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深入到区域层面研究我国区域金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其各项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各地区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是什么”以及“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行是否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等问题。由于各项研究采用数据和计量方法的差别,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首先,对各地区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周立、王子明通过对我国各地区1978-2000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指出,各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提高落后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将对其长期的经济增长十分有利;而沈坤荣、张成对29个省区从197
2、8-1998年的数据进行了聚合回归分析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艾洪德等则将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进行了东、中、西部的分区域研究。研究发现,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存在差异,全国和东部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在中西部地区两者之间则几乎是负相关关系,且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其次,各项研究对金融市场化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看法存在差异。周立、王子明认为,金融市场化水平与各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十分显着。因此,进一步推行金融市场化能带来高质量的金融发展和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艾洪德、徐明圣、郭凯则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们的研究表明,金融市场化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各区域
3、间是不平衡的。东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化比率与经济增长成正方向变动,而中西部的金融市场化比率与经济增长成相反的方向变动。因此,他们认为过度开放金融竞争和推动金融的市场化改革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可能不利。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研究除了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之外,不同学者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和收敛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存在很大争议。张杰认为,与经济发展的进程相似,我国金融成长的进程应符合威廉姆森“倒U”曲线过程。他在对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发展取向。研究发现,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布十分均齐,从而使金融失去空间成长的区间。由于一国金
4、融成长的水平并不取决于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机构的简单扩张,而应该取决于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资本形成水平,因此,我国区域金融组织结构必须从“互挤”向“互补”转换。该转换的完成则需要通过解除现存的条块分割金融体系,构建新的区域结合型金融组织框架,形成若干个金融中心和金融“发展极”,打破金融资源流动的地区壁垒,弥合区域间金融市场的割裂状态,从而促使金融资源空间流动和配置机制的形成,引导总体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与张杰得出的结论相反,周立在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研究中则发现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距具有先缩小后扩大的“正U”曲线形态特征。并且,我国区域金融差距已经超过了财政差距和经济差距;金雪
5、军和田霖则根据1978-2003年的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我国的金融成长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计量检验。该项研究指出,在此期间并不存在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倒U”曲线发展形态,而是呈现三次曲线的变动趋势。从更长的时期看,“倒U”曲线是否形成还未有定论,还需要多方面指标的比较和未来时间的检验。但是,金融成长的差异是长期存在的,并且该差异在不断地波动和变化;除此之外,陆文喜、李国平还运用了测算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收敛方法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进行了测量。其研究指出,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是存在收敛性的,同时我国区域金融发展还具备阶段性和东中西部的区域“俱乐部收敛”特征,且各省之间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速
6、度在20世纪90年代都有所上升。各区域间资金流动研究国内对区域间资金流动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区域间资金的流动性、区域间资金的流向以及区域间资金流动对区域间差距的影响等三个方面的讨论上。值得注意的是,区域间资金的流动性和流向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区域间资金的“流动性”是指资金在区域间自由流动的程度和难度;而区域间资金流动的“流向”则是指资金是从发达地区流向落后地区还是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具体到我国而言,对于资金流向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资金在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流入和流出问题。在度量资金流动性方面,不同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流动性度量指标和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指标和度量方法:资金流动
7、的相对规模指标;储蓄投资相关率指标;消费敏感性检验。由于运用的度量方法不同,不同学者研究得出的区域间资金流动性的结论存在很大差别。胡永平等的研究发现,1979-2002年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的区域储蓄投资呈现出基本相同的变动轨迹,意味着区域储蓄与投资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即共积关系,也暗示区域间资本流动有限;豆建民运用1992-2002年我国分省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研究表明,国内资本的跨省流动性在1992-1993年间比较差,而在这之后则逐渐增强;GenevieveBoyreau-Debray和Wei的研究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们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各区域间的储蓄
8、投资相关率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有所上升,并且在不同区域间的消费风险分担程度趋于下降。这意味着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区域间的资本流动性减弱了;高全胜研究也表明,1978年后到20世纪80年代,地区间的资本流动不仅没有加速反而开始减缓。20世纪90年代初,资本流动变得非常有“粘性”。究其原因,他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省级财政变得更加独立,地方政府在 经济 增长的压力和地区间竞争的压力下,对资本外流约束的加强降低了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性。不同研究对资金流动的方向也存在争议。郭金龙、王宏伟在对各种不同渠道的资金流动分别进行考察后认为,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角度看,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以上缴税收的形式从
9、东部地区流向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从银行及其资本渠道来看,由于中央的再贷款向中西部倾斜,资本总体上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流动,但由于利益的驱动,随即又出现由收益率低的中西部地区反向流回收益较高的东部地区。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资本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流向发达的东部地区。因此,总体而言东部是资本净流入地区,西部是资本净流出地区,中部地区基本持平;豆建民通过实证检验却得出了“国内资本的跨省流动总体上是向增长较慢的省份”的结论。由于不同研究对资金流向的看法不一,其对区域间资金流动对区域差距产生的影响的评价 自然 就不同。郭金龙、王宏伟认为,区域间资本流动存在“马太效应”:东部地区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 发
10、展 环境和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吸引资本流向本地区,而资本流动的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由此形成资本流动和地区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而中西部地区政策环境和经济基础的薄弱,使资本在该地区的投资收益率低下,资本反梯度流向东部地区,再加上资本的规模效应不足,造成中西部面临资本短缺的困难,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结果是区域间的资本流动起到了放大区域间差距的作用;豆建民则认为,国内资本向增长较慢省份流动以及其流动程度不断增强,促使了各省之间的GDP增长率差异显着下降。简要评述通过对 文献 的梳理可以发现,现有的文献从区域 金融 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以及区域资金的流动性三个方
11、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得到了一系列重要且有益的结论。但是,现有的文献大多数单就我国金融体制和金融发展而论我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将我国的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纳入我国转型经济的特殊背景中,研究该转型经济背景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增长绩效产生影响的文献却十分有限。我国是一个转型经济国家,转型经济的特殊背景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在未来,研究转型背景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参考 文献:1.艾洪德,徐明圣,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42.豆建民.国内资本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当代财经,20053.高全胜.我国国内资本流动的结构性变迁研究.统计研究,20034.郭金龙,王宏伟. 中国 区域间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研究J.管理世界,20035.胡永平,张宗益,祝接金.基于储蓄-投资关系的中国区域间资本流动分析.中国软 科学 ,2004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