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75.78KB ,
资源ID:1351110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35111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 历史解析版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 历史解析版Word下载.docx

1、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 战国中期,诸侯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这说明战国中后期A. 频繁的变革阻碍社会发展 B. 经济发展推动官僚制度改革C. 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 D. 国家统一开始取代封建割据【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战国时期国君给以粮食和钱币作为官吏的俸禄;国君用玺、符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国君的权力加强,故是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C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变革的信息,排除A。B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

2、除。战国时期国家尚未统一,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3. 西汉早期的王侯墓,大多仿战国风格,注重高大坟丘,深邃墓室,多重棺椁,随葬品多为铜陶器。文景之后,模拟地上豪华府第建筑的风气开始流行,随葬品有玉衣、丝织品、金银器等。王侯墓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奢靡之风逐渐扩散开来 B. 官营手工业日益进步C. 王侯拥有高贵的的政治地位 D. 政局稳定和生产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以文景时期为界,王侯墓风格由“高大坟丘,深邃墓室,多重棺椁,随葬品多为铜陶器”转变为“模拟地上豪华府第建筑”“随葬品有玉衣、丝织品、金银器等”,其主要原因就是社会生产发展和政治稳定。A不是原因,是表现。

3、B片面,C不是“转变”的原因,因为“转变前后”王侯的政治地位都是高贵的。4. 有学者认为唐代“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强调A. 七国之乱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B. 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C. 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 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作者认为唐朝伦理纲常破坏,导致藩镇割据,因此作者意在强调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C项正确;七国之乱属于汉朝地方反叛中央事件,与材料唐代不符,排除A;传统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极大破坏,与材料唐代不符,排除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兴盛使儒家思想的冲击,与材料唐代不符,排除D

4、。所以选C点睛:学习和研究历史必须掌握的要素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史论。本题主要把握好历史事件的时间即可,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唐代”“君不君,臣不臣”,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历史学是“关于时间中的人”的科学,把握好时间这个要素既有利于我们学习历史,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对于做好高考历史选择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 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说:“闻乃有巨人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其言论意在A. 通过文化融合缓和民族关系 B. 反对文化交流保护华夏文明C. 削弱佛道冲击意图复兴儒学 D. 宣扬华夷观念维护北宋统治【解析

5、】材料不能体现通过文化融合缓和民族关系,故A项错误;据材料“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可知,该学者反对用佛道文化“易中国之人易中国之道”,冲击、取代“中国”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石介认为,佛教来自西方、道教来自胡人,不应让佛道思想冲击中国之道-儒家学说,故C项正确;材料“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虽然,中国人犹未肯乐焉而从之也”体现了石介维护儒家传统的一面,故D项错误。6.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A. 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

6、选择权 B.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C. 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D. 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义务材料提到,置庄田,招佃农,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朝时期佃户租种土地可以自主选择,故A项正确。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材料无法体现,故B项排除。租佃经营开始于土地私有制确立时,不是宋代,故C项排除。民间赈济不是地主的义务,故D项排除。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租佃制7. 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反映清朝A. 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

7、的加强B. 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C. 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D. 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可知,孔毓璞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也体现了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设立,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议政王大臣会议,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地方官员获得密奏之权,不能体现地方实力的加强,故D项错误。8.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A. 商品经济发展,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业成为家庭收入重要来源B. 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

8、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C. 西学东渐,民主思想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D. 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材料提到,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原因往往最根本,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商品经济发展,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业成为家庭收入重要来源,故A项正确。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与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B项排除。民主思想传播在鸦片战争之后19世纪末期,故C项排除。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排除。古代商业的发展明清商业9

9、. 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如郑观应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的数学、化学、光学、重学、气学和电学均出自古代中国。“西学中源”说的提出,主要目的是A. 为“中体西用”论提供理论依据 B. 减少引进西方科技的舆论阻力C. 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 D. 迎合当时“制洋器”的需要 10. 郭嵩焘(1818年-1891年)是清代第一位驻英法公使,他在位时不仅积极研究西方政体,而且敢于肯定其优点。然而其主张却不容于当世,还背上了“汉奸”的骂名。这实质上反映了A. 列强侵华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 B.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艰难曲折C. 西方政治

10、体制不符合中国国情 D. 中西隔绝影响了国人的认识【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郭嵩焘主张因为积极研究和肯定西方政体,背上“汉奸”的骂名,体现了其主张受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批判,实质上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道路的曲折,故B正确。材料信息与列强侵华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无关,排除A。材料涉及郭嵩焘肯定西方政体的优点却被受到批判,与西方政治体制不符合中国国情无关,排除C。D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西学东渐,排除D。所以选B解决本题抓住两个关键:一是郭嵩焘因为其积极研究和肯定西方政体,背上“汉奸”的骂名;二是“本质”反映了西学在中国传播遭受曲折。11. 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

11、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A. 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B. 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C. 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D. 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解析】材料提到,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即下一步是建立正式政府和正式宪法,故A项正确;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不属于本质,故B项排错误;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未突出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12.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

12、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A. 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 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教育的核心【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写道共和国人人平等大总统与齐民无异”可知民国时期,注重平等和法制意识方面的教育,故C项正确;A项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 B、D两项的表述与题意无关,故排除。13. 1916年,陈独秀说:“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此时他A. 反对民主共和制 B. 主张开展国民革命C. 强调思想启蒙

13、D. 高举社会主义大旗【解析】1916年正值陈独秀开展新文化运动时期,力图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陈独秀认为当时的共和立宪不是出于民意,不是真正的共和,他维护民主共和,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故B项错误;“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错误。14.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开始重要的战略转变。这一转变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A. 决定发动农民运动 B. 与新的反革命势力作斗争C. 放弃了攻打城市的目标 D. 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解析】八七会议确立武

14、装反抗国民党总方针,体现出中共与国民党的对立,说明当时与新势力的斗争,故B正确;大革命时期已经发动农民运动,故A错误;放弃了攻打城市的目标是秋收起义之后,故C错误;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井冈山时期,故D错误。15. 1937年10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的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 西行漫记。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A. 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B. 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C. 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D. 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解析】根据题干 “1937年”、“1938年”的时间可知是抗战时期,红星照耀中国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作用和影响,而西行漫记这一名字则削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强调,减小了因国共之间的纷争而产生的发行阻力,有利于该书在中国更好的发行,排除B,A项正确。遵循新闻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