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112.73KB ,
资源ID:1304191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30419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吸收能力考察学习与创新的新视角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吸收能力考察学习与创新的新视角Word文档格式.docx

1、韦斯利-M.科恩(卡内基梅隆大学)丹尼尔 A.列文森(宾夕法尼亚大学)摘要:在本文中,我们证明一个企业认识到外部新信息的价值,吸收并将之应用于商业目标 的能力,对于其创新能力而言至关重要。1我们将这种能力称为企业的“吸收能力”,并提出 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己有相关知识的函数。本文首先聚焦个体吸收能力的认知基础,特别 是包括了己有的相关知识和多元化的背景。然后我们说明了组织层面上影响吸收能力的因 素,组织的吸收能力是如何有别于其个体成员的吸收能力的,以及组织内部专门技术多样化 的作用。我们证明,吸收能力的发展,继而创新绩效的发展是历史依赖或路径依赖的,并论 证了早期在某个专门技术领域缺乏投资将如

2、何妨碍该领域未来技术能力的发展o我们构建了 一个企业研究与开发(R&D)之投资模型,在该模型中研发促进了企业的吸收能力;我们还 检验了公司研发投入与居于产业内技术变革基础的知识之间关系的假设。讨论部分集中于吸 收能力对分析其他相关创新活动的意义,包括基础研究、创新的采纳与扩散、以及参与合作 研发投资的决策等。一、引言对于创新过程而言,不管将创新的单位界定在组织的哪个层面上,知识的外部来源往往 都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日本的案例表明其重点在于国家层面(例如,Westney and Sakakibara, 1986; Mansfield, 1988; Rosenberg and Steinmuelle

3、r, 1988),但对于整个产业来说也同样适用, 比如Brock (1975)在计算机产业和Peck (1962)在铝业的情况。在组织层面,March and Simon (1958: 188)指出,多数创新源于借用而非发明。这一发现得到有关创新源泉的广泛研 究的支持(例如,Mueller, 1962; Hamberg, 1963; Myers and Marquis, 1969; Johnston and Gibbons, 1975; von Hippel, 1988)O最后,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来于企业正式创新单位(例如研发实 验室)之外的其他内部单位(例如营销与制造)的信息,对于创新绩效

4、而言同样重要(例如, Mansfield, 1968)。因而,开发外部知识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我们认为评估和利用外 部知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己有相关知识水平的函数。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这种己有知 识包括基本技能乃至共有语言,但也可能包括最近在某个特定领域中科学或技术发展的知 识。因此,己有相关知识赋予企业认识到新信息的价值,吸收并将之用于商业目的的能力。 这些能力共同构成我们所谓的企业的“吸收能力”。在企业层面(在这里创新单位是关注的焦点),吸收能力来自于多种途径。研究表明, 自主研发的企业更有能力利用外部信息(例如,Tilton, 1971; Allen, 1977; M

5、owery, 1983)。 这意味着可以将吸收能力作为企业研发投入的副产品而创造出来。其他研究表明吸收能力也 可以作为企业制造过程的副产品而开发出来。Abernathy (1978)和Rosenberg (1982)曾指 出,通过直接参与制造,企业更有能力识别和利用与特定产品市场相关的新信息。生产经验 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使其能够认识到特定制造流程的价值,并对之加以改造或实现自 动化。当派遣人员接受高级技术培训时,企业也对吸收能力进行了直接投资。通过考察支撑 学习的认知结构,可以更好地发展吸收能力的概念。1.认知结构吸收能力的概念假定组织需要己有相关知识来吸收和利用新的知识。认知与行为科学

6、领 域中针对个体的研究证明并丰富了这种观点。对记忆力开发的研究表明,积累的知识增强了 记忆新知识(即我们所谓的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及回忆并利用新知识的能力。关于知识的 获得,Bower and Hilgard (1981: 424)提出记忆力开发是自我强化的,记忆存储的对象、模 式和概念越多,关于这些构念(Construct)的新信息就更易于获得,个体也更易于在新情况 下利用它们。一些心理学家提出,已有知识强化了学习,因为记忆(或知识的存储)是通过联想性学 习而得到开发的。在这个过程中,事件通过与已有概念建立联系而被记忆o Bower and Hilgard (1981)因而提出,组织己有知识

7、范畴的广度、范畴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个体能够利用并转 而获得新的知识。Lindsay and Norman (1977: 517)指出,在学习一种语言时,学习词汇的问 题不是因为缺少与词汇的接触,而是由于“为了理解复杂的短语,远远不止是接触词汇:首 先必须积累大量知识。毕竟,词汇不过是记忆系统中一系列结构的标签,因而这些结构必须 在学习词汇之前就巳存在o Lindsay and Norman进一步提出,知识可以在名义上获得,但 却不能就此得到充分利用,因为个体还没有拥有完全理解新知识所必须的适当的情境知识。己有知识促进了新的相关知识的学习,这种观点可以延伸到包括知识本身就是一系列学 习技能的情

8、况。知识体之间可能存在学习技能的转移,它按照类似的方式组织和表现。因而, 一个学习任务的经验或绩效可能影响和提高一些并发学习任务的绩效(Ellis, 1965)o这种学 习任务绩效的累进提高就是被称之为“学习如何学习”(learning to learn)的知识转移的一 种形式(Ellis, 1965; Estes, 1970)。然而,Estes (1970: 16)却提出“学习如何学习”这一术语是 用词不当,因为一个学习任务的已有经验不会必然提高绩效。个体知道如何更好地去学习(例 如建立新的联系),但个体可能仅仅是因为此前积累了较多的知识,因而他或她仅需要少量 学习,就能达到特定的绩效水平。

9、尽管己有学习经验可能影响随后的绩效,对前期学习与后 期绩效之间关系的两种解释都强调了用于学习的己有知识的重要性o前期学习经验对后期学习任务的影响可以在各种任务中观察到。例如,Ellis (1965: 4) 提出,“完全掌握代数原理的学生会发现,领会数学中的高级研究(例如微积分)变得更容 易了 Anderson, Farrell, and Sauers (1984)提供了进一步的论证,他们比较了两类学生,一 类学生把LLSP作为第一门编程语言来学习,一类学生在学习Pascal以后再学习LLSP。学 过Pascal的学生在学习LLSP时更有效率,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更好地掌握了各种编程概念的 语义学(

10、semantics)。研究文献还提出,问题解决技能也按照类似的方式得到开发。在这种情况下,问题解决 方法通常构成己有知识,它们使个体能够获得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力。在其有关计算机编程技 能开发的研究中,Pirolli and Anderson (1985)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通过与示范性程序类比的 方式开发新程序;他们能否成功,就取决于他们对这些示范性程序运转原理的理解程度。我们认为问题解决技能和学习能力十分类似,没有理由将它们的开发方式区分开来,尽 管确切地说学习的内容并不相同:学习能力包括对吸收现有知识的能力的开发,而问题解决 技能则是指创造新知识的能力。Bradshaw, Langley, a

11、nd Simon (1983)和Simon (1985)支持 两者之间几乎没有差别的观点,他们提出成功学习的必要前提条件与问题解决的前提条件, 因而也是创造过程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并无二致。而且,他们还认为过程本身也没有多大差别。 己有拥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引发创造性,使原先未予考虑的联系成为可能。同样,Ellis (1965: 35)提出,Harlows (1959)在开发学习定势(learning set)上的发现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 借以解释通常属于快速解决问题的“洞察力”的动作现象。因此,心理学文献提出创造能力 以及我们所谓的吸收能力是非常相似的。为开发有效的吸收能力,不管是针对一般知识还

12、是问题解决或学习技能,仅仅让个体短 暂接触相关的已有知识是不够的。努力程度至为重要。关于在记忆中储存知识,Lindsay and Norman (1977: 355)指出,原材料加工得越深入越加努力,越是加工利用将要学习的项 目之间和早巳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识之间的关联一一随后这些项目被唤起得就越好。同样,学 习定势理论(Harlow, 1949, 1959)指出,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重要方面,是建立在相关问题的 许多实践性试验之上的。当然,Harlow (1959)也提出,如果针对特定类型问题的实践在其 得到可靠学习前就停止,那么下面一系列问题将很少能转移。因此他得出结论,在走向更复 杂的问题之前

13、,应该将大量时间和努力花费在早期问题上。吸收信息的能力是已有知识结构丰富程度的函数,这一想法中有两个相关观点隐含其 中:学习是积累性的,当学习的对象与己知的东西有关时学习绩效最高。因此,在陌生领域 中学习将更加困难。而更一般地,个体的专门技术(他或她早已熟知的东西)仅会渐进地改 变。上述讨论也说明知识的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个知识领域存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 潜在的有用信息可能从中显现,而一个丰富多样的背景将为学习提供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 因为它放大了前景,使人们相信即将获得的信息与己知的东西是相关的。除了强化吸收力, 知识多样性还通过使个体建立新颖的联接而推进创新过程。2.从个体吸收能力到

14、组织吸收能力组织的吸收能力取决于其个体成员的吸收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组织吸收能力的发 展将建立在开发构成它的个体吸收能力的前期投入上,就像个体的吸收能力那样,组织的吸 收能力往往是累积性地发展。然而,企业的吸收能力并不是其成员吸收能力的简单加总,因 此,考虑这一点很有帮助,即吸收能力的哪些方面是组织所特有的。吸收能力不仅指组织获 得或吸收信息的能力,而且指组织开发信息的能力。因此,组织的吸收能力不只取决于组织 与外部环境的直接接触,它还取决于组织亚单位(subunits)之间及其内部的知识转移,它 们可能与入口的最初节点距离很远。因此,为了理解企业吸收能力的源泉,我们将聚焦外部 环境与组织

15、、组织亚单位之间沟通的结构,以及组织内部专门技术的特征和分布。沟通系统可能依赖于专门的参与者从环境中转移信息,或有可能包括较少的结构化模 式。设计沟通结构的问题不能与组织内专门技术的分布脱离开来。企业的吸收能力取决于位 于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或企业内部亚单位之间界面的个体。这种界面功能可能在个体之间分 散,或是非常集中。当组织内多数个体的专门技术与外部参与者(他们能提供有用的信息) 的差异相当大时,一些团队成员将有可能被设定为承担相对集中的“守门”(gatekeeping) 或“跨越边境w (boundary-spanning)职能(Allen, 1977; Tushman, 1977)。对于那些很难被内 部员工所吸收的技术信息,守门员监测环境并将这些技术信息转换为研究团队可以理解的形 式。相反,如果外部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