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 ,大小:18.42KB ,
资源ID:135615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3561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政治的逻辑.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政治的逻辑.docx

1、政治的逻辑政治的逻辑摘要: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它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历史逻辑,同时也是当下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进程。关键词: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构建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相并列的高度,这充分表明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这既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

2、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一、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它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基础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进程。在农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依附状态。这种文明方式虽然也有对自然的破坏,但这种破坏基本上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即使是区域性的生态灾难也还不足以引起人们对自身生存问题的恐慌甚至反思。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开始由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曾经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

3、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在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征服状态”,而且这种“征服状态”是野蛮的、掠夺式的。可以说,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以它极大地伤害自然环境为代价的。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有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前进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1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类型实质上是一种相互对抗、相互报复的历史形式出现的,人类建造的

4、庞大的技术帝国成了一种反自然的、威胁自然及人类本身存在和发展的异化物,相应地,现代人和现代社会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方面是自然生态破坏所带来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是主体异化、德性传统失落的“意义危机”。面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严重生态问题,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 西方工业化国家开始普遍反思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存危机”,生态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日益深入人心。面对人类文明演进中出现的种种生态灾难,人们力图重新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同时,随着生态问题从自然领域向人类社会的转移,从纯技术领域向制度性领域转移,它相应地也成为了政党、政府和公众都极为关注的政治问题,

5、文明生态化也成为当代全球政治运动的一大亮点。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在人类文明产生、发展、繁荣和衰老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人类文明观的历史演进。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必然产物,是一种超越了以往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它也必将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的全新形式。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的生态文明现实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尽管没有形成明确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但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其中很多观点超越时代局限,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于当代人类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和生态危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关于

6、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对自然有高度的依存性,因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现实的有形体的人”1。另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实践。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即“人化的自然”,它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从而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就什么也不能创造”。马克思认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但“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这

7、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马恩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历史,作为历史的现实基础问题来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将人和自然、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哲学基础。关于社会制度与生态文明,把自然生态问题放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之上来进行考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私有财产和金钱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视和实际的贬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大肆破坏生态已经使人类社会面临重大生存危机,因此扬弃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社会主义是人类命运的必然选择。马克思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

8、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只有这样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才能遏制资本主义追求超额利润所必然导致的“过渡生产”和“过渡消费”。马克思恩格斯同时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性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1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从政治学意义上展示了人类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

9、的壮丽前景。当然,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一种更高境界的文明,其形成有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面临着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整体水平还不高等诸多困难,不可能很快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彻底转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我国仍然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脆弱、不可再生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困扰。因此,如何正确科学地处理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建设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事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三、和谐社会视野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和

10、谐”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切实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充分认识生态价值的作用,同时要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治理,以生态和谐促进社会和谐。1.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确立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减少能耗大的各类产业,扶持发展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资源的新型产业,推进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技术创新,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压力,解决环境和资源的矛盾问题。同时还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的宏观指导,

11、选择好发展的道路和发展模式,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样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2.构建完善的政府生态责任机制首先, 应引导政府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创建科学的“绿色GDP”评价体系。通过加大对领导干部的生态环保政绩考核的力度, 引导政府行为不断向可持续性发展方向转变;其次, 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强化政府生态环境责任的刚性约束。在相关环境法中, 明确规定环境责任的责任主体以及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对一些经实践证明在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方面行之有效的管理政策和措施, 通过完善包括环境保护法在内的

12、相关法律、法规, 逐步予以确立。3.推动公众生态参与的深度发展生态保护作为一项社会性事务, 其最终成效直接取决于公众参与的程度。普通民众作为生态环境的最直接的接触者, 对生态环境状况有着深切的体认, 因此, 政府在制定有关生态环境的政策或作出某项重大的环境决策时, 如能充分尊重民意、倾听民声, 鼓励公众参与政府决策, 不仅将进一步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而且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环保的浓厚社会氛围。可以说,民众的广泛参与为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参考文献: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丁卫华.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态政治文明建设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5).崔洪曙.我国公众环保意识不及格N.现代快报, 2007-01-16.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