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了某些理由而拒绝接受父母的人,心中有很大的无力感,在大多数情况下与自己孩子的关系也不会理想。家长对孩子又很多责任,它们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帮助孩子培养出能力,让孩子成长后能够有效地照顾自己,包括照顾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家庭和自己在社会的地位。让孩子能够有效地照顾自己,先要帮助孩子培养出一个自我的意识:有了“我”才能对自己负责,有效的照顾自己。此外,除了帮助孩子增添能力,也必须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能操控世界,而只能在并不完美的世界里取得自己的一份成功和快乐。首先让我们听听孩子们想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的心里话,孩子说:“我有时不听家长的话是因为:1、他们对提出的要求太高,太严,我做不到2、他们曾经
2、伤害过我的自尊心3、我对他们不服气4、我根本不相信他们说的是真话5、我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6、他们经常打人,我反感他们7、他们总拿我跟别的孩子比,我最不愿意听这些话8、家长遇到不顺心的事总爱拿我们撒气,所以我生气9、我说的话他们从来不愿意听,甚至连我解释也听不进去,所以他们说话我也不爱听了10、所有的时间都让老师和家长支配,自己想做的事情感觉没有时间做,我一点自己也没有,越听话越没有自由。”听了这些话,不知大家有什么感受?可能我们在座的都在对号入座,那我们还在疑惑,我都是为了他好啊,我舍得花钱,不休息,不去娱乐为了孩子,最后换来的是孩子不听我们的,甚至不是我们想像的,是什么让我们困扰、焦虑呢?今
3、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家庭中的爱与自由”爱,在家庭中,在关系中无时不刻的存在,它不是一个名词或是一个字眼,而是一股能量的流动,或多或少多是可以影响到对方的接收能力,当爱带着悄悄的意图时,就可能引发混乱和不安;当爱带着伤痕时,就可能传承一份自私;当爱变成一个获取的工具时,就会令生命失去自由。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家庭教育很重视,于是妈妈们带着天生的焦虑去寻找变形的爱,这份爱不是孩子的全部需要,有时候孩子只要一点点爱就可以点亮心灵之光。当孩子被妈妈如同狂潮般的爱浇灌的时候,就会失去生命的自由,失去快乐的情感,爱就成了重担。【案例-1】一位父亲说到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一直偷偷往他的喝水杯里放铅笔芯末想要“毒”
4、死他的时候,一个七尺高的汉子在我面前失声痛哭,我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情景【案例-2】一个8岁孩子,在二年级就转了三回学,最后被学校强行转到特殊教育学校漂亮、要强的妈妈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小时候人见人夸的聪明宝贝,怎么竟然会变成一个“弱智”?妈妈欲哭无泪,觉得无颜见人-她已经好几年没带孩子回过娘家了【案例-3】还有一位父亲,为了挽救沉迷网络的儿子,辞去了银行的优越工作,每天骑着自行车从网吧找儿子,劝不动就打,打急了儿子也还手,父子俩一度大打出手,连小区保安都惊动了,儿子看他的眼神,连邻居看了都觉心惊肉跳。三年来,他跑遍了全市大小每个网吧,甚至还亲手画了一幅泰州市网吧地图,看着那张皱皱巴巴
5、磨破了边的特殊地图,我被深深震撼了,那图上的一笔一划分明是一根根扎在他心头的针啊看完这三个案例,不知大家有啥感触,心理学中有个归因理论,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给问题归结原因时一般规律是这样的:事情办的漂亮,归因自己聪明能干有水平;出了问题,归因他人不好或环境有问题。 那么,孩子出了问题到底是谁的责任?大家都知道,孩子丢到狼群中八年后变成狼孩。其实,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但是,我们做为家长,是不是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在同样的社会背景,同一个教育体制,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同样的任课老师,而只有家庭背景不同的情况下,成绩却是有排第一的有排50名的?我们做
6、家长的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我们家长的责任呢?无数实例证明:父母是决定孩子命运最重要的人。当我们能抱着“孩子教育,我的责任。我改变了,孩子一定会改变。“的态度去思考,你会发现问题好解决了。你可以自己掌控局面。如果你认为问题出在老师或孩子身上,你会感到生气和无可奈何。因此,有人说,问题留给愚蠢的人去抱怨,而由聪明的人找方法去解决。我们来看看爱与自由在家庭中的表现;一、限制性信息太多 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用的最多的字是“不“字。比如:不能,不行,不许、不可以、不应该等命令语言。这些带“不“字的命令好象许多条条框框在禁锢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一个人字,外边加一个框子是什么字?是囚徒的囚字,别以为孩子愿意做
7、皇帝,根据调查初中学生中有34%的学生想离家出走。两个初一男生扒火车离家出走,一周后,身上的钱花光了。当父母找到他们时,以为他们一定很想家,没想到,他们说如果捡到能卖的东西,还不想回家。中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象木偶一样任人摆布,他们要求被尊重。“小孩受教最多的一个信念就是:“你让我不高兴。”这个观念暗示自己必须直接为他人的恶劣感觉负责。大人的情绪不是根据自己的信念而有所反应,而是受到小孩子神话似的操纵好象小孩真有这种能力。 我替孩子说句公道话,我们大人有时真的很不讲道理,平时我们不给孩子锻炼、思考和选择的机会,孩子没有得到锻炼。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大人又说孩子这不行,那不对。仔细想想看,为
8、什么现在的孩子能力差?【案例】母亲生气的对女儿说:“瞧你都15岁了,还不愿替母亲分担一点家务,你真是太懒了!”即表达一种对子女的成长期望,又表达一种对女儿的失望与抱怨。 女儿要平衡母亲的情绪,觉得该做点什么。女儿对母亲说:“好吧,我来拖拖地”。表达的是一种服从,甚至是一种刻意的讨好,但内心隐藏着一种防御,害怕与母 亲继续交流。女儿在拖地的时候,如果得到母亲夸奖,则应答成功,内心得到满足,拖地行为就转为成长的动力。但母亲却大声叫到:“瞧你拖的地!还不如不拖。 养你这么大,连拖地都不会!”女儿被迫处在一种应答无措、左右为难的位置,无论如何都是输,变与不变都毫无出路。不拖地,要继续忍受母亲的指责和埋
9、怨;去 拖地也要忍受母亲新的指责和埋怨,横竖都是不快乐。由于来自母亲的信息矛盾,反倒使子女成长的动力被减弱。孩子心中的感觉是:“无论如何我都不能摆脱母亲 对我的不满.” 使得孩子无所适从。 因此,我呼吁亲爱的家长朋友,对孩子要宽容,给孩子尝试犯错误的机会,也给孩子尝试成功的体验。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成长。而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有个28岁的已婚女士,在团体心理咨询中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愤怒,就是因为他什么都不会做,他想做是父母不让,结婚后什么都不会,很苦恼。二、产生逆反心理的三个因素:说教、唠叨、比较 有些家长问,为什么孩子跟母亲作对?让他向东他偏向西?因为他已经产生逆反心理。
10、有的母亲,一件小事唠叨没完没了,把以前的错误都翻腾出来,然后给孩子贴上负标签,你怎么那么笨?你这辈子算是没出息了这样做是在强化错误、强化负面信息。唠叨说教不如去做,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以身示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不要要求孩子。比如看电视,不让孩子看,首先大人要作出表率。另外,孩子最反感的就是父母总是拿别人与他比较。你看人家 一个孩子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不要再拿我与别人比,我一点信心都没有了。三、四过分:过分的爱、过分的关照、过分的干涉、过分的严厉 过分的爱,已经使这一代不懂得什么叫做爱,什么是关心,什么是感谢。爱的泛滥,现在有些家庭已经是畸形的关系,那就是祖父母的
11、介入对于后代的影响,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很多孩子备受祖父祖母的爱与无微不至的关怀,甚至这份关怀与爱远胜过了亲生爸爸妈妈。事实上这份来自上一代的过剩的爱,是来自这些祖父母在依恋自己的孩子,于是借由控制孙子来满足内心的需要,因为儿子已经长大了不再容易受到他们的联结。那么投射在儿子的儿子身上是最合理的,这里面当然会涉及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能够从头脑理解层面找到解决,它是来自一个家族动力系统深层的洞见。当祖父母不能在照顾孩子时,发现孩子在情感上和他们离得很远。父母也很难了解自己的孩子。与祖父母充分沟通,以一致的态度对待唯一的孩子。过分的关照,使孩子失去了独立生存能力,能干的母亲培养出不能干的孩
12、子。“郑板桥临死的时候,让儿子给他做馒头。并给儿子留下一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值得我们借鉴。” 过分的严厉,使得孩子的人格扭曲。不知道我们是否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你再踢球就打断你的腿!你真笨你怎么不如人家?人家考试能考前三名,你为什么不能?期末考不到前十名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 这话是被自己亲生儿子打死的母亲,在临死前对儿子说的话。正是这些话才使得徐力,一个17岁的好学生,拿起榔头砸向了母亲。四、亲子关系错位 有些家庭的亲子关系是主仆的关系,如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需要,(合理、不合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永远高高在上
13、,不平等不民主。警察和犯人的关系,如;强制、威胁、体罚、辱骂等。经济合伙人的关系,让孩子完成自己的愿望,甚至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 而比较适宜孩子成长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以为,父母应该是孩子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和充电器。五、缺少童心 孩子为什么不与你说心理话?因为许多朋友用量大人的尺子量孩子,认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你不理解他,他当然不会和你说心理话。想一想如果我们10岁或17岁,我们会怎么做? 当我给中学生讲完课,十二三岁的孩子在反馈表上写到:“老师,我以为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理解我们。“这样的话是不是该让我们大人反省一下我们的所作所为了?家长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孩子?家长的思维新区是什么
14、?我以为,应该是孩子的心灵世界。六、只问分数 单级思维使我们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于自己或别人的身上。这种思维往往给我们自己和家人都带来极大的伤害。如:家长最关心的是学习,是打多少分,我能理解。家长最头疼的就是孩子不爱学习。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探讨一下: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爱学习?答案很简单:因为学习有痛苦,所以不爱学习。如果学习有快乐,就爱学习。所以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使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我一个朋友的小孩跟我说:我妈说上句我马上知道她要说的下句,整天就那么几句话:“你看人家孩子得了多少多少分,你看你,还不赶快去学习,别看电视了,快去写作业。打那么点分还好意思要踢足球?不行,告诉你,这个暑假那都不能去,在家给我乖乖的补课。”我都烦死了,她越说我越不爱学。经常有家长朋友跟我说,我儿子太懒,不爱学习。问我怎么办?我们看“懒“怎么写:心束负。心被束缚住了。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把他的心调动起来。也就是激发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来自于:信念、目标、兴趣、爱好、好奇心、被承认、被赞赏、成功的体验、责任感等等。所以希望家长当好充电器的角色。让孩子有学习动力,学习热情。有些家长就问:充电器怎么当?怎么能调动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