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57KB ,
资源ID:137466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3746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语高考题.doc)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语高考题.doc

1、 论语选读模拟题2八、周而不比(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分)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3分)参考答案: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2、示例: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2)阅读下面的文

2、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参考答案: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2、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十一、诲人不倦(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3、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参考答案: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1分)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

4、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3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结合文段,请你评价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方法。答: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参考答案:“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5、。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 分) 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2分)参考答案: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2有教无类 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

6、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3)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为什么?参考答案:因材施教。闻斯行之。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的。孔子之所以能做

7、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4)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是如何看待这种主张的?参考答案:(1)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回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恢复周礼的需要。(2)如何评价?A在述和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准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

8、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B述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了这一点,就会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取得成功。C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需要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但对资料的选择和整理中要渗透整理者的观点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述也是一种作。(5)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1、上述文字

9、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1分)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3分)参考答案:(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歌手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的基本政治倾向是想和相应的。(第24题4分,第一个采分点1分,回答“述而不作”即可。第二个采分点3分,只要能分析指出“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和他的政治倾向是一致的”即可,语言组织不必过分拘泥)(6)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10、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 分) 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2分)成语参考答案: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2有教无类 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

11、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7)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1 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参考答案: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1分)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

12、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3分)十二、高山仰止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1.13)1、请解释文中三个“如”字的含义。(1分)2、说说“子乐”的原因。(1分)3、“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的这句话中可能蕴涵着那些含义?(2分)参考答案:如:形容词词尾,释为:的样子。高徒济济一堂,而且具有各自不同的丰富的

13、情感或性格特征,身为老师的孔子自然内心充满喜悦。可能是老师高兴时的一句玩笑话。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语言里充满着对弟子的深深的忧虑与牵挂。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因为儒家主张温柔敦厚利于养身修行,这里可能是孔子由性格推断子路的命运。(答出三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一点不给分)(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A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B之云,不亦宜乎!”(19.23)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19.24)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1分) 夫子A: 夫子B: 2、 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3分)参考答案: 1孔子 叔孙武叔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