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强化市县区统筹,推进布局结构调整规划实施,县域内集中力量办好两所综合性、多功能的职业学校。与全省同步启动实施中职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推动达标建设。对接省高中阶段统一招生录取平台。落实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牵头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落实“职教高考”制度,分类考试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其中面向中职毕业生的录取比例2022年达60%以上;改革完善分类考试招生录取办法,鼓励更多中职学校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
2、以及下岗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对中职毕业生由高职院校按“专业技能测试成绩”择优录取,对普通高中毕业生按“职业适应性全省统一测试成绩”择优录取,对退役军人等社会成员由高职院校按“综合素质测试成绩”择优录取。支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亳州技师学院与市域内中职学校开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根据高等学校设置制度规定,创造条件推进亳州技师学院2022年前纳入高等学校序列。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村农业局、市退役军人局、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亳州技师学院等)(三)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争取省教育厅在招生计划、专业学位授权点设置等倾斜性政策措施
3、,加快推动亳州学院向应用型转变。鼓励亳州学院所有专科学科转设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支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支持落实亳州学院新增招生计划主要用于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逐步扩大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面向我市域内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招生计划,2022年达到招生总计划30%以上。启动我市中职、高职与安徽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展长学制人才培养试点。服务军民融合发展,落实好退役军人进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亳州学院和安徽亳州技师学院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政策规定。市退役军人局、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亳州技师学院等)(四)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推动
4、职业院校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广泛开展职业培训。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10个左右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落实职工参与培训的相关政策待遇。进一步简政放权,政府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全部向具备资质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放,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加强监管,保证质量。支持优质社会培训组织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指导各县区建设2-3所培训基地,开展各类培训基地市级评估。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亳州技师学院等)二、健全职业教育制度和
5、标准(五)完善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制度。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支持古井集团、市域内大型药业集团或其他类型企业集团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可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建立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范围的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符合条件的,可按投资额30%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鼓励古井集团及亳州市域内大中型企业与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市域内中职学校重点专业(学科)联合举办冠名的职业教育学院或班级。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
6、,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兼薪制度。完善民办职业教育准入、审批和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委、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国资委等,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六)与全省同步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支持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积极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到2022年,市域内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试行1+X证书制度。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
7、能等级证书。职业院校内实施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其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持有证书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亳州技师学院等)(七)建立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和改革试点,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与省同步推进学分制改革,构建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在职职工继续教育课程学习成果,纳入“学分银行”管理。对接国家资历框架,有序推进学历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三、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8、校企协同育人(八)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推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双主体育人。建立健全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支持校企合作建设在线共享精品课程和规划教材等优质教学资源。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培育建设1家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和6家市级示范职业教育集团。落实好安徽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规模以上企业按所学专业对口或相近原则,在职工总数2%范围内安排学生实习岗位。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中学校获得的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作为增量部分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由学校按国家、省有关规定自行处
9、理。市国资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亳州技师学院等)(九)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通过政府牵头、政策引导、统筹资源、示范带动,建设4个省级、6个市级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支持校企共建10个左右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探索建立多方参与、互利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运营模式,为社会公众、职业院校在校生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企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市及各县区人民政府;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局等)(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
10、伍。从2020年起全市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除“双师型”职教师范毕业生外,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建立健全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自主聘任办法,推动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自主聘任的兼职“双师型”教师的报酬纳入职业院校年度财政预算。支持亳州学院和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培育建设5个省级、12个市级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支持参与省厅定期组织选派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出国(
11、境)研修访学活动。落实“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和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各县区人民政府)四、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保障政策(十一)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市及县区政府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在继续巩固落实好高等职业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水平达12000元的基础上,根据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逐步提高拨款水平。对非营利性民办职业学校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土地划拨、税费减免等方面按规定给予扶持。完善职业
12、院校学生资助制度,落实对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倾斜政策。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十二)创新编制管理和岗位设置管理。建立职业院校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创新职业院校编制管理方式,与省厅同步启动编制周转池制度试点。建立健全职业院校岗位设置统筹管理和动态调控机制,支持职业院校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在核定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集中调控使用,更好地实现按需设岗、人岗相宜。加快改善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紧缺状况,在编制内公开招聘高水平专业教师。市委编办;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十三)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逐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鼓励企业职
13、务职级晋升和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对取得科技攻关、技术革新成果的高技能人才,按规定通过奖金、股权等形式,从成果转化收益中给予奖励。建立市级技术技能大师库,支持技术技能大师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或设立大师工作室。落实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政策。按照国家及安徽省有关规定加大对职业院校参加技能大赛成绩突出人员的表彰奖励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大力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等,各县区人民政府)(十四)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实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制度,全面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建立每年两次督导评估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落实督导报告、公报、约谈、限期整改、奖惩等制度。将职普比大体相当和生均拨款政策的落实、办学绩效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作为县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督导结果作为政策支持、绩效考核、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五、做好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