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邹先生其实是在告诚我们,探索夏文化,“方法”远比“发现”重要。过去数十年的考古实践 表明,学术界对于夏文化的认识不但没有形成共识,反而有渐行渐远的趋势,甚至有学者开始 怀疑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夏代。毫无疑问,造成这种局面的很本原因就在于探索夏文化的方 法出现了偏差。回望夏文化探索历程,不难发现居于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是“都邑推定法”。此种方法又可粗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将某处遗址推定为夏代某都,典型者如以登封王城岗遗址为禹都阳城,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桀都斟寻,然后据此推定王城岗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为早期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为夏代晚期文化;另一类则是先论定成汤毫
2、都所在,由此来定早商文化,进而向前追溯夏文化,在夏商文化研究中先后居于统治地位的二里头遣址西说和偃师商城西亳说都是循此思路而展开研究的。学者们偏爱“都邑推定法”,固然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更在于潜意识中希望能够 找到一处“般墟”般的“夏墟”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夏文化问题。这就说明“都邑推定法” 是有严苛的前提条件的,它必须寄托于王陵、文字这一类“铁证”的基础之上。试想,如果在 殷墟没有发现西北冈王陵,又未发现甲骨文,现在恐怕依然会有很多人怀疑殷墟的性质,那么 晚商的信史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表面上看,以都邑遗址中王陵、文字等特殊类遗迹遗物为标准来探寻夏文化是在追求更为坚实可信的科学依据,但殊不
3、知,对于此类证据的刻意追求早已偏离了考古学的轨道因为考古学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把这类遗迹遗物作为自己的研究主体。换言之,尽管以王陵、文字等“铁证”为主要依据的“都邑推定法”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解决夏文化问题,但它却不能算作考古学研道理很简单,作为一门学科,考古学不可能把自身的研究基础建立在那些可遇而不可求的遣迹遗物之上。换句话说,离开了这些“铁证”,考古学真的就对夏文化束手无策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邹衡先生早就说过,有人之所以“怀疑遗址中常见的陶片能据以断定文化遗迹的年代和文化性质”,是因为“他们对现代科学的考古工作还不十分了解”。所以,在探索夏文化的过程中,刻意追求文字一类的证据,实际上
4、是对考古学研究方法的不了解和不信任。“都邑推定法”盛行的后果就是研究者往往容易深陷于某一处遗址或某一种考古学文化, 期盼能够从一个点上形成突破口,从而“毕其功于一役”。这种思维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研究者围绕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大做文章,企图从遗址性质或文化分期上来解决夏文化问题,由此产生了诸多的异说和无谓的纷争。这种现象,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只不过是研究者们“用简单的方式各抒已见”而造成的虚假繁荣。他们争说夏文化,实际上是对学术研究工作的不了解和不尊重,是非常不严肃的(摘编自孙庆伟寐宅禹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过去考古界和学术界有很多发现证实了夏文
5、化的存在。考古实践表明,探索夏文化,“方法”重于“发现”。B 二里头遗址西毫说就是直接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桀都斟寻,然后据此推定登封王城岗遗址为禹都阳城。C 考古学这门学科,应有更多的研究主体和方法,所以不必把自身的研究基础建立在对遗迹遗物的研究上。D.夏文化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异说和纷争,其根源是研究者用简单的思维方式使用“都邑推定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认为采用“都邑推定法”探索夏文化存在偏差,这导致当前学术界对于夏文化认识不一。B 文章第二段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都邑推定法”,再指出其大体分类,并且对此进行了解说。C 文章第三段关于殷墟的假设
6、论证强调,按“都邑推定法”探寻夏文化必须找到“夏墟” 和文字。D 文章第四段作者引用部衡先生的话,是为了证明探索夏文化不必刻意追求文字一类的证据。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3 分)A.“都邑推定法”在夏文化的探索历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虽然存在不足和局限,但其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B 二里头遗址西说和偃师商城西毫说都是以先论定桀都所在,再定早商文化,进而追溯夏文化为研究思路。C 学者们意欲找到如“殷墟”的“夏墟”,一劳永逸地解决夏文化问题,这是他们偏爱“都邑推定法”的原因D.即使找不到“夏墟”,找不到王陵、文字等“铁证”,我们也依旧可以运用其他的方法来探寻研究夏文化(二)实用类文本阅
7、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材料7 月 5 日,我们迎来了第四届全国网络诚信宣传日。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和谐有序运转的润滑剂和黏合剂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互联网时代,诚 信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应是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的标配。“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在大力拉进网络诚信建设的当今,虚假子台、违法分子、诈骗信息仍大量存在。如“塑料紫菜”“塑料大米”等谣言泛起,造成社会恐慌:冒充公检法人员以涉案、洗钱、电话欠费等借口,骗事主将钱转移到所谓安全账户;盗取 Q、微信号等,向原号好友进行诈骗等。凡此种种,都提醒我们网络诚信的重要
8、性和必要性,也提醒着我们网络诚信建设没有休止符。近年来,“微信十条”、直播新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继出台,微博用户真实身份认证、网站信用评价、网络诚信宣传日活动等不断推进,为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夯实了基础。与此同时,中央网信办积极参与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机制建设,也为大力推进网络诚信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如目前累计公布了761 万失信被执行人的信息,限制 733 万人次购买飞机票,限制 276 万人次购买列车软卧、高铁和其他动车组一等座以上车票,84 万名失信被执行人因此主动履行义务。截至2017 年 5 月,仅工行一家就拒绝失信人申请贷款涉及金额84 亿元(摘编自网络
9、诚信建设,人人都是参与者,光明网 2018 年 7 月)材料二材料三:去年 6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首部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管理问题的基础性法律,网络安全法第六条对网络诚信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在第七十一条提出要求:“有本规定的违法行为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记入信用档案,并予以公示”。“虚假广告、网络电信诈骗等乱象频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于失信成本低于失信收益,完善信用体多的意义正是在于提高失信成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归集和共享信用信息是芬实网络信用体系的基石。网络安全法还规定网络运营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
10、等服务、在与用户签订协议或者确认提供服务时,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互联网发展让诚信建设变得更复杂,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最新技术手段解决技术带来的问题。要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网络诚信建设,核心在于数据,重点是要打破数据孤岛,促进数据互联互通、多元关联。”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郭全中说。(摘编自网络诚信建设亮出四大“法宝”,人民日报2018 年 11 月 01 日 14 版)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2018 年网民遭遇安全问题调查数据显示,遭遇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最严重,和 2017 年相比增长 1.4%。B 网民
11、遭遇安全问题调查数据显示,2018 年网民遭遇网上诈骗的比例较2017 年下降最少, 相比 2017 年下降 3 个百分点。C.2017 年统计显示,虚拟中奖信息诈骗是最常见的网上诈骗类型,其比重已经接近钓鱼网站诈骗与虚假招工信息诈骗的总和。D.数据显示,2018 年网民遇到的诈骗行为中,遭遇冒充好友以及网络兼职诈骗的比例与2017 年基本持平。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材料一和材料三中都提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对互联网的规范作用,肯定了其对于网络诚信建设的积极意义 。B.“微信十条”、“直播新规”等相继出台,微博用户真实身份认证等不断推进,有效制了网
12、络诈现象,促进了网络诚信建设。C 提高失信成本对于完善信用体系具有积极意义。当失信收益低于失信成本,虚假广告、网络诈骗等乱象便会得到治理。D 高级经济师郭全中认为,只要酒过最新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带来的问题,就能解决互联网发展中诚信建设的一系列问题。6. 促进网络诚信建设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并加以说明。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人生从六十一岁开始我红莉郑板桥的外祖父汪翊文是个博学多才的多间隐士,把家里唯一一个女儿嫁给了郑板桥的父亲。郑板桥的父亲给儿子取名为“燮”。燮这个字 含有和顺、调和之意。郑板桥仿佛注定了要走一条主流之路, 从小浸染
13、在“四书五经”里,学习八股文,然后参加科举,入仕他真的这么做了,做得很辛苦,将大量时间用温书赶考上,一级一级地往上走。郑板桥在赶考的路途上,家庭随之发生了巨变,娇妻病亡,小儿早天。那时节,为了生计, 他凭借天生的绘画才能,偶尔也去扬州卖画。可是扬州繁华热闹,谁又识得一个叫郑板桥的年轻人呢? 他的画少人问津,势在必然。他郁郁地回到家乡兴化,继续沉浸在读书中,把中榜入仕视为最后的人生寄托,一试,二试,三试,尚算不负厚望,最后勉强地做上县令。彼时, 清朝已经换了三个皇帝,他已人到中年。郑板桥是一个天生耿直喜好针砭时弊的人,二十几年来,他在县令的置上就一直徘徊不前。那个时代的一种官场风气是给皇帝身边的
14、重臣写赋,如果讨得欢心,也许你就会平步青云。历 史上司马相如就是这样获得成功的。但是写赋这种事,你叫郑板桥去做,他肯定做不好。在六 十一岁的时候,郑板桥终于想通,辞官归田(另有被革职一说),从山东回到江苏兴化老家,造绿 园一座,遍植绿竹,广养幽兰,从事书画生涯,专心做起了职业画家。古人一直没有走出读书为官的俗套,有人一辈子有这约定俗成的窠臼里沉浮,郁郁不得志, 不知跳脱出来换一种人生。郑板桥终于在六十一岁那年清醒过来,不念仕途,解去精神枷锁, 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使得绘画技艺日渐纯熟,以至日后有了一个著名的郑板桥。他这一步走得清醒,也白白把前半生浪掷。人为何到了花甲之年才能想通悟透?这之后赫
15、赫有名的“扬州八怪”,终于有了郑板桥的一席之地。“扬州八怪”中有五个人皆擅画梅花。当时扬州城内盐商云集,富可敌国。人富了以后精神难免空虚,想必会趋风迎雅,且喜好以梅自 况,买一些挂在厅堂明志。所以,梅花图在当时的扬州特别畅销。郑板桥独辟蹊径,专攻竹、兰、 石。他一生都在画这三样东西,不知倦意。他笔下的竹,苍老的,鲜嫩的,雨后的,月下的,经霜的, 风吹的,不一而足。“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可见他对自然造化的用情之深。他一直主张以“造物为师”,在自然中发现奇景。我尤爱他的兰花图,一两丛,在偌大的宣纸上吐香,寡瘦幽微,旁边是密密麻麻的小楷,仔细读,认真辨,好比一篇百字小品,言简意赅,其意无穷美食家从一只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