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78.18KB ,
资源ID:137894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37894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

1、我校在一至五年级确立实验班,进行实验研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选择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强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承担实验任务。课题研究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与“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相结合,数学和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研究,从教学目标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利用两大系统进行学科教学整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大胆创新。通过交互学习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的应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而且可以大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能使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主体性

2、得到加强,并且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二、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认为,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获得知识和技

3、能的学习过程比较容易。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使用使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遥远变咫尺,大大增强了表现力,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新颖独特的思维,从而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而达到前所未有的思维效果,为数学这一“思维的艺术体操”提供崭新的“表演舞台”。信息技术课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整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课最终将发展成为一个工具学科,用来辅助各个学科的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这个课题的研究就是本着这一原则,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能对教学和提高学生素质带来的作用。 三、课题假设改善目前小学生学习

4、数学的现状,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四、实验时间、教师和对象1、实验时间:2002年8月至2005年6月2、实验教师及实验班情况:班实 教师 验学年李素云李秀芬周艳双王秀玲幺淑琴马冬青02.803.7四(3)班一(3)班五(5)班三(1)班五(6)班二(2)班03.804.7五(3)班二(3)班五(2)班四(1)班一(1)班三(2)班04.805.6五(1)班二(1)班四(2)班五、实验效果的检测手段1、县教研室提供的形成性和终结性检测题。2、学校自拟检测题。3、学校组织的数学竞赛活动。4、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抽测和

5、竞赛活动。六、实验具体措施 本实验的实施采用“1324”框架,即:确立一个观念,处理好三个关系,做到两个加强,用四个基本优化教学过程。 确立“基础教育要为少年儿童在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等方面打好基础”的观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品德优秀、素质全面,具有创造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新型人才。 处理好三个关系,就是处理好开发学生潜能与培养全面素质的关系,处理好培养学生求同思维与创造思维的关系,处理好个体提高与群体普及的关系。形成“现代媒体诱兴趣,定势思维作迁移,基本事实揭原理,思维发散促创造”的格局。 两个加强,一指加强实验班检测及分析管理。二指加强实验教师实验

6、研讨课的研究力度。使实验研讨课形成“定课备课说课讲课听课评课检测分析总结”一条龙。 用“四个基本”优化教学过程,就是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科学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当从基本事实出发,探究基本原理,得出基本方法,指导基本应用。“四个基本”强调把对于基本事实的观察、实践、操作放在获取知识之前,为学生科学用脑提供时空。 七、实验体会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一节课好的开始,可以说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达到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作为执教者,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都是6-12岁的孩子,他们主要通过直观形象的立体

7、画面去认识事物,了解世界,而现代教育技术恰恰具有展示直观立体画面的优势,因此,它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提高数学素养。 例如,李秀芬老师在讲分数基本性质时,利用录像故事导入。在一个美丽的花果山上,猴妈妈对它的三个孩子说:“孩子们,我今天给你们分西瓜吃!”小猴子们听了高兴得跑了过来。猴妈妈说:“我这有三块西瓜,看你们要哪一块?然后,猴妈妈分别把三块西瓜平均分成两份、四份、六份。再分别拿出一份、两份、三份让三个孩子选出其中一种,三个小猴子各选了一份、两份和三份。最后,猴妈妈问小猴子们:“你们想一想,依次所得这三块西瓜中,如果拿出其中的一块,谁分得多些

8、,谁分得少些呢?”小猴子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谁也未能回答出来。”这时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三块西瓜哪块大?哪块小吗?”要想知道正确答案,只要学好这节课,你们就会懂得这三块西瓜大与小的道理。 像这样,映示一幅电脑课件,放一段录像,听一段录音,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的情况是经常出现的。不仅创设了学习情境,而且激发了学生求知欲,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二)动静结合,培养创新精神。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接受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而计算机具有综合数学图形和动画的能力,具有数形结合、动静结合的优势,能够主动控制信息的交流,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9、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特点,较好的将数学结论还原成生动活泼的知识形成过程,成为学生在探索问题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马冬青老师讲的时、分的认识一节课,教师首先利用电脑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现小明一天作息时间安排的四幅图。(早晨7时、上午8时、中午12时、晚上9时)。让学生观察分针有什么特点。(分针都指向12)这时,四幅钟面图的分针同时闪动,然后时针同时闪动。学生观察后对整时时,分针的特点、时针的位置一目了然。在讲时、分的关系时,电脑课件让时针和分针在同一钟面上同时转动,当分针转1周,时针走到下一个数时,转动停止。教师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各走了多长时

10、间?学生稍加思索就得出1时=60分的结论。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巧妙设计电脑课件,适时演示,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接受信息。各个环节衔接紧凑、自然、有起有伏、层层深入又轻松活泼。教师精于点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引导发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恰当的媒体,展示知识的具体特征和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发展思维,获取新知识。例如,李素云老师在讲二年级下册两步计算应用题例2时,首先在黑板上出示例2:“苹果有200个,梨比苹果多120个,梨和苹果一共多少个?”为了便于展

11、现题目的特点,教师用教学课件分步出示图。第一步:出现 ,接着闪动红色彩条,标上大扩线和200个。第二步:出示 ,闪动和苹果同样多的红色条子,接着闪动比苹果多120个的黄色条子。第三步:把表示和苹果同样多的红条子,和比苹果多的黄条子合并成绿条子一起闪动,标上大扩线和“?”。 第四步:除去大扩线和“?”,标出表示苹果和梨一共是多少的大扩线和“?学生观察了图的变化过程后,对这道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有了大体的了解,这时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题的方法,而是把电脑屏幕上的图打乱,让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彩条动手摆一摆。学生这一操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它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很快找到了解题的方法:20

12、0+120=320,320+200=520。教师继续启发,还有没有别的解题方法呢?让同学们讨论,同学们议论纷纷,想出了另一种方法:2002=400,400+120=520。在例2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由求同思维向发散思维发展,再发展到求异思维,最后在“异”中择优,在“异”中创新。通过教师运用现代媒体,巧妙的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2)合作学习古人云:“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可见合作学习能最大限度的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各抒己见,大胆发言,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既能体现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求新

13、的能力。例如,王秀玲老师讲的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中的例4,37-9=?,在例3学习的基础上,7减9不够减怎么办?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讨论,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比一比谁的想法最好,计算起来最简便?看谁的方法多?同学们和自己的学习伙伴合作学习思维不受束缚,心里没有“说得对不对”“说得好不好”等顾虑,思维更活跃,语言表述得更清楚。这样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启发,找到新思路、新方法。经过同学们集思广益,得出如下方法:(1)37-9=28,把37分成27和10,先用10减9等于1,27再加上1等于28。(2)37-9=28,把9分成7和2,先用37 减7等于30,30再减去2

14、等于28。(3)37-9=28,把37分成20和17,先用17减9等于8,20再加上8等于28。(4)37-9=28,把37分成7和30,先用30减9等于21,7再加上21等于28。该例题的教学,教师采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运用竞争机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先恐后的发言,达到各抒己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知识领域,发散学生思维。我们认为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逐步具备广博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进而形成新的观点,达到认识上的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曾经说过:“偶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