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122.50KB ,
资源ID:138827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38827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干旱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生态环境调控策略集成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干旱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生态环境调控策略集成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1、 由于在农地开发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有限稳态性与耕地规模的无限扩张之间的矛盾,缺乏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忽视了干旱区先天生态脆弱的特性,由此引发的对农业资源过度开发、浪费以及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使原本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更加严峻。因此,如何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协调好人地关系、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土地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作用的机制分析 1949年新疆的耕地面积为120.98万公顷,2006年为410.7万公顷,耕地总量扩大了2.4倍,平均每年扩大5万公顷。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断开垦又不断占用或弃耕,总量略有增加,但之

2、后耕地总量基本维持在360万400万公顷之间,波动幅度不大。从土地开发政策来看,有明确文件指导的开荒任务的每个五年计划开荒规模都在100万亩(6.67万公顷),而实际上“七五”到“九五”期间耕地规模几乎没有增加,原因有三:一是被建设用地占用;二是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战略实施,而退耕还林还草是近几年的事;三是弃耕和撂荒。受水资源的限制以及现代农业技术水平的制约,开荒已经呈现土地报酬递减的趋势。从农地生态环境演变机理来看,耕地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对林地和草地以及绿洲边缘荒漠地带的开发。由于开垦的土地水源保证程度低,地处绿洲边缘部、周边地区的部分荒漠灌木林地、河岸次生林地和部分春秋草场及

3、低地草甸草场,长期处于待改良状态,加之缺少科学种田方法,排灌设施不配套,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而弃耕和撂荒。弃耕和撂荒后的土地原本分布的自然植被恢复困难,时间一久,弃耕土地地面破碎,缺少植被覆盖极易风蚀,从而加剧了垦区土地荒漠化进程。其结果是沙化、盐碱化的土地面积远大于新增耕地的面积。为了开垦耕地,绿洲边缘具有生态功能的林地、草地和水域又沦为新的未利用土地,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造成区域生态环境的退化。因此,在没有研制出新的农业抗旱品种和节水技术高度普及之前,保持现有耕地规模是维持绿洲安全稳定、抑制生态环境恶化的相对稳妥策略,随着农业和节水科技的进步,耕地的规模可以适当增加,耕地增加的幅度应与农业科技

4、进步水平相适应。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调控理论 1.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稳态经济”调控机制 “稳态经济”的主要灵魂是把资源的消耗限制在既可以维护生态平衡,又能有效利用限度内的经济平稳发展机制。在不过分损害环境之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物质资源,并不断地改善环境,以保证持续、稳定、有序地获得比大自然的原始状态所能提供的更为丰富的生存资源,这是生态脆弱地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因此,环境脆弱的地区应首先放弃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性增长”,提倡有利于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健康、稳态、持续的经济增长,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齐头并进,相得益彰。从经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三位一体的观点来审视新疆农地资源

5、的利用,依据干旱区生态的脆弱性特点,按照稳态经济来调控资源利用方式,走内涵集约、适度规模道路,从扩大规模的发展模式向以提高生产效率的内涵发展模式转变,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确定适宜的经济增长速度,调控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强度与资源可利用限度相匹配,来摆脱生态危机。 2.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学发展观的调控机制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发展观。通过绿洲水土资源的合理配制,促进绿洲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系统三者的协调发展,是与以自我为中心、以单纯经济增长为主的传统发展观相对立的新型发展观。发展意味着挖掘或实现某种潜能,逐渐达到更规范、更令人满意的状态。而科学发展的经济

6、意义是将资源利用的强度控制在生态系统生成或吸收能力许可的范围内,保持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强度与自然所能供给的限度之间的协调,并不断地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使生态环境系统得以良好循环、持续地供给。但是以牺牲经济发展来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防止生态危机的思想,也是行不通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生态环境好,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又可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绿洲经济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质量为前提,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克服生态危机,将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和观念转变到可持续利用上来。干旱区资源利用必须建立在以生态思维为显著特征的社会环境伦理基础上,采用环境条件与经济增长驱动力相互制衡的利用方式不以

7、寻求生存发展在量上的最大化和最优为主要驱动力,应顺应于自然环境,提高环境生态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人类生存环境趋于有序性和协同性。 3.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的调控机制 生态价值观的调控机制是在强调生态环境价值的同时,促使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关系的调控过程。克服生态危机在于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作为生态环境一部分的人类必须同自然界建立一种友善、和谐的关系,促进自然环境的稳定与繁荣,并在保护和维持其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针对新疆绿洲生态环境状况,必须调整资源利用方式,采取一种与自然客体协调、共利共存的发展模式,在重

8、视绿洲的经济、空间、功能等的发展基础上,强调绿洲生态环境的发展,做到同步发展。绿洲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思维应从“人类中心论”转向“人类生态整体观”和“科学发展观”,调控人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协同关系,促使人们利用资源的生态意识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生态价值观调控机制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关系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人类不合理的经济行为,使其与有限资源和环境容量之间得到统一。人类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自然,通过反思、总结以往利用资源的经验与教训,寻求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资源利用方式、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才能进步,社会才能前进。 4.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资源利用有限观的调控机制 绿洲

9、土地资源利用的有限观就是将土地资源利用控制在合适范围内,达到资源持续利用的目的,可以用适度利用的理论来说明适度利用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再生产能力范围内的开发利用,将开发速度控制在该范围内,使开发变为可能,以自然资源再生产能力与经济开发所获得的效用为基准,可将持续开发的最适度问题公式化如下: 式中x表示环境资源存量,r表示开发量,u(r)表示开发效用函数,f(x)表示环境再生产函数,r表示开发效用的社会贴现率。 可持续开发的最适宜化的选择必须是在(2)式控制环境资源存量最大开发利用的限制条件下,对(l)的社会目标函数最大化关系式中的开发量进行积分,才可得到制约条件下的最适度开发值,按此规模

10、开发,才可实现其持续利用。 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要求而言,资源利用应当与实际的承载力保持一定的差距,这个相差量被称为安全边际。土地资源承载力测算应引入生态经济学的概念,使人类的经济活动遵循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运行规律,并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一个既定的经济规模(人口数量与人均资源耗用量的乘积),决定了其资源拥有量以及相应的环境负荷能力,它可以容纳较多人消费较少的资源或者少数人消费较多资源,这都取决于资源的利用方式。绿洲所拥有的物质资源和能源有限,一些状态限制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资源利用必须是有节制的。在一个干旱的内陆区域里,水源是极为有限的,上游开荒,下游就不得不撂荒,而且还破坏了这

11、个地区的生态平衡。人类消耗资源的总量应控制在自然繁殖增长速率和增加总量之内,并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用更多的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农业用地规模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适度。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科学发展观,掌握环境变化规律,提高适应能力,在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用较少资源得到较多产出量,养育更多的人口,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是可以扩大环境的人口容量的。 5.坚持有约束性的资源利用的调控原则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质量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其作用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有约束力的利用。就是说,干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质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既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又

12、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需求能力构成威胁,调控土地生产力的持续性,是土地适宜性在时间上的延续。其资源利用调控在以下约束力条件下: 实际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承载力 实际人口数量人口承载力 实际载畜量允许的载畜量 实际水资源利用量最大可提供量 6.不同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资源利用的调控方式 在生态环境的承载限度内,按照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确定合理的土地集约利用方式,遵循开发调整技术进步新的开发的良胜循环的规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如果依据农业生态环境特征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来划分新疆土地利用调控阶段的话,笔者认为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土地大开发、高度扩张阶段,调控各种生产要素高度

13、集中,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第二阶段为土地内涵挖潜、集约利用整合阶段,调控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第三阶段为新技术条件下的高水平开发阶段,合理配置优势资源,形成经济增长极,带动整个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发展。其过程在图形上如同3只大雁在空中飞翔的态势,如图1所示。 审视以往的资源利用轨迹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新疆农地利用必须在机制上进行创新,调整土地利用的强度,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容量相符合,变外延土地开发为内涵、挖潜式的集约利用,以便可持续发展。目前新疆农地资源利用方式需要调整和转型,应坚持以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土地资源适宜性为依据,以现状为基础,对一定时期内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数

14、量结构和空间布局做出战略性部署与调整,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空间转换的调控,将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上来,加大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土地适宜性提高的力度,促使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趋势向好、土地生产力和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策略集成 通过对影响新疆农业生态环境的多因素分析,按照综合效益最大化和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最佳协调的要求,结合农地生态要素的层次结构理论,以生态农业为主导,从地力条件、生物种类、生态安全目标等自然生态要素,用途、结构、技术等资源利用要素,以及投入水平、政策引导、战略决策等社会经济要素的调控人手l3,围绕着生态环境建设要求,从农地生态的层次、位点的角度,提出改善的途径与措施,促使生态环境趋优、系统功能增强寻求多种生态要素的最佳组合方式,为区域农业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探索可行途径(见表l)。 总之,新疆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应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减少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大力保护新疆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新疆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组,新疆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R,2001.5 2刘新平.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沦文),2004 3刘彦随,方创琳.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胁迫转换与优化配置J.自然资源学报,2001(4):334340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