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四是以法为准,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些盛世都是比较开明的。以唐为例,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玄宗任命姚崇为相,姚崇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事”,玄宗从谏如流,取得很好的效果;宋璟继姚崇之后贯彻姚崇的政策。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相配合也相制约。宋仁宗表示,处理天下事不专由自己一个人决定,这便是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中华文明中还包含着变
2、易革新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诗经赞美周文王的话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便是对“维新”的赞美。周易中“日新之谓盛徳,生生之谓易”,指出了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周易又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是从穷到通的关键。其实,周易的这个“易”字,就是变易的意思。关于中国哲学中的变易思想,张岱年先生举了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系列哲学家的言论,总结说:“中国哲学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这种变易的思想,常常被用作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
3、人的成长;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和曲;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学的突飞猛进。中华文明中也包含着因循守旧的因素,所谓“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诸如此类。回顾历史,凡是革新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文明就得以健康发展;凡是因循守旧的势力占据上风的时候,文明的发展便受到阻碍。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开明,唯开明才能广得人心,唯开明才能云蒸霞蔚;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节选自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1.下列关于中华文明的“开明”,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 ) A.孟子的“民为贵”思想、班彪的广开言路论都提出了明君的首要条件是有开明思想。B.礼记说的举贤授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唐太宗据此提出了最早的法治思想。C.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公认的因比较开明而闻名的盛世。D.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配合又制约,证明宋代政治是非常开明的。2.对中华文明的变易思想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包含着变易的思想,诗经中有赞美周文王、实质上赞美“维新”的话语。B.周易的“易”就是变易的意思,周易指出,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C.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哲学家的观点都含有中国哲学的变易思
5、想。D.变易的思想历来被用作为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中有开明与革新思想,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B.我国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巩固,新型士人的成长,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变革带来的文明发展成果。C.唐太宗与唐玄宗分别任命开明的姚崇、宋璟为相,从谏如流,重视民本,取得很好的政治效果。D.革新的力量与因循守旧的势力的并列存在,使得中华文明有时健康发展,有时受到很大的阻碍。(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神仙枪江岸老肖下山的时候,远远看见老曹,转身就往旁边树
6、林里钻去。“老肖,你给我站住!”老曹大喝一声。老肖假装没听见,钻进林子里不见了。“老东西,叫你装佯!”老曹没好气地骂着,转身攀上了一条羊肠小道。这条道崎岖难行,但可以比老肖早点下山。自从老曹当上了黄泥湾村护林员,带领乡林管站的同志收缴了老肖的猎枪,老肖就躲着他走。两个人一辈子没红过脸,现在闹翻了。三年困难时期,老肖打个兔子,一家半只,老曹抓条蛇,也是一家一截。多少人家生活艰难,他们两家因为男人会打猎,互相帮衬,才得以保全。大风大浪都过来了,现在土都埋到脖根儿了,你不理我了,值得不值得?无论如何,今天要和这个老东西说道说道。老曹靠在一棵碗口粗的松树上,等到了老肖,他问:“你准备躲我躲到什么时候?
7、”老肖嘴硬,“谁躲你了?躲你干啥?老曹说:“我的猎枪比你还先缴,咱村所有猎枪都上缴了。就你一个人留着,说得过去吗?老肖说:“林管站怎么知道我有猎抢?你和叛徒、汉奸有什么区别?老曹笑了说:“我当护林员,收缴猎枪也是我的工作。“我又不砍树,你当护林员怎么了?你管得着我吗?你管你的树,管我打猎干啥?与你什么相干?“林区还要保护动物,那什么,要做到生生什么”老曹猛地卡壳了,一个劲儿地挠脑袋。老肖撇撇嘴,走开了。老曹还在嘀咕呢,他已经走出了好几丈远。老曹终于想起来了,他冲着老肖背影说:“站长说了,要保护生态平衡呢!老肖已经走进密林深处,消失了。秋天到了,正是红薯和花生灌浆的时节,也是野物祸害庄稼的时节。
8、往年秋天,老肖每天都要背着猎枪,去地里护秋,顺便在山里转几圈,打几只兔子和山鸡,扒了皮,腌几天,再挂出来晒,几个日头一过,通红通红的,好看呢!过年下火锅,孩子们吃得那个香啊!可是今年,没有猎枪了,他拿什么打兔子和山鸡呢?两手空空从山上回来,他都会骂一句,“老曹,你个老砍头的。有一天,老肖发现他的红薯地和花生地被拱了好大一片,地里还有几摊猪粪。夜晚来野猪了!照这个速度拱下去,要不了三五天,他的红薯和花生就要玩完,一个季节的心血就白费了。老肖风风火火地跑到老曹家,借他的猎枪。老曹的猎枪,是站上发给护林员防身用的,是全村唯一的一杆猎枪。可是,老曹不借。 “我们遇见野物,只准朝天上开枪。”老曹说。“野
9、猪祸害庄稼,也不让打?”老肖问。“野猪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准打。“忘记那年我们给生产队护秋了吗?你打野猪一枪,没打死,野猪发疯地撵你,我把野猪引开了。野猪一口咬断我的木棍,再一口咬穿了我的大腿。还不是你赶来,补了它一枪,才救我一命!怎么,野猪现在成你家祖宗了,你还保护它?老曹红了脸说:“老黄历翻不得了,如今不一样了。老肖气呼呼地跑回家。活人还能叫尿憋死?他翻出一堆旧锄头、破犁铧,用麻绳串在一起,一路叮叮咣咣地背着,翻山去了刘坳,找刘铁匠去了。第二天上午,他又去了一趟刘坳,背回了半麻袋五寸长的尖刀。他说那叫神仙枪。“明明是刀子,怎么叫神仙枪?”邻居们都围过来瞧西洋镜,有人狐疑地问。老肖嘿嘿地笑
10、,他说:“我在地里布置好机关,四边牵上细线,不管从哪个方向碰到细线,飞刀就跟子弹一样飞过来,神仙难躲,所以叫做神仙枪。野物碰上了,非死即伤。现在没猎枪,只好用这个老法子。回家告诉你们孩子,可别去我家地里扒红薯、扯花生。那个夜晚,老肖不再担心他的庄稼了,睡得特别香。早晨醒来,喝了碗稀饭,老肖就上了山。隔老远,老肖就看见地边躺着一个黑不溜秋的东西。“该死的野猪,是死了还是伤了呢?”老肖快活地想。他猫腰跑过去,仔细一瞧,却是老曹。老曹的半截衣袖被撕掉了,缠在手掌上,裸露的胳膊上有干涸的血迹。“你怎么了?”老肖吃惊地问。老曹的眼珠布满血丝,咧了咧苍白的嘴唇,嘶哑地说:“我把你的神仙枪收了,帮你撵了一夜
11、的野猪,没想到,没收好”老肖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嚷道:“你呀,叫我说你什么好呢?” (摘编自小说界2014年第5期)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老肖下山,遇见老曹,远远地躲开他,老曹大声吆喝也装作没听见,不愿意听他解释,说明老肖是一个记仇的人,心胸狭窄,没气量。B小说的人物语言很有特色,既贴近人物身份和个性,又推动了情节发展,比如“老曹说,林区还要保护动物,那什么,要做到生生”C老曹骂老肖“老东西,叫你装佯!”,老肖每次从山上两手空空回来,都会骂老曹“你个老砍头的”,表明两个人的矛盾水火不相容。D老肖向邻居们解释为什么叫神仙枪,并告诫他们要管好
12、自家的孩子,说明他是一个狩猎经验丰富,而又比较自我的人。5、小说在刻画老曹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5分)6、小说以“神仙枪”为题,却在后半部分才出现神仙枪,为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一代通儒顾炎武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
13、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
14、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顾炎武一生,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