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56KB ,
资源ID:1302450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30245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社交焦虑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为本站会员(b****9)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社交焦虑文献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

1、认知行为疗法对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文献综述摘要: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体验,一定水平的焦虑对于个体保持正常的功能是必需的,但过分的焦虑将干扰个体的正常功能而成为病态的状况。社交焦虑是焦虑障碍中常见的一种损害社会功能的、影响相当数量人口的心理疾患,又称社交恐怖症或者社交焦虑障碍。本文主要从社交焦虑、认知行为疗法、社交焦虑的干预这几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关键词:社交焦虑,认知行为疗法,干预。1 社交焦虑1.1 社交焦虑的界定社交焦虑的提出可以回溯1846年CasPer报道的赤面恐怖。1903年,法国精神病学家Janet第一个对社交焦虑进行描述,所用词为“社交恐怖”或“社会的恐怖症”,并将其归为神经衰

2、弱一类。本世纪伊始,stocke:将其称之为“社会神经症”,并记载于病例中.最早提出“社交焦虑”一词的是英国精神病学家Markaeelder(1966年),他根据发病年龄以及害怕的对象不同,从恐怖障碍中区分出一组称之为社交焦虑(Soca11Anxiety)的病人,他们的表现是害怕社交处境,如害怕在众人前脸红、说话、吃东西,害怕参加聚会等等。1970年,Mark:修改完善了他的理论,提出了社交恐怖症(Soeialphobia)的概念,以之代替了“社交焦虑”,并指出其基本特征是害怕自己在社交处境中被别人认为是可笑的。由于当时行为主义的兴盛,人们对于社交焦虑的研究兴趣随之不断地升温。行为主义治疗家们

3、仍然以社交焦虑这一术语来描述人们的回避行为:“他回避人群,是因为他有焦虑.”(De1pratoaMegl,ynn,xgs4)。从8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们日益关注社交焦虑的研究,社交恐怖症在国际公认的诊断分类系统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美国精神疾病诊与统计手册DsM一m将社交恐怖症作为“焦虑性障碍”的一个类型被沿用至今。90年代,心理学家们开始热衷于社交恐怖症的研究,有人称90年代是“社交焦虑障碍研究的十年”。1”l一1993年时隔仅两年,美国焦虑障碍协会就先后两次组织了有关专题的年会。1992年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工CD一10)中将社交恐怖症作为“恐怖性焦虑障碍,的一个类型,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

4、手册第四版(DsM一Iv)也提出了明确的社交焦虑障碍诊断标准.这两种标准都强调社交焦虑障碍的基本特征是:患者害怕被人注视或者评价,认为别人能够看出他的不自然表情或者窘态、估计别人对于他的评价是否定或者蔑视的,并且有回避行为。从上文可以看出,社交焦虑的界定经历了一个从被笼统划为神经衰弱到在国际诊断标准中拥有独立地位,从单纯的行为描述的界定到从行为、主观感受和认知等的全面界定的过程。1.2 社交焦虑的负性影响社交焦虑大都起源于青少年时期(13一19岁),由于害怕,回避社交,他们的学习机会和社会技能锻炼的机会减少,学习、作与社会交往能力下降。而且社交焦虑伴有或轻或重的典型的神经功能释放的表现,如:脸

5、红、心动过速、心慌心悸、发抖、汗、呼吸困难等,长期存在将使之感受到较强的主观躯体不适。人采用社会功能问卷调查了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发们在情绪表达、社会功能与生命活力三方面的功能明显受到局因此而导致家庭关系、受教育机会、社会工作能力受损严重;照组比较,他们有较高的未婚率、离婚率以及失业率;而中度交焦虑障碍患者对他们自身的健康评价水平远远低于正常组。有人估计,约70%一80%的社交焦虑障碍者共患一种或几理疾病,比如物质滥用、进食障碍、广场恐怖症等等。特别是焦虑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有人称应激之初表现为焦虑,焦虑之生抑郁,有人称焦虑症和抑郁症都具有否定性易感成分,有时区别。而若社交焦虑共患抑郁,

6、则自杀的意念会明显增高.在对青少年的研究中发现,社交焦虑与羞怯、青春期孤独、我评价低以及回避型人格等有共生或相伴的关系。由此可见,社交焦虑产生的负性影响冲击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各个层面,妨碍个体的正常心理与社会功能的发挥。1.3 社交焦虑的成因1.3.1 行为主义的解释行为主义主要以条件作用原理和社会学习理论对社交焦虑的形成原因进行解释。行为主义者们认为,社交焦虑是条件化作用的情绪反应,在社会情境中之所以产生焦虑,是因为该情境中的刺激曾与可怕的或者厌恶的事件紧密联系。原本是中性的社交场合,通过条件化,就成为了能引起焦虑的条件刺激。他们认为创伤性事件的直接条件化往往发生在童年时期,以至于成长的过程中

7、出现的情境刺激,与过去的回避的经验紧密相联系,而形成社交焦虑。从替代性学习的观点来看,社交焦虑的产生是模仿习得的结果,与父母和关系亲密的人焦虑模式是相似的。还有人认为社交焦虑的产生是由于社交技能习得的缺乏。1.3.2 认知理论的解释认知理论放弃了行为主义忽视人的理性作用、把社交焦虑当成是动物化或者机械式的习得的观点,而强调认知在社交焦虑形成中的作用。认知理论派认为错误的认知,比如,对于自己的社会表现的否定性自我评估、在社会交往之前或者之后的否定性自我声明、不合理信念、对自己社会表现中积极与消极事件的选择性记忆、注意偏向社会威胁性线索、对于自己能力和表现的低期望等等,导致了社交焦虑情绪的产生,最

8、终导致社交回避行为。1.3.3 其他解释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早年性经历、潜意识冲突对于社交焦虑的影响,新精神分析更多的强调受社会文化影响的早年经历,比如霍尼强调由于童年的不安全感、不被喜爱感或者不受重视感,产生基本的人际焦虑,个体采取迎合、对抗与远离人群的方式应对方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社交焦虑的产生源于爱与尊重的需要未被满足而导致的个体归属感的缺失。还有人从遗传学、影像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等角度对社交焦虑的成因进行探讨与解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兴起于70年代以后,是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这两个来源的力量的逐渐合流。认知行为取向是由很多人相对独立的发展处各自的体系

9、,随着这些体系的逐渐成熟,人们发现它们有着相同或者相近的取向,才从认识上将它们集合在一起,一般认为,属于认知行为取向的有埃里克伯恩的“相互作用分析”、梅钦鲍姆的“认知行为纠正”、贝克的“认知疗法”、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等。在这些体系中,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和贝克的“认知疗法”的认知行为取向的色彩特别突出。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以通过改变不良认知而矫治不正常行为的治疗方法。认知行为治疗认为认知过程是个体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通过学习改变不正确的认知就能达到纠正不良行为的目的。该治疗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应用于临床。由于其良好的疗效而成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毕希名,2004)。

10、认知行为疗法以一种短期治疗的形式,将认知和行为两者的原则与方法综合在了一起,产生了比其他任何心理治疗模型都多的实证研究。所有的认知行为疗法都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型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来访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都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Gerald Corey,2004)。2.1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简称REBT,它的核心思想强调理性认识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理性情绪行为治疗的特点是,它承认并强调心理机能的整体性,认为人的感知、思维、体验和行动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治疗途径上也广泛采纳情绪和行

11、动方面的方法,但它更突出地重视理性和认知的作用。理性行为疗法的基本假定是:人的情绪是来自人对所遇到的事件的信念、评价、解释,而并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本身,受认知的牵引。2.1.1 ABC理论 在其ABC理论模型中,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Belief system)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emotional consequence)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ABC指出认知是事件和情绪之间的中介,人们对于同一个事件产生不同情绪的原因是由于对事件的认识不同,而产生这些认识的原因和过去的经验有关,而对于事件的经验总是主管的,

12、因人而异的,因此,只要改变不合理的认识,就可以纠正不良情绪。 后来,Ellis对ABC理论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增加了D和E两个因素,D指对非理性信念的干预和抵制;E指用新的、有效的理性信念或适应的情绪行为替代非理性信念和异常的情绪、行为反应。D和E是影响ABC的重要因素,对异常行为的转归有重要的影响。Ellis用下列图式“ABCDEF对其咨询辅导技术的理论基础作了简明的阐述:A缘起事件 B信念C情绪与行为的结果D驳斥干预E效果F新的感觉在上述图式中A是既成的事实、事件或一个人的行为、态度。C是情绪与行为的结果或人的反应。B是一个人对A的信念、理解、评价,是B导致了C,而B有两种情况:非理性

13、信念或理性信念。理性的信念是真实的、相对的,它引发适当的情绪与行为,非理性信念则是歪曲的、绝对化的信念。D是改变信念的一种逻辑实证过程。E是通过驳斥后达成的比较实际有效的理性信念和由此产生的新的情绪及行为效果。F是个体新的情绪感觉。个体所确立的新的理性信念,可以用来推毁今后生活中的不实际和无效的信念、假设(李正云,2002)。 2.1.2 非理性信念理论 艾莉斯把人的信念区分为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引起情绪、行为失调的是非理性信念。这是一些有关生活的较为抽象、较为一般化的信念。非理性信念的突出特点是绝对化,“必须如此”,不可通融。REBT有关非理性信念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一般性的非理性

14、信念为数并不多(艾莉斯曾列举美国人常有的非理性信念有10多种),所有非理性信念可以分为三类,都以“必须”为特征:“我必须怎么样”,“他人必须怎么样”,“我的生活环境、条件必须怎么样”。(2)非理性信念常以不确切的语言形式存在,它是不言明的,它存在于人的“前意识”之中,因此很容易进入意识,影响人的思想活动。(3)非理性信念常常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它影响一个人对现实、时间或经验的解释和评价。换句话说,信念是预先确定的组织框架,一个人会按照它们来理解、解释、评价自己的处境、经验。(4)一个人带着非理性信念来解释、评价他所知觉到的现实,这种思维过程往往是非理性的、畸形的。(5)发展出非理性信念的原因

15、有:先天,后天经验的影响。艾莉斯列举美国人常有的非理性信念有10多种:(1)一个人必须获得每个重要任务的欣赏和爱;(2)一个有价值的人必须能做任何事,适应各种环境,在各方面都能取得成就;(3)一个人的行为不负责任或不公平时,应该受到责备、谴责和把他看作坏人、恶人或坏蛋;(4)事与愿违(失败,受到不公平对待,被拒绝)是可怕的,悲惨的;(5)人生之不快是外部原因引起的,人力无法控制或改变的自己情绪;(6)对那些似乎危险或可怕的事情,必须时刻提防它,回避它;(7)在困难和责任面前,逃避比面对更容易;(8)过去经历是相当重要的,那些曾经影响你生活的事,必然影响你目前的情绪和行为;(9)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生活今不如昔就太可怕了;(10)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2.1.3 REBT的策略和技术 REBT最主要的治疗策略是认知策略,除了认知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