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城市的特征: 空间上的聚集性经济上的非农业性构成上的异质性中心性2城市化的概念:就是指国内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市集中的社会进步过程,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地域空间过程。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3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政府主导城市化进程:强制南汇区政府搬至临港新城;城市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的二元户籍制度;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政府调控城市化速度。城市化发展滞后与工业化出现乡村城镇化新模式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6.人口高增长制约城市化 4城市职能: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
2、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5城市的主要类型:按照城市的性质或功能分类:综合性城市、工业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商业金融城市、风景旅游城市、科学文化城;按照城市的行政地位分类: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分类;按照城市的地理位置分类:沿海城市、内地城市、边境城市;按照城市的结构进行分类:单中心城市和多中心城市、封闭式城市和敞开式城市、集中式城市和分散式城市。6城市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7城市体系原则: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第三章 市制1.市制:广义的市制是指市的建制和管理体制,后者
3、也称市政管理体制。2市制的特点:建制的双重性、结构同一性、法律地位非自治性、行政地位等级性、职能广泛性、内设层级混合性3市管县优点、弊端:工农业生产发展顺利、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工农商结合、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属县有依:赖思想、出现市刮县4省管县优点、弊端:各县财政自主,发展灵活;避免被市竞争或截留利益;管不过来,造成腐败严重;各县没能统筹调合,恶性竞争,互相争利无人调合,重复建设严重;行政成本大大增加,整天跑省会第四章 城市管理的组织体系1.权力的内涵:城市政府的管辖范围内的事务,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固有事务,也就是城市地方事务国家或上级委托事务。2.城市管理体系: 城市权力系统:城市国家权力政治
4、系统议决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城市非国家权力政治系统中国共产党的市(区、街道)委组织系统。城市非权力系统:非权力政治系统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非权力社会系统各社会利益集团、民间组织、市民社会。3城市权力系统分:决策系统、执行系统、情报信息系统、参谋咨询系统、监督系统4市民的权力与义务:选举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对国家机构人员的批评建议、求偿权5市民参政议政的途径包括:利益表达、行使监督权、行使选举权和罢免权。第五章 现代城市政府它是以城市政治权力配置为中心内容的各种具体制度的总称,即关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责和内部权责关系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5、2市政府体制特点:法律上,一般由效力高的法律予以确定;内容上,它具有一般政府体制共性基础上的特质;内部权力配置上,其市行政系统相对突出;历史沿革上,既有继承性又有变迁性3城市政府职能:(城市环境、规划、建设、服务、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在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依法履行的各项职责和功能的总称,是城市政府管理活动的基本方向。4.中国城市政府职能特点;1政企不分、政社不分,职能严重错位。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对其负责的事务的管理控制程度高。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独立性的职权较少。职权与职责相脱节5职能转变:按1撤销一部分职能、按1转移一部分职能、增加一部分职能、强化职能6职能:制定科学合理的
6、城市规划、提供有效的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市场必要的监督、社会保障制度第六章 城市法制1城市法制;有关城市管理的一系列法律制度的立法、执法、守法全过程的总和以及在法律制约保障下的一种有秩序的良好的城市社会状态 2城市法制建设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模式;加强地方立法,使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有法可依;加强组织建设;以人为本,重组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加强配套制度建设第七章城市规划1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2城市规划作用:宏观基本作用(1是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的结合体,它从城市建
7、设上保障经济建设的发展;2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它指明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3是用地和建筑的规范,它促进个别和整体的土地和建设效益;4是市民生活质量的卫士,并通过指导产业设施、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的建设,提高市民生活水平),微观制度作用(1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2确定城市公共物品的提供;3推动城市经济发展;4降低交易费用,减少寻租行为)3城市规划编制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原则;保护城市生态和历史文化遗产原则;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交流、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4城市规划编制的程序;第一个阶段: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勘察
8、、搜集和分析城市的基础资料;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起草城市总体规划;上级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市民评议城市总体规划草案;城市政府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城市总体规划草案后,由市政府向市人大提交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的议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和通过城市总体规划;上级政府审查、批准城市总体规划;第七步,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第二个阶段:编制城市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第八、九章 城市基础设施及交通管理1城市基础设施:是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工程及其服务的总称。2城市基础设施分类:所有权(垄断、非垄断)、经营权课市场化程度(经营性、非经营性)3城市基础设施作用: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
9、质基础;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是市民生活的基本条件;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一个减少污染的环境;能够避免和减轻各种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危害;是城市现代化4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特点:根据城市基础设施部门和单位在公益性方面同市场化程度上的区别,实行不同类别的经营管理模式;根据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模式的不同,实行不同的定价制度;无论哪一种经营管理的模式,城市基础设施的部门和单位都要努力提高经济效益5资金来源:市财政支出:基础设施运营收入:发行股票债券向社会集资:向国内外银行贷款:6产业化:是指使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集合成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以完成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中以某一标准划分
10、的重要组成部分。7市基础设施产业化趋势所在:产业化适应基础设施建设量和投资量不断扩大的需要;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有限的财力需要基础设施产业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条件。8影响城市交通的因素:城市规模与交通;城市形态与交通;土地利用与交通;人口密度与交通9交通问题;交通量大,车速下降,交通拥挤;停车困难;公共交分担出行比例小,公共交通日益萎缩;交通事故多;行人交通不便;交通污染10交通管理内容:系统管理(节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需求管理(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杠策略)第十章 城市环境管理1城市环境
11、;是指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外部条件。2城市环境基本特征;是一种高度人工化的自然-人工复合环境;是以人为主体和中心的环境;是一个高度开放性的环境系统;城市环境的脆弱性;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第十一章 城市住房管理1住房政策主要内容:公共住房政策;住房自有化政策;住房补贴政策;住房金融政策2住房制度改革:1改革城市住房建设投资有国家、单位统包的体制,实行城市住房建设投资有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体制,实现城市住房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2改革城市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3改革各单位建房、分房和维修、管理住房的体制,实行
12、社会化、专业化运行体制。4建立住房分级供应体制,满足各阶层需求。5全面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6发展住房金融和住房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并存的住房信贷系统。7建立规范化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和社会化的房屋维修、管理市场。3住房规划管理原则;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符合居民的生活活动规律;合理、有效利用城市土地空间;充分考虑城市的地方特色;搞好城市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为城市住宅生产和施工工业化以及建筑群体多样化创造条件。3住房流通管理;加强对城市住宅市场管理;加强对城市住宅产权、产籍管理;建立健全涉及城市住宅流通的税收制度第十二章 城市经济管理1经济调控职能;提供公共物品;计划调控职能;综合管理职
13、能;法律调控职能2经济职能改革方向;1进一步明确城市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和职责,形成强有力的决策指挥系统;2城市政府要转移部分职能,切实做好政企分开、政事分开;3城市政府要立足于城市经济的内在联系,形成多方兼顾的组织协调系统;4健全完善城市经济的调控体系3政府调控手段: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手段;价格手段4综合调控的意义;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使其作用方向一致,才能保证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各种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能有彼此互相代替的作用;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才能掌握经济调节作用的量的界限。5城市公共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投资渠道单一,实行公共产品的指令价格;条块分割的经营模式;规模效益低下;公共经
14、济的技术水平低下;城市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6问题原因:缺乏一定的争性和监察机制;管理机制制约;权力失控;7城市公共经济运营体制改革:引进竞争机制;改革公共经济和公共财政的体制;改革城市公共经济经营体制;改革价格体制第十三章 城市社会管理1计划体制下的弊端:造成了实际上的不平等;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延缓了人口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管理工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2改革思路:1实行全国城乡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户口,取消农业、非农业等各种户口类型,废止所有关于“农转非”的政策规定;2实行居住地登记原则,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户口为基础的户口登记制度和以户口薄、身份证、出生证为主的管理办法;3实行以公民住房、职业和收入来源等主要生活基础为落户标准与政策控制想结合上午户籍迁移制度;4实行社会待遇与户籍脱钩政策,取消一切附加条件,恢复户籍本来面目;5实行大城市严格控制、中小城市适度宽松、城镇全面开放的方针,保证人口的合理流动;6建立科学、合理的户籍登记内容为基础的户籍体系,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全国户籍管理信息网络。3城市综合治理内容:主体方面的综合治理(市委:方针、政策、准则;公安行政司法:落实、具体工作责任;街道、企事业单位:贯彻、参与承担具体工作;家庭),措施方面(加强思想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