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A.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2.史学家柳翼谋说:“始皇时代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下列表述与此观点不符的是A.出击匈奴、巩固边疆 B.设置郡县、管辖地方C.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D.控制思想、文化专制3.右图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示意图,该技术的使用A.推动灌溉技术的发展B.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C.促成小农经济的形成D.反映播种技术的进步4.东京梦华录载:“每日如宅舍宫
2、院前卖铜铁器、衣箱、磁(瓷)器之类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生鱼有数千担入门十字街南去,姜行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馀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马行(街)北去,乃小货行时楼、大骨傅药铺,直抵正系旧封丘门,两行金紫医官药铺。”材料主要体现了北宋A.市场分布类化 B.彩瓷交易频繁C.商帮经营兴盛 D.长途贩运繁荣 5.“从文以载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明清传奇文人作家,表现出两种创作倾向:一是张扬言情,一是调和情理。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这表明明清文学A.具有离经叛道的时代特色 B.以张扬个性为其主要目标C.以传奇作为主要表
3、现形式 D.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 6.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C.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 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7.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
4、”这里的“它”是指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8.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9. 下列材料摘编自国民政府经济管理办法一览表时间条例名称主要内容1939年矿产品运输出口管理规则、川康铜业管理规则等直接干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1941年战时经济体系基本纲领、管理工业机器、化工材
5、料细则、管理液体燃料规则等扩大国营,联合民营;部分企业收归国有据此推断这一时期A.政府注重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公有制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没有停止 D.国民政府加强对经济全面控制10.“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定要搞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在存在有地方民族主义的少数民族中间,则应当同时克服地方民族主义。无论是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这是应当克服的一种人民内部的矛盾。”毛泽东此番讲话的背景是A.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建立之时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11.广东省经
6、济特区条例规定:特区企业雇用的职工,由该企业按其经营的要求进行管理,必要时可以解雇,其手续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办理。这一规定有利于A.推进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建立 B.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C.确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自主权 D.激发工人积极性,提升企业效益12.“对于一国本身来说,它将阻止外来敌对势力的渗透,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它倡导多方面的合作,会给国家的发展带来裨益。对于双边和多边关系来说,它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而且为形成长远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材料评价的国际组织是 A. B. C. D.13.有学者评价说:“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不难想象那些凶暴而野
7、心勃勃的人能利用这句格言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这句格言为任何邪恶的行径装上科学或哲学的门面。”“这句格言”代表的思想A.体现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 B.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C.重新建立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念 D.否定了神的存在,树立了人的尊严价值14.1901年,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在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后,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后来又不断兼并其它中小公司,最终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65%。此后并购浪潮席卷了美国,每年大约有3000家中小公司消失,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材料所反映的现象A.推动工厂制度的基本形成 B.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C.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 D.阻碍了社会生
8、产力的发展15.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写道:“他提出了革命性的思想,即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它只不过是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结果,而早先人们假定时空是平坦的。”文中的“他”A.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揭示自然界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C.奠定了现代物理科学研究的基础 D.开创物理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研究16.下列表格中的现象,说明了1935年5月27日最高法院扼杀了3项“新政”立法,其中包括全国工业复兴法1936年1月6日最高法院以6对3票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宪1936年6月1日最高法院以5票对4票判决纽约州的一项规定妇女与儿童最低工资的法律违宪A.美国民主运行机制弊端显现 B.最高法院缺乏与时俱进理
9、念C.最高法院非常时期过度集权 D.宪法至上原则得到充分彰显17.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决议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23小时的工作时间,国家和人民因此常常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该决议反映出当时苏联A.工人阶级队伍觉悟低下 B.国民经济呈现衰退景象C.工业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18.1961年不结盟运动第一次首脑会议宣言倡导,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要求签订国际性的裁军条约,消除经济不平衡,废除国际贸易中心的不等价交换,撤除一切设
10、在别国领土上的军事基地和消除核战争的威胁,只有根本消除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才能实现持久和平。宣言表明不结盟运动A.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B.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行动纲领C.联合全球治理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D.谋求实现各国政治民主化与自由化19.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人民很难接受。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A.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C.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D.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20.“它创造的艺术世界基于现实,但又不是模拟现实的镜像世界,而
11、是一个想象的、超现实的、主观化了的世界。因此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常常会改变生活原有的形态,在感情和理想的强烈作用下,大胆地、人为地、创造出虚构的意向、人物或环境。”下列作品表现的风格与材料描述一致的是A. B. C. D.第卷(非选择题 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60分。其中第21小题13分,第22小题14分,第23小题13分,第24、25题各10分。21.(13分)行省制是元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阅读材料: 材料一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
12、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元史卷91材料二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三 元朝史学家揭傒斯说,“镇以磐石宗,重以分省寄”,元史明宗纪也称行省为“方面之寄”。合而论之,即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
13、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做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立足于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行省的主要职能,并概括行省在设置上的变化。(3分)(2)据材料二,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并分析其意图。(4分)(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并概括元朝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地位。(6分)22(14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材料一 自强这一概念在19世纪60年代已被赋予新的意义。就民族意义而言,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文化教育上的新设施是洋务运动仅次于工业的重要内容。
14、这些设施,是传统的封建文教体制边上长出来的新东西。虽然它们没有直接取代后者,但由于它们的存在,保守的封闭圈子毕竟出现了缺口。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教育救国思潮的发展脉络是与中国近代社会救亡图存的主题相一致的。内忧外患之下,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必然构成近代文化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发展教育被看成了重要的甚至根本的手段。民族危机愈深,救亡图存的呼声愈高,教育救国的思潮就愈为高涨。各时期教育救国的重提并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从“睁眼看世界”、到“变器不变道”、再到“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从知识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文化心理层次,教育救国论者在对中西文化的反思中对“教育救国”内涵的认识逐步丰富和深化。教育救国论者以自己的积极实践推动了旧中国教育的发展,他们所焕发和激起的爱国热情,时至今日仍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摘编自吴玉伦教育救国思潮的形成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