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 ,大小:18.82KB ,
资源ID:1383335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38333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析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分配的不公平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析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分配的不公平Word文档格式.docx

1、义务教育财政公平的原则公平是一个规范而非实证意义上的概念,难以靠人的经验去检验,自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不同的人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从内心的直觉和感受出发,多数人能够基于常识和经验,对公平与否做出自己的判断。同理,虽然在看待义务教育财政公平的问题上学术界有不同意见,但经验研究的成果仍然促使人们达成一些共识,这就构成了义务教育财政公平的原则。1.资源分配均等原则(principle of distribution equality)。资源分配均等原则是指义务教育资源应该在每个受教育的学生之间平均分配,反映在教育财政经费支出上,就是要求拨付给每个学生的教育经费在数量上是相等的。资源分配均

2、等原则是教育财政分配义务教育资源的基本原则,也是衡量与评价教育财政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2.财政中立原则(fiscal neutrality)。财政中立原则是指不论各地区的教育财政收入水平有何差异,不同地区的学生所享受到的人均教育资源在数量上应是相等的,不能以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为借口来减少教育财政经费的支出。反映在政策的执行上,就是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教育财政的转移支付来提高落后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使各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维持在同一水平上。3.公共资源从富裕地区流向贫困地区的原则 (transmitting the public resource from the rich to th

3、e poor)。公共资源从富裕地区流向贫困地区原则是指教育财政要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从富裕地区和人口中拿出一部分教育资源,无偿地投入到落后地区和人口的教育中去,缩小两者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差异,以实现教育公平。这实际上是资源分配均等原则和财政中立原则的延续和内在要求,也是衡量教育财政是否公平的最终标准。 义务教育财政涉及的对象 公平与否,总是要通过对一定人群的比较来加以衡量的。在分析义务教育财政分配公平与否之前,我们必须明确教育财政涉及到的对象,这些对象可以分为四类。1.学生。这里的学生指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初中生和小学生。学生是义务教育财政拨款、资助的对象,教育资源的数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每个

4、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和质量。义务教育法规定,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享有的受教育权利是平等的,这种平等的实现要求分配给每个学生的教育经费在数量上必须一致。2.教师。教师的工资是教育经费支出的主体,因此,教育经费的分配状况与教师的利益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和积极性,从而对教育质量产生影响。3.家长。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在学生的受教育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成本,而教育财政的分配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和质量,进而间接影响家长对孩子的预期回报。因此,教育财政的分配也与家长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4.纳税人。纳税人作为义务教育的付费者,自然关注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状况。如果教育经费的分配

5、没有给纳税人带来与其付出成正比的收益,或者说,义务教育的成本与收益在纳税人之间的分配不公平,纳税人就缺乏继续为义务教育付费的动力,并且会想方设法逃税、漏税,从而导致义务教育资源的匮乏。二、对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的分析在教育财政涉及的四类群体中,家长与纳税人的作用类似,即都是为义务教育付费,学生与老师的角色类似,即都是教育财政的消费者。因此,本文在分析中,把家长与纳税人归为一类;称其为教育财政的供给方,把学生与老师归为一类,称其为教育财政的需求方。下面将通过统计数据的分析,分别从教育财政的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分析当前中国教育财政的分配公平与否。生均教育经费的比较生均教育经费是指在在一个财政年度内,每

6、个学生平均可用于自身教育的教育经费。其计算公式为:生均教育经费=教育经费总额相应的学生人数。根据资源分配均等原则,不同地区和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应该是相同的,但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经费分配还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资料来源:本表数据根据2002-2004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整理并计算得出1.不同地区间生均教育经费的差别。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我国不同地区间的生均教育经费,无论是从绝对数量还是从相对比值来看,以上海、北京和浙江为代表的东部发达地区远远高于以河南、贵州为代表的中西部落后地区。以2003年为例,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最高的上海是生均教育经费最低的河南的倍,绝对差值更是达到。这就使得发达地区和落后

7、地区的义务教育机会和质量存在巨大的差异,教育经费呈现出不公平的分配态势。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而且分化速度逐年加快。以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例,2001年的极值比为,2003年扩大为,年均增幅达到。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在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上的差距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其极值比从2001年的扩大到2003年的,年均增幅达到。即使从统计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为避免特殊极值的影响,用联合全距比来考察生均教育经费,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而且分化的速度也是逐年加快。2001年的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联合全距比为,到2003年

8、扩大为,年均增幅虽然不及极值比,但也达到。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联合全距比的增长幅度则超过了极值比,达到的增幅。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不同地区间的生均教育经费不论是在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值上都存在明显差距,这严重违背了资源分配均等的教育财政公平原则;二是这种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逐年扩大,而且分化速度加快,说明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不力,也不符合财政中立的原则。因此,从生均教育经费的统计数据来看,当前我国的教育财政分配是不公平的。2.城乡生均教育经费的差别。由于城乡二元化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水平远低于城市,农村地区在生均固定资产、实验器材、校舍面积和图书数量等指标上都无法与城

9、市相比,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均教育经费的差异。因此,教育财政分配的不公平不仅反映在不同地区之间生均教育经费的不均上,而且反映在农村与城市生均教育经费的不均上。本表数据根据20022004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整理并计算得出从表3和表4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还是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城市的绝对数量都大于农村,而且城市生均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农村,从而导致城市与农村生均教育经费的绝对差距在不断扩大,很难产生均衡的收敛,这显然是不符合资源分配均等原则的。以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例,20012003年间,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年均增幅为,比城市的只差1个百分点,可以说是实现了较快的

10、增长。但是,由于在起始数量上存在巨大差距,所以绝对数量的差距还是在不断扩大。需要说明的是,在计算城市的生均教育经费时,由于缺乏相关的统计资料,我们用全国的生均教育经费替代了城市的生均教育经费,而全国生均教育经费在数量上远低于城市生均教育经费,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城市生均教育经费的数额。因此,上述对比分析的结果尚不精确,只能反映城市与农村生均教育经费间差距的变化趋势,即城乡间教育经费的差距在继续扩大,而且由于城市人均教育经费高于全国人均教育经费,所以这种差距的扩大速度远远快于表3、表4中的统计结果。教师工资的比较教师是教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其教学水平、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

11、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在提倡师德师尊的同时,必须通过保障工资发放和提高工资水平等,激励教师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但是,目前我国的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教师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而且农村地区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比城市严重得多,这进一步加大了城市与农村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性。本表数据根据20022004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并计算得出本表数据根据2002-2004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并计算得出从表5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教师的工资收入存在着明显差距。在教师工资月收入600-900元的低收入段上,中部地区的样本分布比例最大,占到中

12、部地区样本总量的,西部地区的比例也达到,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在月工资900-1200元的收入段,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样本分布比例开始低于东部地区,在月工资1500元以上的高收入段,东部地区的样本比例更是远远高于中部地区的和西部地区的。城市与农村之间教师的工资收入差距在表6中得到反映。在600-900元的低收入段,农村地区的样本分布几乎占到其总量的一半,达到,是大中城市的2倍多。在月收入1500元以上的高收入段,大中城市样本分布的比例为13,远远大于农村地区的。简而言之,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属于中低收入,而城市教师的工资水平则属于中高收入。拖欠教师工资,一直是困扰中西部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发

13、展的问题。据统计,截至2003年10月,全国累计拖欠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亿元,2003年1至10月新增拖欠工资亿元,拖欠工资多出现在农村地区。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在全国比较普遍,而且拖欠的时间较长。以2001-2003年连续3年小学生均教育经费都是全国最低的河南省为例,河南省农调队2003年的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2769所中小学校中,有393所中小学校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占,拖欠时间最长的达21个月。居民教育负担比较学生需要通过教育经费的拨付和资助,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师则需要教育经费作为自己提供教育服务的报酬,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归为教育财政的需求方。与之相对应的是为教育财政付费的家

14、长和纳税人,他们是教育财政的供给方。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我们依照教育财政研究领域的惯例,以居民来指代教育财政的供给方,并且用“居民人均教育负担”来表示教育财政的人均成本负担。教育财政的公平不仅要求教育资源在学生、教师之间公平分配,而且要求教育财政的成本在居民之间公平分配。由于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缺陷,我国的教育财政没有在供给的层面上实现成本的公平分配。本表数据根据2002-2004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并计算得出从表7中可以看出,农村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占人均收入的比例逐年增大,从2001年的提高到2003年的,年均增幅为。同期,城镇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占人均收入的比重却从2001年的下降到2003年的。也就是说,城镇居民的人均教育负担在逐年下降,并且显着地小于农村居民的人均教育负担。从表8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0012003年的年均增长率仅为,但人均教育负担年均增长率却达到,远远超过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农村居民的教育负担在逐年加重。虽然城镇居民的人均教育负担年均增幅达到,高于农村居民的,但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高于的城镇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所以城镇居民的人均教育负担反而减轻了。从表7、表8的数据分析可知,当前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教育成本的分担上是不公平的,收入水平高的城镇居民只需要负担相对较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