱情也会随风而去 “。三、对该理论的基本评价 在斯腾伯格之前研究爱情的社会心理学家以鲁宾(Zick Rubin)为代表,他的主要贡献是对喜欢和爱情进行区分,并编制出量具,虽然进行了一些有开创意义的工作,但是他对爱情的探讨集焦于测量方面,没有形成理论。斯氏的工作正好弥补了前者的不足,最终得出了有意义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研究爱情这一人际吸引形式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模型。该理论所提出的亲密、激情、决定忠守这三个维度使我们对爱情这一心理学构念增深了认识,也似乎初步解决了如何将其定量化的问题,即我们可以将这三维度与中国的本土特点相结合,来编制适用于中国被试的爱情量具。依据这三个成分对爱情进行的分类学研究也比

10、先前研究更为系统、全面、细致、严密。 不仅如此,该理论还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人们妥善处理自己生活中的爱情关系,也为心理咨询(尤其是人际关系、婚姻恋爱咨询)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这方面的理论知识缺乏了解是有害无益的。 显然,斯氏的研究属于“构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式的研究策略”,这是大多数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我们必须指出,斯氏的三个爱情成分的合理性并未得到充分的验证,他与同事在爱情的本质(1984)这一研究报告中虽然采用了系统聚类分析、因素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但结果得出的不是三个成分,而是得出了亲密成分的主要内容。他本人后

11、来解释说,1984年的那一研究集中在对亲密成分的探讨上,可是为何又冠以爱情的本质这一标题?岂不自相矛盾吗?所以,该理论尚有待进一步验证,同时也说明了其不成熟性。此外,该理论也存在明显不足,如它的多重三角形原理仅仅局限于浪漫关系的实证研究,能否推广到其它类型的亲近关系(如亲子关系)中去还没有验证;对各种类型的爱情有无社会褒贬色彩,有无文化偏好这一问题没有做出回答;爱情关系究竟始于哪一种成分也未可知,等等。这一切正表明了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心理学界,探讨人际吸引的研究还不多见,关于爱情本质的探讨就更少了。然而,现实却提出了开展此类课题研究的需要,爱是人类幸福和安定的心理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全社会的风气。所以,我们要大力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争取早日形成中国特色的人际感情或人际吸引理论体系,而斯氏的理论和研究则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参考文献】李其维,金瑜(1994):斯腾伯格三重智力理论述评。心理科学,第17卷,272-277。李其维,金瑜(1995):斯腾伯格智力成分理论述评。心理科学,第18卷,326-330,358。沙莲香 (1987):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03页。万明钢 (1995):斯腾伯格的智力三重理论及其跨文化意义。社会心理研究,总24期,47-52。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