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35.77KB ,
资源ID:13225112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322511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华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华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液态的水 来自地球内部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课本 P8 图 1.7) 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煤、石油等矿物燃 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 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 P11)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

2、一定的相关性(课本 P11 活动); 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两极地区产生极光;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南极上空 为顺时针。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 15)h。近日点(每年 1 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 7 月初),速度慢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 =23时 56分 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 =24 时一个恒

3、星年 =365 日 6时 9分 10 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产生四季和五带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 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 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 23 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 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 23 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

4、速度变化的判断 1 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 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二、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地球不透明、不发光;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 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 0 度。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 0 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 ,夜半球上 ,晨昏线上 。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小时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1地方时东早

5、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既 1=4 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 =已知地方时4 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计算:昼长 =昼弧对应的经度数 15;夜长 =夜弧对应的

6、经度数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 =已知地的区时 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 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2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 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 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2定日期: 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 6 月 22 日; 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 12 月 22 日;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 3月 21日或 9月 23日。3时间计算: 找特殊时刻点: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

7、地方时为 6 点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18 点;3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 12; 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 24 点或 0点。依据经度相差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 0夏至日 2326N;冬至日 2326S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 12 点的经线。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 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2 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 动物体偏转方向。四、昼夜长短和正

8、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参看课本 P18)如右图: 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 ,北半球各地昼长 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 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 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 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 地均为 6:00 时日出, 18: 00时。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 : 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 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

9、 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 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 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 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计算公式: H = 90 纬度间隔 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 在不同半球相加。正午太阳高

10、度大小比较: 离直射点越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反之越小。五、四季更替和五带1. 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 3、4、5 月为春季, 6、7、8 月为夏季, 9、 10、11月为秋季, 12、 1、2月为冬季。 ( 2)传统四季:以 “四立 ”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 “二分二至 ”为起始点。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如果

11、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地震波传播速度传播介质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横波慢固体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横 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纵波快固体、液体、气体2.地球内部圈层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圈层名称位置厚度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平均厚度 17 千米由岩石组成,大陆厚,大洋薄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2800 多千米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地核古登堡

12、界面以下3400 多千米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水圈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大气 受热 过程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大气 温室 效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 也向外辐射热量, 向上的部分散 失到宇宙空

13、间, 向下的部分称为 大气逆辐射, 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十雾九晴: 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 成雾滴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 气吸收太阳辐射少 ,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二、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1. 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本 P30 图 2.3)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下图 温度由高到低是 DCAB 。 A B 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 CDAB 。 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城市热岛 环流成因:人类活动释放大 量废热导致城市的气 温高于郊区意义:( 1)有污染的工业企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