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星云纹镜又称“百乳纹镜”,有的连称为“星云白乳镜”。主要盛行于西汉中期武、昭、宣帝时期。镜钮多连峰式,钮座外围及镜子边缘多饰一圈弧纹,一般都为十六连弧。主纹用众多的乳纹所构成,多饰圆锥形凸起,四周连城一圈。乳纹之间,常用圆曲线相连接,状若星云,故名“星云纹镜”。乳钉数目不等。星云镜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出土,其中以河南、陕西、江苏发现的较多。4. 朱书镇墓瓶用朱书将镇墓文写在一种固定形式的瓶或罐上,称为镇墓瓶。其上文字又称朱书解除文,流行于东汉中后期至魏晋时期墓葬,内容多为求福辟邪,属道教思想,应与东汉后期道教的兴起有关。5. 马面在中国冷兵器时代,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愈多城市设有二道以
2、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的城防设施,俗称“马面”。中原地区已发现马面的最早实例是北魏洛阳城(始筑时间为曹魏西晋,北魏时又重新建筑)。6. 直百五铢公元214年汉献帝十九年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初铸钱大而厚重,后铸逐渐减重,最轻簿者不足0.8克,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五铢。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纹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大四出文:指钱身方孔四角有阳文延伸至外郭者,又称四出、四道。二、简答题1. 简答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与年代汉画像石出现的年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末期。可分为四个中心分布地区: 河南南阳、
3、鄂北地区: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画像仅刻在门柱和门扉上,内容为门阙、楼阁、门吏等。另外有少量历史故事,技法有阴线刻和凹面刻,王莽时期,增加了车骑出行、墓主生活的画像内容,出现了神话故事,技法出现了浅浮雕法。到东汉早、中期时段,画像内容仅有少量乐舞、仙人图,东汉中期,仙禽神兽内容的画像加饰了流畅的云气纹,技法仅有浅浮雕;至东汉晚期,画像内容增加了与神话故事结合的天象图,技法以浅浮雕为主,少量透雕法。 山东、苏北、皖北地区:东汉早、中期的画像内容为车骑出行、乐舞、宴饮和神话故事为主,技法为浅浮雕和减地平面线刻;至东汉晚期,画像内容齐全,各种雕刻技法熟练运用,如减地平面线刻、阴刻、高浮雕和透雕等,画像
4、内容多攻占图、祭祀图、出行图等,典型者如沂(yi)南画像石墓。 四川地区:重庆附近的合川、江北等地,内容主要为四神、双龙衔璧、仙人以及少量历史故事;以成都为中心的地区,画像内容为农田耕作、射猎、酿酒、墓主车骑出行、宴饮百乐和门吏、四神等,技法为浅浮雕。 陕北、晋西北地区:这一地区的画像多刻于墓门,少数嵌于室壁和墓顶,内容多为农耕、射猎、车骑、神话故事以及少量的历史故事和天象,装饰图案的蔓草状流云纹极为发达。技法为减地平面线刻。四个中心区中,南阳、鄂北区和山东、苏北、皖北区的画像石出现最早,艺术水平最高,对周围地区的影响也最大。2. 简答汉代铜镜的类型与分期 西汉前期:花纹虽略有变化,但总的来说
5、,仍属“战国式镜”,不同的是铜镜开始有了铭文。当时最流行的是“蟠螭纹镜”,有些蟠螭纹镜在花纹中出现了“规矩形”的纹样。 西汉中叶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真正的“汉式镜”。纹样严格对称于镜的圆面的中心,有的可均称的划分为4区,三纹弦的桥型小钮消失,在一度流行蛙钮以后,流行半球状钮,铭文增多,有的是以文字作为主要装饰。 西汉中期到后期:到了中后期,主要的铜镜种类先后有:“草叶纹镜”、“星云纹镜”、“四螭镜”、重圈纹镜”、“日光镜”、“昭明镜”等。铭文内容如“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等多为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式。 王莽时期:一种新的“方格规矩镜”大量流行,镜钮外围有方格形、规矩纹”、青龙、白虎等四神和子丑寅
6、卯十二时的文字,这是阴阳五行思想在铜镜上的反映。 东汉前期:最常见的铜镜是方格规矩镜和连弧纹镜。后者起源于西汉后期的日光镜和昭明镜。 东汉中后期:开始流行“兽首镜”、“夔凤镜”、“盘龙镜”、“双头龙凤纹镜”,都以图案画的动物为图纹。纹样出现浮雕式,具有一定的立体感,呈“心对称”或“轴对称”,半球制的镜钮增大,有的呈扁平圆形,铭文有七字句或者仅四个字的(长宜子孙)。L论述洛阳烧沟汉墓的分期河南省洛阳市烧沟汉墓群。墓葬的时代从西汉中期延续到东汉晚期。这批墓葬的发掘和研究,给建立洛阳以及中原地区汉墓年代的序列,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并对研究汉代的社会生活和物质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墓葬形制以及墓中所
7、出陶器等主要随葬品的组合和类型的演变情况,可划分为6期:第一期属西汉武帝时期;第二期属昭帝时期;第三期属宣帝至新莽及其稍后;第四期为东汉早期;第五期为东汉中期;第六期为东汉晚期。第一期墓室为平顶,一般较狭小。部分墓的墓室用空心砖砌筑,其余则为土洞墓。墓室前端的一侧凿有简陋的耳室。墓道为长方形竖井式。墓门多数向南。墓室为直肢。部分墓尚存木棺痕迹。第二期墓室也是平顶,但一般较宽大。多数空心砖墓,少数墓的墓室为土洞或用小砖铺地。墓室前端的一侧或两侧有简陋的耳室。墓门多数向北。葬式亦为直肢,多数墓尚存木棺痕迹,个别为漆棺。第三期墓室绝大多数为弧形顶,只有少数为平顶或穹窿顶。墓室中游两棺或3棺以上合葬者
8、,除夫妇合葬外,还有子女利葬的现象。墓室多用小砖券筑或用小砖铺地,但也有土洞墓。空心砖只用作部分墓的墓门栏额。耳室增多,从1个至4个不等,不少耳室平面作丁字形。部分墓在墓道和墓室之间还有甬道。墓门无一定方向。葬式为直肢。一半的墓中有木棺遗迹,其中少数还有铁棺钉。第四期墓室可分为前室和后室两部分,前室作穹窿顶,后室仍为弧形顶。前室多数为土洞墓,后室多用小砖砌筑或用小砖铺地。封门也用小砖。耳室多数为一对,个别墓有两个以上耳室。墓道和墓室之间都有甬道,墓道仍为竖井式。部分墓的墓道在竖井之前加凿一道斜长的阶梯,这是墓道形制的新发展,葬式为直肢。木棺已普遍使用铁钉,棺内往往铺一层白灰。第五期墓葬形制多数
9、和第四期相同。个别墓的前室和后室都为穹窿顶,前室附有侧室,个别砖墓的前室加宽成为横室。第六期多为土洞墓,前室平面多数为横长方形。墓室和墓道之间都有甬道。规模较大的墓使用斜坡式墓道,较小的墓扔沿用竖井或竖井附阶梯墓道。墓门以向南、向北者占多数。木棺普遍使用铁钉及白灰垫底。有些墓葬前室的四角还发现染有朱砂的卵石,疑作镇墓用。2. 论述唐长安城的布局及其影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布局:唐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东南和西南,东西对称。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谨,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影响:
10、其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特别是长安城的形制,不仅是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也影响了邻近国家都城的形制。作为大唐帝国都城长安,对当时边疆地区的地方政权的都城建设极有影响,渤海上京龙泉府成的规划,即效仿长安设计。邻国,特别是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不仅都城的形制和布局效仿长安,而且如太极殿、朱雀门、朱雀街等宫殿、门、街道的名称也是袭用长安城的。2001 年1. 郑州商城商代早期遗址。坐落在郑州商代遗址中部,即今河南省郑州市区偏东部的郑县旧城及北关一带。年代上限约为公元前1620年前后。:1955年由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发现并开始发掘。城平面呈长方形,城垣周长6960米。城墙采用分段版筑逐段夯筑
11、而成。城墙内外侧发现有夯土结构的护城坡。商城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商代文化层及房基、水井等遗迹。城外还有同时期的居民区和铸铜、制陶和制骨手工艺作坊遗址遗迹中小型墓地。郑州商城的发掘,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古代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价值。2. 巴蜀文化中国西南地区古代巴、蜀两族先民留下的物质文化。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境内。时代大约从商代后期直至战国晚期。蜀族的活动范围,以成都为中心,约包括今四川盆地西部以及陕西,滇北一带。蜀文化较为重要的考古发现有新繁县水观音遗址、彭县竹瓦街窖藏、成都羊子山遗址等。其中羊子山清理的一座坛形遗址,是目前所知唯一的先秦礼仪性建筑。巴族的祖先,最早的发源地在湖北西部的清江流域,以后活动在
12、四川盆地东部,包括陕南、鄂湘西部及黔东北一带。后与蜀同时被秦所灭。巴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船棺葬、扁茎柳叶形剑、圆刃折腰钺、短散式弓尔矛,以及甑、釜、鳖(mou)配套的铜容器。巳蜀文化(不仅接受了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还影响了南部的夜郎、滇以及西部的邛(qiong)窄(zu。)、冉励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沟通古代黄河流域文化和西南边疆文化的桥梁。3. 卜千秋墓河南省洛阳市烧沟村附近的西汉晚期壁画墓。1976年由洛阳市博物馆发掘出土印章,墓主为卜千秋。卜千秋墓由长方形主室和左右两耳室组成,主室全部由特制的空心砖砌筑,顶部仿券顶做成两坡平脊形式。为夫妇合葬墓。出土有陶制的壶、罐、鼎、仓、井和昭明镜
13、,五铢钱等大量具有西汉晚期特点的随葬品。壁画分布在主室脊顶、门额、后壁上部及隔梁的两面。卜千秋墓画以绘于脊顶的墓主升仙图为主。在狭长的脊顶上,绘着由日、月、伏羲、女蜗以及四神、仙禽神兽构成的天上世界,男女墓主则在仙人的引导下,乘仙鸟和龙舟凌云飞升。在门额和后壁上部会有仙禽、怪兽和四神等。风格朴拙传神,反映了当时绘画艺术的特点。4. 简牍5. 虎子便壶。因形作伏虎状,故名。多以陶、瓷、漆或铜制作,汉代王室贵族以玉为之者。汉、魏、南北朝古墓中常以虎子作为随葬品。周礼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刃木(chuang)、笫(zi)凡亵器”汉郑玄注:“亵器,清器、虎子之属。”孙冶让正义:“虎子,盛溺器
14、,亦汉时俗语。”6. 白沙宋墓北宋末赵大翁及其家属的二座墓葬。位于河南省禹县白沙镇北。1951年12月发掘。赵大翁墓分前后两室,前室扁方形,后室六角形,中间有过道,砖筑仿木建筑结构。墓门正面是仿木建筑门楼,上砌(qie)斗拱、檐椽和瓦脊。墓内各壁亦砌出柱和斗拱,斗拱为单抄单昂重棋五铺作。前室和过道作宝盖式盈顶藻井,后室作宝盖式截头六瓣攒尖顶。仿木建筑和墓室四周有彩色壁画。甬道两壁绘侍者,前室墓门两侧绘持骨朵护卫。东壁绘有女乐,西壁为墓主夫妇对坐宴饮。后室壁画表现为墓主人内宅生活情景。后室棺床上置迁葬的人骨两具,有元符二年朱书买地砖券(公元1099年),随葬品很少。另两墓位于赵大翁墓北,年代稍晚。这种仿木建筑的雕砖壁画墓流行于北宋末年中原和北方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