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2.14KB ,
资源ID:1336014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33601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我国三大经济带的形成及缩小区域差异的措施教学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我国三大经济带的形成及缩小区域差异的措施教学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1、1、划分标准区域的划分是随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倾向的变化而变化的。目前,国家统计局的对东中西部的划分是解释还是按照2003年发布的标准。我国大陆区域经济的产生,应该说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长期演变而形成的,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区(地带)。三大经济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2、东中西部概况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东部地区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生成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

2、资源丰富,这一地区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工农业基础雄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中部地区位于内陆,北有高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属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占有全国80%的煤炭储量,重工业基础较好,地理上承东启西。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

3、势较高,地形复杂,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间,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开发历史较晚,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与东、中部差距较大,但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二、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形成的因素中国作为世界上经纬度跨度最大,且又实行30年高度集权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差异扩大且加快,形成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的因素,比较复杂。(一)历史因素中国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由来已久,自唐朝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就开始向东部,转移到了宋带,经济中心已经移到了东南地区。东南地区尤以土地肥沃,水道交通便利而具有吸引力。19世纪40年代后,我国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在东南

4、沿海的一些城市,直到20世纪30年代,在抗日战争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近代工业才一度出现向西移的趋势。到新中国成立,还主要集中在东部的长三角、辽宁、天津、广州等沿海地区和中部的武汉、太原等地。由此可见,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就存在差异,这对后来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二)各区域自身条件1、 自然条件自然地理位置、地貌、地质条件、气候、矿物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一切与自然相关的和区域经济发展有联系的条件和资源都属于自然条件。自然条件的差异影响了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东部地带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的生长,农业发达;地势低平,开发利用早,经济基础好。面向大海,

5、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快。而中西部地带多属于干旱区或者高寒区,海拔高,对农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中西部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为全国的粮棉油糖的重要产区,但受山岭的阻隔,交通不便,运输能力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长期处在闭塞的状态,经济发展缓慢。2、人力资源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和区域发展的投资积累水平。区域的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的特点,西部人口稀疏不利于区域生产规模的扩大,即人力资源对地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人口从中西部迁移到东部沿海

6、城市,为东部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人口即是生产力,也是巨大的消费者,人口迁移大大促进了东部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而对于人口迁出地的中西部来说,大量的人才流失,使得中西部经济缺乏活力,产业革新慢。1995年,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受教育水平为6.86、6.01、5.05。虽然这几年的教育普遍得到提高,但中西部的高科技人才仍相对于东部来说,比较奇缺。中西部的产业结构结构的调整也受到了限制。3、资本经济的发展往往和工业化有关,而工业化与资本的积累有关。罗斯托(W.W.Rostow,1960)在他关于经济发展“起飞”理论中的叙述中认为,经济的“起飞“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具有较高的资本积累能力,使资本的

7、积累占到国民收入的10%以上。结合我国的东部和西部的实际比较,东部地区交通便利,面向大海,经济要素的流动性高,禀赋好,技术水平先进能够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使得大量的国家投资、海外投资流向我国东部的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4、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区域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决定了区域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科学技术的先进,促进了社会分工、协作与专业化的加深,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东部地区技术先进,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而中西部技术远不如东部,有些地区一直以农业、资源加工业为主,经济发展很

8、慢。5、制度按照新制度经学家的解释“制度就是一系列被制度出来以约束行为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的规则、守法程序、道德和伦理的行为规范。区域制度包含政府行为及政府运行方式、经济制度、人们的观念(风俗、习惯、禁忌、价值观)等。中央政府的政策往往是一些原则性、指导性、宏观的,东中西部在运用国家政策上有很大的差距。东部地区政府往往想到的是国家不允许我干什么,有利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西部地区却喜欢按照国家政策行事,没有制度的突破。同时,东部地区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中有比较强的危机感和探险精神。而中西部的人在于外界相对隔离的状态下有比较浓厚的保守思想。这种思想观念的差

9、异通过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三)、国家政策在经济还很落后的时期,为了最大化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中央政府应该选择外资外部收益较大的区域作为政策的优惠对象,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在经济、技术、人才等方面有相对优势,外资在这些地区产生的收益高,从而实行了“东部优先”战略。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格局,已经对东部基础设施、金融的投资,使得东部利用有利的区位和政策优势,首先接受了海外的先进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地区经济差异不断拉大,加上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以及区域内部的恶性竞争,东部地区的外资收益不断缩小,这时,中央适

10、时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的一系列调整,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它观点,蔡昉、都阳指出人力资本禀赋稀缺、市场扭曲和开发程度不足使得中西部难以和东部趋同。林毅夫、刘培林指出,由于我国各地区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与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符合程度不一致,导致了区域差异的存在。综合起来,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的形成,是历史、地理环境、资源配置方式、生产方式、国家政策等因素决定的。三、缩小区域差异的措施大致学者认为,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在改革开放以前已经存在,之后区域差异小幅度缩小,20世纪90年代后,地区经济差异不

11、断拉大,总体呈现“V”型变动。根据区域差异形成因素的分析,缩小区域差异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自身的建设1、 加强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处在内陆,多数位于第二第三阶梯上,地形复杂,可之称为区位劣势。加强中西部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建设,对于化解中西部区位劣势,促进东中西部区域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发展的硬件设施,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强省会城市的聚集与发散作用,吸引外来资本的投资和市场化。2、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要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必须加大对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中西部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3、中西部地区的人们要更新

12、观念 摒弃“肥水不流外人田”那种封闭的思想,以开发求开发,以市场换资金,以产权换人才,在东中西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考虑中西部的经济发展。 4、加大开放程度,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中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富集地区,甘肃的有色金属,青海的钾盐,山西、陕西、内蒙古的煤炭,云南、贵州的磷矿,四川的天然气和广西、云南、四川的水能资源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是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资源基础。中西部一些地区不仅能源、矿产资源储量大,而且空间匹配组合好,开采条件优越,因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但资源优势并不等于经济优势,如何集聚大量的资金、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是关键所在。因此,采取开放战略

13、,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国外的投资者、企业家和技术人员来中西部来中西部投资办企业,促进中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5、调整产业结构,创造合适中西部中西部区情的发展道路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具有四个特点,农业生产较为粗放,基础差,工业化程度低;重工业偏重,轻工业教轻;采掘、原料工业比重大;交通运输线路密度和通信密度低。今后中西部地区调整发展的产业方向应该是:发挥农业潜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做好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促进农、轻、重以及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协调发展。(二)经济发展战略近年来,国家对中西部经济政策的倾斜已很明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具体怎么在中西

14、部实施经济策略一直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大多学者认为,我们不能因为区域差异过大就认为灾难临头,放弃“效率优先”;也不能因为经济的发展,区域差距是必然的代价而坐视不管,而忽视“社会公平”。应该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下,坚持非均衡增长-协调发展战略。经济非均衡发展,在空间上表现为经济增长首先在一些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出现,然后再扩散到其他地区,最后实现整个地区经济活动的高涨。我国中西部地区空间辽阔,平原少而山地多,基础设施发展又很不充分,均衡发展既影响效率,也不利于企业的专业化生产和协作,因此,“全面开放,均衡发展”是不现实的,应将投资有选择地集中于重点部门和地区,利用其发展而产生的波及效应来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应运用增长极理论来指导区域经济发展。较发达的城市经济、科技力量、熟练劳动力的集中,有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和地理位置以及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是促进增长极形成的必要条件。我国中西部的一部分大中城市已具备增长极的条件,如武汉、长沙、成都、重庆、昆明、西安、兰州等,应通过这些增长极培育次一级增长极的形成。发挥大城市的集聚作用,尽可能在一个城市内形成相互协作的产业链条,减少运输成本,并将产品幅射到周边地区。促进中西部整体经济的增长。(三)国家政策的支持1、 逐步建立国家合理财政转移,增加对中西部的财政投入;国家投资布局政策的调整,将向中西部倾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