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省略句及被动句的判断方法,学会补充省略成分。2.体会战国策“沉而快”“雄而隽”的特点,理解长短句运用的技巧。3.用历史的观点辩证看待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法,讲述文体知识,讲解文本切入,讲读重点语段,讲演文本透视,因此,可以说,不管哪种教学法,大多伴之以讲授法。拟用于文体知识,以及学生经过讨论和点拨之后,仍无法理透的文本内容。2.问答法: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以此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拟用于教学过程中
2、,对重难点的突破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主要疑难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通常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进行讨论或辩论 ,让学生思维发生碰撞,累积多人的智慧,生成答案,实现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都得到提高。4.练习法:学练结合,力争学以致用。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课前(预习检测)、课中(当堂达标)和课后(教学反馈)练习,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拟用于基础知识检测、句子的赏析及简单的(人物)特写练习。6.自读法:只有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才能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将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切换到书本中,
3、对当今一线教师来说,可谓迫在眉睫的。学生掌握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靠他们自己去阅读、领会,才能消化、巩固和扩大知识。拟用于拓展延伸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四)设计课时:3课时(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课前预习1.查询资料:(1)查询战国策相关资料(2)查询“太子丹”“荆轲”“樊於期”等三个关键词的内容。2.学生课前自读课文三遍。速读一遍,扫除字音障碍;速读第二遍,把握课文内容;细读第三遍,结合注释翻译课文。课堂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梳理学生提出的难点字词句知识。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3.了解战国策相关文学常识。教学重点: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教学难点:
4、初步梳理学生提出的难点字词句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认为是他招致了燕国的灭亡。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就会对荆轲其人其事有更深入的了解。二、文学常识积累: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5、,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2.国别体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三、难点字词梳理学生根据预习情况展示自己无法理解、翻译的字词句,老师解答。四、文本内容梳理:此环节以师生问答形式为主,用问题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1.故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明确:全文第一自然段为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秦国灭赵后,大兵压燕境的情况下。这时候,太子丹是非常恐惧的。注:学生很可能忽略“太子丹恐惧”一句,此句在第二段开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亦为故事背景要素,后文荆轲和太子丹做准
6、备的所有行动都受此情绪影响。2.为刺杀秦王,荆轲一方做了哪些准备?准备得如何?(1)荆轲做的准备:准备信物:樊於期的头颅和燕督亢地图。邀约朋友相助。在荆轲的劝说下,樊於期自刎,但荆轲没等到朋友来,因太子丹催促,就出发了。(2)太子丹做的准备:为荆轲准备好督亢地图。为刺秦买下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并淬毒。为荆轲准备副手秦舞阳。为荆轲准备重金贿赂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3.荆轲在秦大殿上是如何刺杀秦王的?结果如何?荆轲将匕首藏在督亢地图中,图穷匕见,荆轲持匕首刺杀秦王。秦王还柱而走,仓皇躲避;后在侍卫、大臣们的提醒下拔剑击伤荆轲,侍卫们上前斩杀荆轲。五、问题探究:荆轲刺秦以失败告终,大家认为荆轲失败的原因有
7、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1.太子丹在秦军压境的情况下过于恐惧、紧张,催促荆轲出发,导致荆轲无法带上朋友一起行动。从荆轲等待朋友这一点看来,这个朋友应该是荆轲选择的值得信赖的高手。2.太子丹用人不淑,秦舞阳临阵畏怯,没有起到助手的作用。3.荆轲自身武艺不强,近身突袭都无法伤及秦王。4.荆轲一方心力不齐,行动的步调不一;秦王君臣同心协力。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荆轲一方心力不齐,行动的步调不一,计划设计得再周密也无法顺利实施。六、文化常识积累1.五音:古代汉族音律。五声音阶的意思就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羽音,依次为:宫、商、角、徵、羽。2.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变徵悲凉,羽声激愤
8、)。3.八音: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三字经)4.足下:足下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5.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6.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7.九宾:宾,同“傧”。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9、。古代朝会大典设“九宾”。说法不一:(1)秦代指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2)汉代指指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 匈奴 侍子,又指九位礼宾人员。8.箕踞:一种轻慢、不拘礼节的坐的姿态。即随意张开两腿坐着,形似簸箕。喻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箕,名词作状语。七、课时作业(可使用答题器作答)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荆轲(k) 拜谒(y) 督亢(hng) 戮没(l) 谬误(mi)B.偏袒(tn) 扼腕() 厄运() 濡染(r) 怯懦(ruC.淬火(c) 猝然(c) 忤逆(w) 铁杵(w) 拊心(f)D.创伤(chung) 创办(chung) 瞋目(ch
10、n) 箕踞(j) 目眩(xun)【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字音。【解题思路】A项有误,亢 kng。B项有误,懦nu。C项有误,淬cu,杵 ch。故选D。2.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例:慕大王之威A.千金之资币物B.太子迟之C.皆白衣冠送之D.顷之未发【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虚词。【解题思路】A项,助词,“的”。B项,代词。C项,代词。D项,词尾,无意义。3.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表被动关系。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D.士皆瞋目 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答案】B
11、【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实词。【解题思路】被:遭受。文言文中少于出现“被”直接表被动,这与现代汉语不同。文言文一般用“见+动词”或“为所”结构表示被动4.下列各组中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见: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风吹草低见牛羊B.封:又欲肆其西封 函封之C.遗:使人遗赵王书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D.比:比诸侯之列 朋比为奸【答案】C【解题思路】C项“遗”均为送,赠送。A第一个见表被动,第二个见是通假字,通现。B项第一个封是名词疆界,第二个封是动词封存。D项第一个比是并列,等同的意思,第二个比为勾结、依附的意思。故选C第二课时1.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1-9自然段),落实字词句翻译。2.把握
12、樊於期的人物形象。3.体会战国策“沉而快”“雄而隽”的特点。落实课文第一部分的字词句翻译。1.文言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翻译。2.体会战国策“沉而快”“雄而隽”的特点。一、复习旧知1.老师就上节课所学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抽问,强化学生的记忆。2.齐读第1到第9自然段,熟悉内容和情节。二、自读解析1.自读课文第1到第9自然段,圈点勾画出反映樊於期和荆轲个性的句子。2.概括两人的性格特征,标注在课文上。三、问题引导(要求学生用原文回答)1.哪些词句能表现出太子丹的恐惧状态?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师追问:旦暮,长侍,得,这三个词如何解释?旦暮:早晚,形容快;长侍:长久侍奉;得:能够。2.荆轲为何需要樊於期的头颅作信物?(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追问:而,信,亲,三个词如何理解?而表转折,译为却;信,信物;亲,接近。(2)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说,乃,以,怎么解释?“金千斤,邑万家”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千斤金,万家邑”;同时“金千斤,邑万家”作“购”的状语,前面省略了介词“以”;完整的句子应该是“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译为“秦王用千斤黄金,万家封地来购买樊於期的头颅”。诚,表强调语气,译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