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总面积 37 579 km2,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水土光热条件优越3。近几年来,江汉平原地区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成绩斐然。但是,该地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突出,目前江汉平原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源、土壤及垃圾污染等 3 个方面。1.1 江汉平原农村水源分布及水质评价江汉平原水体类型可分为湖泊、水库、河流、塘堰、养殖水面、沟渠等6 类,主要水体有洪湖、长湖、长江、汉江、东荆河、西荆河,监新河、内荆河、田关河,四湖总干渠、东干渠、西干渠等。笔者于潜江、洪湖、公安和仙桃等典型县市布点采样监测,抽样检测结果表明,大部分水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1) 湖泊水库。江汉
2、平原有大、中、小型湖泊 300 个以上,其中大型湖泊2 个,中型湖泊 126 个,小型湖泊约 200 个,湖泊总面积 856 km2,占江汉平原水体面积的 56.3%。江汉平原大、中、小水库逾120 座,其中大型水库 1 座,为太湖港水库,中型水库 10 座,小型水库 109 座,总库容达到 4.03 亿 m3。本次抽样调查大型湖泊 2 个、中型湖泊6 个、小型湖泊5 个、中型水库1 个、小型水库 1 个。结果显示:所调查的大、中、小型湖泊及水库均未达到功能区划的要求。(2) 河流水。湖北境内的河流基本上都属于长江的一、二、三级支流,长江自西向东横贯江汉平原。超大型河流有长江和汉江,汉江在汉口
3、汇入长江。除长江和汉江外,其中河长 100 km 以上的大中型河流有 42 条,河长 5 km 以上的中小河流有 1 193 条,集水面积逾 13 万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 70%。本次抽样调查超大型河流 2 条,中型河流 10 条,小型河流 8 条。河流超标项目主要是总氮、总磷、COD。(3) 沟渠。江汉平原沟渠约有 6 万条以上,其中,重要的有总干渠、东干渠、西干渠等。本次抽样调查大小沟渠 18 条,结果显示:沟渠超标项目主要是总氮、总磷,其次是化学需氧量。油田附近沟渠水质为类,达到了功能区划水质标准。(4) 塘堰。塘堰是指位于房前屋后村头地尾的池塘,常用来洗衣灌溉。江汉平原塘堰众多,平
4、均每个村子有 35 口塘堰,整个江汉平原约有 1.6 万口塘堰。本次抽样调查 8 口塘堰,结果显示:塘堰全部为劣 V 类水质,丧失了基本使用功能。超标项目主要有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部分塘堰溶解氧超标。(5) 精养鱼池。江汉平原精养鱼池有 2 万口以上,面积从几亩至几百亩不等,总面积大约为 2 万 hm2。本次抽样调查养殖塘堰 9 口,采样测定水温、pH 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等5 个指标。9 口精养鱼池均未达到地表水质类的渔业养殖标准。(6) 地下水(水井)。江汉平原农户自家打的水井水深一般为 410 m,为浅层地下水。本次抽样调查 7 口水井,进行地下水取样,按照国家标准对水
5、质的pH 值、总硬度、氟化物、硫酸盐、氨氮、挥发性酚、镉、铅、铁、锰、锌等多项水质参数进行监测。江汉平原浅层地下水普遍受到了污染,达不到饮用水的标准,80100 m 以下深层地下水水质目前较好,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1.2 江汉平原农村土壤质量评价据统计数据显示,江汉平原共有稻田 65.10 万 hm2,棉花田 24.83 万 hm2, 油菜田 46.61 万 hm2,商品性菜地21.62 万 hm2,农户自留地约1.87 万 hm2。在 潜江、洪湖、仙桃和公安4 个县市中随机抽取稻田、棉田、油菜田、商品性菜地和自留地各 1 块,采集土壤样本,选定镉、锌、镍、铅、总砷、铜、总汞、总铬、六六六、滴
6、滴涕作为分析与评价的指标,各指标均按照国家标准和土壤元素近 代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测定,对不同农田类型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1) 棉花田。本次抽样调查了 4 块棉田,结果显示:仙桃棉花田为轻度污染,超标因子为镉和锌;洪湖棉花田为尚清洁,超标因子是锌;公安棉花田为尚清洁,超标因子为锌;潜江棉花田为清洁,无超标因子。(2) 水稻田。本次抽样调查了 4 块水稻田,结果显示:洪湖水稻田为轻度污染,超标因子为镉;公安水稻田为尚清洁,超标因子是镉;潜江水稻田为尚清洁,超标因子为锌;仙桃水稻田为清洁,无超标因子。(3) 油菜田。本次抽样调查了 4 块油菜田,结果显示:洪湖油菜田为尚清洁,超标因子为镉;潜江、
7、公安和仙桃的油菜田为清洁,无超标因子。(4) 商业性菜地。本次抽样调查了 4 块商业性菜地,结果显示:潜江和公安商业性菜地均为尚清洁,超标因子为镉和镍;仙桃商业性菜地为尚清洁,超标因子为锌;洪湖商业性菜地为清洁,无超标因子。3.5 改革投融资机制,增加科研技术投入政府在农村环保投资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协调,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并适当增加农村环保科技应用与推广的投资比例。(1) 各级政府加强引导,积极推进农村清洁工程。一是加大村内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污水管网收集与处理系统、垃圾集中站建设;在人口居区放置垃圾分类桶,垃圾运送配套设施,将垃圾转运到垃圾场进行处理;定期派专人或安排各户轮
8、流打扫道路清运垃圾,每家发放环保购物袋以减少白色污染。对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发展配套技术措施进行治理。针对不同养殖种类和不同规模的养殖企业,发展适宜的沼气池技术、沼液种植技术等。二是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建设, 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采取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对农民施用有机肥、培肥地力给予一定补贴。加大农机补贴,推进秸秆粉碎还田。江汉平原秸秆田间焚烧量占秸秆总产量的 43.3%,应充分利用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对禁烧区内农民实施补贴(补贴标准 900 元/hm2),充分调动农民秸秆还田的积极性12。制定秸秆禁烧管理办法,在禁烧区焚烧秸秆的,根据情况给予相应处罚,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同时结合土地流转和规
9、模经营,推广机械化收获、推进秸秆粉碎还田13。(2) 加大科研投入,增强农村环保工作的技术支撑。一是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技术优势,联合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环保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机制,实行技术有偿服务。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以及各类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农村环保科技推广。鼓励支持科技推广
10、人员以科技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农村环保产业化经营。3.6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村自然资源有效利用发展江汉平原现代农业,必须从江汉平原农村实际出发,合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新方法,实现农业与环境协调发展。(1) 推广环保实用技术,合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一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江汉平原北纬 31以南地区,春季和夏初阴雨较多,地下水位高, 对小麦、棉花生长不利。小麦生长后期常因湿害、病害并发导致小麦产品和质量低劣;棉花前期也因渍害导致死苗、病苗、迟发。建议改小麦为蔬菜,利用棉花苗期占地少,推行地膜覆盖栽培甜瓜,即“菜甜瓜杂交棉”连、
11、套作模式。同时考虑到低湖田长期淹水、地下水位高、潜育化或次潜育化等问题,可采取深沟台田、垄稻沟田、稻田养鱼、杂交水稻再生利用这种集工程、生态、农艺措施于一体的方式。实行“麦、稻”或“油、稻”两熟制,67 月丰水期间休耕低湖田,如不遇洪水,还可选择种植周期短的蔬菜抗避渍涝,达到促进高产、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二是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推广实用环保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生物浮岛技术是通过指导农民种植“水上花园”、“水上菜园”、“水上草原”等,把农村富营养化水体变成可利用的农业资源,从而实现农业与环保的双赢。同时要建立“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模式,加快江汉平原地区以户用沼气池为重点
12、的“一池三改”建设,推行“猪沼作物”、“草基鱼塘” 等循环农业模式,加强“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大力推广沼液、沼渣有机肥料。(2) 开展试点示范,防治农村环境污染。一是进行清水养殖技术示范。清水养殖在提高水产品质量,满足食品安全的同时,可以减少饵、药物投入,保护水体环境,只要做到优质优价,清水养殖可以提升江汉平原的养殖水平和养殖收益。建议尽快制定统一的清水养殖标准和技术规程,选择有基础、懂技术、环保意识好的养殖大户或者养殖场作为扶持对象,探索推行企业 +技术人员+养殖户的组织模式,形成饵料加工养殖销售一体化的供产销经营体系。二是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13、。主要从“源头控制”和“过程阻断”着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新型缓释肥,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通过减少农膜用量或者使用可重复利用农膜,降低农膜残留污染。充分利用江汉平原现有垸塘沟渠,建设排水生态沟渠和前置湿地,截留农田排水中的氮、磷等。优先在洪湖、长湖等自然条件良好,有利于发展有机食品生产的地区建设示范基地。开展生产基地水源、土壤、大气环境质量定期监测, 制定相关监测标准及技术规范,科学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安全优质农产品发展,通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示范和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
14、4 参考文献1 陈小鸣,罗荣桂.江汉平原水资源保护及相关对策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4(3):151-153.2 邓宏兵,张毅,李俊杰.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湖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整治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6(4):56-58.3 李仁安,邓建勋.江汉平原水资源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7):91-94.4 张红艳,高如泰,江树人,等.北京市农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空间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7):1403-1410.5 龚钟明,王学军,李本纲,等.天津地区土壤中 DDT 的残留分布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03,23(4):447-451.6 胡细全,李兆华,康群.湖北省农村环境调查与分析J.环境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