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 ,大小:21.61KB ,
资源ID:13715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3715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docx

1、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及防治方法如下:(一)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表现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主要指发生在儿童期的行为偏异。狭义上等同于行为问题,广义上则泛指所有的心理社会问题,也就足那些在严重程度、持续时问上都超过相应年龄允许范围的异常行为。儿童期有以下较多见的心理一行为问题:1.学业相关问题:学习困难、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活动过度、拒绝上学等,多发生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初入学儿童。其中有些问题属于从学龄前期向学龄期过渡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适应不良。2.情绪问题:如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孤僻,强迫观念、过分任性或冲动、退缩、恐惧等。此类问题表现程度严重

2、者,须排除精神性疾患。3.品行问题:如偷窃、经常说谎、逃学、破坏公物、攻击行为、各种破坏性行为等,男孩显著多于女孩。4.不良习惯:如习惯性抽动、吮指、咬指甲、摩擦癖、遗尿、口吃、偏食等。判定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时,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的占主导地位的、典型、本质的特征,称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有不同的教育期望和要求。只有将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育要求联系起来,才能对其是否存在心理一行为问题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第二,不能把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行为表现都视为心理一行为问题。只有那些具有特殊性、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行为,才

3、作为行为问题来对待。多数儿童在发育的某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心理、行为方面的暂时性适应不良,称心理社会发展失调,经适当的行为指导可痊愈;若久拖不治,问题常变得复杂而严重,导致心理障碍发生。(二)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的防治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有多种多样表现。在基层幼儿园、学校中应着重针对以下四类(尤其第一类)问题进行预防和矫治:1.学业相关问题(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儿童多动症,指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障碍、冲动、活动过度,并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力低下的一组儿童行为异常症候群。患病率约占学龄儿童总数的35,男孩多于女孩。通常起病于7岁前,主要表现为:认知方面。注意广度狭窄、抗干扰性

4、差、不能预见行为后果。情绪方面,易兴奋,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力。行为方面,以多动并伴攻击性行为为主。人际交往方面,与家长、教师和同伴关系不良。病因复杂,常为遗传、脑损伤、铅中毒、心理社会因素和不良家庭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防治关键是提高家长、教师对该病的认识。虽然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发生所起的作用尚不明确,但对该症的发展和结局有影响的结论是肯定的。家庭不和睦、单亲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早期母子情感剥夺、寄养等,都可能增加ADHD的发生几率,进而影响儿童行为、情绪的发展。因此,ADHD的干预需要家庭、学校、专业机构三方面的公共努力,开展心理治疗、教育和行为训练结合

5、的综合性矫治,重点是提供行为指导。行为治疗多通过正强化法,帮助其建立一些适应良好的行为。也可采用感觉统合训练、生物反馈训练等方法。治疗同时,应取得父母、教师的的充分理解、参与和配合。例如,可故意忽视其一些问题行为的表现;相反,一看到良好的行为表现即给予鼓励,引导其逐步强化这些行为。(2)学习障碍,是一组以阅读、书写、拼字、表达、推理、计算能力等特殊性学习技能获得困难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候群,包括阅读障碍、数学运算障碍、书写障碍、非特定性学习障碍等。患儿不存在智力低下和视听觉障碍,亦无环境和教育剥夺及原发性情绪障碍。学龄儿童检出率约为38,男多于女,小学低年级相对高发。典型表现为:一门或多门功课成

6、绩低下;阅读、计算,拼写困难。手眼不协调;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意识低下,继发一系列情绪问题。学习障碍的防治重点是早期预防和干预,包括:加强围产期保健,避免可能造成的脑损伤;正确开展早期教育;及早对家长开展心理咨询与指导。教师、家长对儿童表现出的学习困难容易发生误解,使儿童受到不当对待或责罚,对其人格成长与心理健康影响很大。许多患儿得不到适当教导,学业受挫折,造成中途辍学,甚至因而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对学习障碍患者应持接纳、鼓励态度,接纳其缺陷,重视他她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优势能力;改善患儿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机;根据其障碍性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性治疗。应尽可能取得家长、教师

7、的配合,避免因要求过严而导致自暴自弃。采用教育性治疗、心理辅导、游戏性行为治疗和社会技能训练等综合矫治手段常能取得良好效果。(3)拒绝上学,也称学校逃避或不登校,其意均指因不同的身体主诉而不能规律地坚持上学,属较严重的情感障碍。患儿约占学龄儿童的l5,年龄偏大(如出现在初中阶段)。拒绝上学实质上意味着该生的就学失败;其社会功能、情感发展也必然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拒绝上学与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适应性障碍、节律性睡眠障碍、抑郁等情绪-行为障碍有关,但相当多的患儿可伴有以下症状:不明原因的疲劳、积极性低,注意力和记忆功能低下。头痛、眩晕、情绪不良等神经症状;与儿童慢性疲劳症候群相类似。多数患慢性疲

8、劳综合征的儿童可有明显的学校功能破坏和社会活动降低,不能维持日常生活和到校学习。这意味着儿童慢性疲劳综合征(childre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CFS)也是导致学生拒绝上学的可能原因。日本文部省2002年报道,约2.8的日本初中生因患CCFS而导致拒绝上学。学龄期儿童还常见一种特殊的情绪障碍,称学校恐惧症.初入学儿童(尤其女孩)多见,表现为对学校这一特定环境感到异常恐惧,强烈拒绝上学;发作时还伴有焦虑情绪、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症状。多因童年期分离性焦虑引起,也可能与学习成绩不良、适应学校环境困难、家长过度的溺爱、保护和干预,以及应激性生活事件等因素有关。拒绝

9、上学和学校恐惧症往往成为连续体,最突出的症状都是拒绝上学,提出的理由都为躯体症状(头痛、腹痛、全身乏力等);因强制其上学而引发焦虑不安和痛苦,进而出现更多的诸如恶心、呕吐、低烧等症状。但是,两者的疾病性质和程度不同。学校恐惧症患儿上学常迟到,无法坚持到放学,甚至经常缺席,但回到家里则上述症状自行消失,心情平静如初;换言之,内心压力并不大;伴随年龄增长,生理成熟水平提高,多数症状可逐渐消失。拒绝上学患儿则不然。他们更多表现出青春期少年特有的违拗表现,更常伴行严重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通常伴随不同的躯体症状和功能损害,如全身疲劳(休息后不能缓解)、头痛、睡眠障碍(不规则睡眠、晨起困难等),注意力

10、和记忆力低下,肌肉痛、活动减少,腹痛,恶心,发热,眩晕,咽喉痛等。患儿的活动明显下降,卧床时间延长,严重者每周不上学时间超过一半,从而对人际交流产生严重不利影响。躯体症状越严重者,往往参与同伴活动的时间越少,抑郁、焦虑情绪越严重。若不加干预,常因此而辍学。正因为这两类症状(尤其后者)都可对儿童少年的学校就学能力、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产生破坏性影响,所以一旦发现、确认,就应及时、有效进行干预。医生、父母和教师的充分合作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认知行为治疗对拒绝上学患儿是一种有效治疗,目标是在家庭帮助下,按专业治疗师的指导,调整并改变自身的认知和行为(如恐慌和逃避),进而改善生理反应(如疲劳)实现自我康复

11、。传统的教育支持治疗模式也有疗效。它将对儿童的教育和支持性治疗融为一体,首先通过面对面交流,了解导致拒绝上学的原因和伴随的焦虑、紧张、抑郁等因素;然后做出耐心的解释和指导,教给他们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和鼓励他们克服对学校的恐惧感。家长应充分理解孩子的心身症状,了解其拒绝上学的真实原因;不过分催促孩子上学,更不宜漫骂、讽刺、斥责和体罚。经常与教师保持联系,详细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对伴有明显睡眠、情绪障碍的患儿,必要时可进行抗抑郁、改善睡眠性药物治疗。无论家长和老师,都要表现出坚定的信心和耐性,理解和信任孩子的躯体、心理主诉。在发病之韧,最需要做的事情不是追究前一阶段的缺课现象,而是防止该症状从

12、偶然的、特定状况下的发生转变为长期的、顽固性的状态。2.情绪问题:情绪问题不仅对儿童的学习、交往、个性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且常演变为行为异常。产生情绪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较突出的有学习压力过大、父母期望过高、师生同学关系紧张、消极的个性特征等。(1)焦虑(anxiety):指突如其来出现的、无明显躯体原因的恐惧感,若经常反复出现,易形成儿童焦虑障碍,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患病率为29,多见于低年级儿童,女孩略高于男孩。焦虑障碍患儿敏感而多虑、缺乏自信、害怕失败;对环境适应能力差,稍遇挫折就紧张害怕,产生不必要的烦恼、担心和焦虑,严重时出现睡眠不良、夜惊、食欲不振、心慌、出汗、尿频、便秘等

13、症状。过度焦虑可影响患儿的智力、人格和行为发展。患儿常有遗传易感性,但持续的环境压力影响更直接。应为他们创造良好环境,改进教育方式,消除引发焦虑的各种刺激因素,同时配合心理治疗。(2)强追行为:指儿童期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伴焦虑情绪和适应困难的一类症候群。强迫观念属情绪性,表现为不自主、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理的强迫性观念、疑虑、意向和强迫性穷思竭虑等,常导致焦虑、自责和忧郁。强迫动作属行为性,表现为强迫计数、强迫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等。37岁是出现某些类似强迫动作的高峰年龄,但其症状多属一过性,和病态强迫症有本质区别,一般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若强迫行为严重,需提供心理咨询和治

14、疗,采取措施消除其心因性紧张。在日常生活中,鼓励患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豁达、开朗的个性品质。治疗应取得家长的充分理解和积极配合。(3)恐惧:当参与某项活动或面临某种情景时,产生过分强烈、持续的紧张、恐惧和回避情绪。常见的恐惧反应有三类:一是对身体受伤害的恐惧,如害怕受伤、死亡、被诱拐等;二是对自然事件的恐惧,如洪水、地震、电闪雷鸣、黑暗、动物等;三是社交恐惧,如与父母分离、上学、怕见陌生人等。恐惧情绪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心理现象之一,90的儿童在其发育的某一阶段会出现恐惧反应,但反应的程度与面临的实际危险程度相适应。若明知某些事物或情景实际上不危险,却因而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经百般劝解仍无法消除

15、,则提示其患有恐惧症。为防止儿童产生持久的恐惧情绪,从小要注意培养乐观、开朗、勇敢的性格。家长面临自身厌恶的事物和情景时应表现镇静,不过分流露恐惧情绪,以免对儿童起不良示范作用。不能以动物或自然现象来恐吓孩子。学校应尽量营造温馨的学习环境,教师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避免儿童对学校和学习生活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系统脱敏疗法、示范法、操作法、正向强化法、冲击疗法等,可使儿童改善情绪,减轻恐惧;音乐游戏疗法对小儿恐惧症也有良好疗效。3.品行问题:指儿童少年期反复、持续出现,以经常性说谎、偷窃、逃学、攻击、破坏行为等为特征的系列性行为问题。患儿通常因适应学校生活困难,逐步发展为品行障碍(conduct

16、disorder),出现打架斗殴、攻击性行为、虐待动物或他人、破坏公共财产、家庭暴力、离家出走、赌博、性侵犯等,并持续6个月以上。品行问题和对抗性攻击行为发生率约为4l4,性别比为24:1,男孩显著高于女孩。产生品行问题的诱因复杂,除与自身心理发展特征有关外,家庭关系冷漠、家庭暴力、父母教育方式不当、过分专制与忽视,对子女缺乏教育和情感支持,或过度溺爱娇纵等,是导致品行问题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半数以上的品行问题患儿预后较差,成年后还可能会出现犯罪行为、反社会人格、酒精依赖及各种心理障碍,在健康、学业、工作和社会适应等方面也出现诸多问题,无论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危害都很大。儿童品行问题的共患性疾病(如ADHD、情绪障碍等)也十分普遍。因此,对这类患儿的干预和治疗必须建立在对儿童自身及其家庭、社会、学校环境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强、多部门参与的干预方案。对品行问题儿童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和行为指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