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顾这些年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理论上,我们党对社会管理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了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在中国短时期同时展开。发达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我国相对集中的较短时间里显现出来,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有些问题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愈趋多样化,社会问题增加,社会矛盾增
2、多,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社会管理的法规亟待完善,社会管理的体系亟待健全,社会管理的体制亟待创新。对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中国来说,只有社会管理得到了切实加强和改善,社会才会有序、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而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全社会才会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抓住机遇实现更大发展。所以,中央重视和加强社会管理的政策导向,是人民群众的新福音,是各级干部的新课题,更是中国发展的新契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社会管理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转变社会管理理念,
3、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完善社会管理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妥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应对各种社会风险,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途径:。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协调好各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这是社会管理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搞好社会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发
4、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政府必须按照法治平衡原则,合理制定社会政策,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权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不但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目前,社会管理在体制上的不适应首先体现在社会管理理念不够准确。我国社会管理的理念比较陈旧,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仍然只重视经济增长,对社会民生管理缺乏热情,对当地社会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对常规化和科学化的社会管理研究不多。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的理念,仍然存在管
5、控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的问题。社会建设和管理,必须以科学发展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真正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作为目标,把求得人的彻底解放作为人类最终的发展目标,推进“以人为本”的改革,真正保障“以民为本”。因此,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社会管理,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紧紧抓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灵魂,突出广大人民群众社会管理的主体地位。在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社会困难群体,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体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人
6、文关怀;必须实现成果共享,使构成我们社会的各个阶层,参与社会发展的不同群体,都能够实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共同发展,使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2、坚持依法行政,发挥政府社会管理主导作用。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主要还是由政府承担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政府是关键。只有政府切实承担起社会管理的重任,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创新,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的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要加快民主科学立法步伐。社会管理涉及面广,关系复杂,制度基础薄弱,亟待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予以规
7、范。无论是承担社会管理主要任务的政府机关,还是参与社会管理的各类组织和个人,无论是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还是新的社会管理方式的认可,都离不开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为制度支撑,都需要以制度的方式做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经济发展,民商事方面的立面较为完善,但社会管理方面尤其是民生方面的立法,虽然近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离社会管理的需要、人民群众的期待,特别是离保障民生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必须要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缺乏系统保护的现状,加强弱势群体保护立法,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保护体系,只有社会管理的各项法律制度不断健全完善,才能形成全覆盖的社会管理网络和体系,也才能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和提高。要严格行
8、政执法。严格行政执法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的紧迫任务。在已经制定的社会管理法律法规中,有相当一部分束之高阁得不到有效落实,关键是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缺乏有效的激励和动力机制,因此必须通过创新监督和激励机制,确保社会管理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落实;同时,要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规范政府的决策行为,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决策程序制度。要依法建立合理分权的政府间管理体制,规范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能和权限,改变自上而下依靠会议、文件、督促检查评比来推动工作的人治行政方式,保证各级政府各司其职,各有其权,各负其责,在法制化轨道上正常运行,实现法
9、治化行政。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基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安则全局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把基层基础工作做扎实,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理顺群众思想情绪,及时化解各类矛盾,才能为实现社会长期和谐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执政的根基。它们广泛分布于社会基层,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责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先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强班子、健全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
10、促进和谐的作用,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实现党的领导全覆盖。乡镇、街道工作的重心要转移到社会管理上来,建立综合性服务和矛盾调处平台,充分发挥服务群众需求、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维护和谐稳定的根基在社区,社会管理的重心也应放在社区。要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与驻社区单位和物业管理机构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管理体系,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生活共同体。彻底改变矛盾发生在块上、权力配置在条上以及有权管的看不见、看得见的没权管的状况,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把能下放的职权下放到
11、街道,使其有职有权,让基层组织有权管事、有人做事、有钱办事。切实加强基础工作,需要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更加重视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建立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机制,使社会管理关口前移,从源头上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当前特别要注意抓好完善居民身份证制度,完善人口管理和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企业特别是非公经济组织劳动关系协商机制,建立对各类社会组织分类发展监督机制、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活动的联合管理机制、互联网手机等信息网络管理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监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体制。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工作,
12、实现一旦出现问题基层组织能靠得住、拉得出、化得了、稳得住。四、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形成社会管理合力。社会管理体制是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不断改革与完善现行的社会管理制度,使之切实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制度保障。在推进管理体制创新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强化服务意识,推行电子政务,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新体制。进一步理顺社会管理各部门的关系,规范它们的职能权限,建立健全各管理部门互相支持、紧密配合、共同促进社会各项事务管理的
13、综合执法新体制。进一步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推进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社会化进程。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努力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要确立多元化的社会管理主体,充分发挥其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功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以及公民社会的初步发展,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事务、社会问题、社会需求、利益关系等都出现错综复杂的倾向,政府越来越难以单独承担社会管理的任务,因而,社会管理的主体应尽快从过去的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为中介、基层自治组织为基础、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主体构成的新格局,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
14、织、基层自治组织、社会成员各自在社会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只有科学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探索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机制,才能有效解决目前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5、积极完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全社会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越来越强,对党和政府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公平意识,充分认识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既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不仅涉及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等经济问题,而且涉及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司法公正等政治、社会问题。要
15、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切实保障人们在政治、法律、机会、权利和分配上的平等地位,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都能够平等地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平等地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有具备完善的社会政策,才能实行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完善的社会政策,对于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提高社会发展的质量,保障社会良性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政策的重要取向,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在经济生活中把效率放在第一位,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把公平放在第一位。坚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科学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逐步扭转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通过以上途径,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与经济快速增长协调,开创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境界。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妥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应对各种社会风险,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