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 ,大小:14.84KB ,
资源ID:129971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9971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古建筑的防灾设计智慧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9)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古建筑的防灾设计智慧Word文档格式.docx

1、防灾设计龙庆忠文集于2010 年 12 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笔者有幸较早拜读。龙庆忠老先生(下称“龙老”)生前公开发表过的文章,目前能找到的20 余篇,皆收录在龙庆忠文集“卷二 学术成就与特色”中,其中专述古建筑防灾技术的仅一篇,即1963 年建筑学报上发表的中国古代建筑的避雷措施及雷电学说一文。但龙老的其他各类论文,也有不少提 及中国古建筑在预防天灾方面的智慧,本文将其摘取小结如下。小结 1 古建筑防风灾的办法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因在纵深方向有“举折”、“举架”,面阔方向有“生起”,故屋顶瓦面往往形成双曲面,可减缓风造成的横向荷载。在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伟大成就一文中,龙老 以生动的比喻

2、解释了这一现象:“屋面结构好比今天的流线型汽车、火车一样,能把大风得来的大横力变为屋面的上的压力。由于屋面呈曲线型,这样会将风力变小而减少推力了。”即双曲屋面可使风的横推力转变为屋面正压力。风力对于多高层建筑体型设计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中国古代建筑的多高层建筑有 塔、楼阁等,这些建筑物对风的抵御多有考虑。其中一个办法,就是降低顶层高度,防止塔尖 失稳坍塌。龙老在中国塔之数理设计手法及建筑理论一文中,把苏州云岩寺虎丘塔和广州 六榕寺花塔的顶层体型作了对比,虎丘塔顶层层高与顶层边宽长度(这两个塔平面皆是正多边 形)之比为2.5,较为高耸,远大于花塔的1.1,龙老认为:“花塔与虎丘塔的顶层不同

3、:虎丘塔提得很高便于眺望,而花塔反而减少,这是前面例子中少见的。这恐怕是由于台风关系,不 能提高而应减少。”中国古塔的平面形状对整塔的抗风力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对于这一点,华南理工大学郑力 鹏教授有更进一步的研究:虽然圆形平面的塔具有最好的防风性能,但正八边形平面的塔,既 能较有效率地抵抗风载,又能较好地符合中国古建筑的方位观、宇宙观,因此八角形平面是中 国古塔中最为常见的形式。小结 2 古建筑抵御地震及提高结构稳定性的办法“柔构”的特点使不少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抵抗了多次地震灾害。中国古建筑以木构为主,在 官式大木建筑中,梁柱间多以斗拱交接;柱网与屋顶之间,往往用斗拱“编织”出一层铺作层作 为过渡

4、。龙老认为,木材的柔韧性和铺作层的弹性都能对抵抗地震产生帮助。在中国建筑在 结构上的伟大成就一文中,龙老写到:“发现它(指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笔者注)里面的一种柔构技能。大概是由于各支柱的水平摇动来回时间的关系,可以减轻由地层的震度;另外斗栱上下动的关系,可以吸收一部分的能量;再则是栱的截面性质,有柔挠性,可 以吸收能量,也即有弹性的效果,通过这样有复杂性能的斗栱层的垂直震动,依次再传到上盖 不偏平衡体系中,所以不至倾倒。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整体结构刚度较强,使其不易失稳,以抵抗地震和风灾。在中国建 筑在结构上的伟大成就一文中,龙老生动地把木构架的受力平衡比喻成“秤”的平衡。以笔者 的理解,其实文中

5、的“秤”的本体是几种不同的受力平衡模式。其一是各处运用杠杆平衡原理的 部位。如挑檐、挑梁的平衡:挑檐外端檐顶的重量为“秤勾”上的重物,内檐梁架对昂尾的固定 作用为“秤砣”。其二是木构件重量分布均匀使整个木构架的重心居中,加强结构稳定性。龙老 引世说新语:“凌去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无锱铢相负。台虽高峻,常随风动摇,而终无倾倒之理,明帝惧其危,别以大木扶之,即颓坏。论者谓轻重力偏故 也。”旨在强调木构建筑重心居中的抗震作用;其三,龙老把屋顶比作“天枰”,称作“上盖平衡原则”,即平梁两端受荷必须平衡。具体的做法是,通过“转换性构件”(如善化寺大雄宝殿的剳牵、隆兴寺转轮藏殿的人字形

6、屋架),从平梁两端往下传递重量,这些荷载只要能分配到相 应的柱子中,屋顶就容易平衡。龙老还在上文中总结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设计法则,体现在“有衡有权”、“以构应变”、“以柔克刚”、“以刚济柔”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正体现了中国古建筑防震的思想。“有衡有权” 又体现为建筑物重心须居中,不偏倚。“以构应变”又体现为梁架局部上的构件调整使“天枰”能 平衡。“以柔克刚”又体现为木材、斗拱的“柔构”机能。“以刚济柔”又体现为木构架设计时注重 加强结构刚度,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地震冲击波。小结 3 古建筑防雷电的办法中国古建筑多由木造,如遇雷火,极易焚毁。历史上木建筑毁于雷火的例子不胜枚举。要知道如何防雷电,必先

7、知道什么最吸引雷电。首先,从建筑材料上看,湿木容易导电,因此,在雷雨天里的木构建筑,很容易成为导电体;其次,高处端尖的建筑构件容易吸引雷电,如古建筑的正脊、正吻(鸱尾),遭电击后,容易通过正脊下的立柱传导到下部的木屋架 上,因此这根立柱自古得名“雷公柱”。龙老总结道:“在明清的建筑中有三种雷公柱:一种是亭阁室顶下的雷公柱;一种是牌坊上高架柱处的雷公柱;一种是殿堂等的正吻下的雷公柱。因此,根据上述构件容易接引雷电的特点,古人根据雷电事故总结了经验,创造出几种建 筑防雷电的办法。一种是不用木头而用石材进行建筑,唤作避雷室。据孟奥北征记:“凌云台南角一百步,有白石室,名避雷室。”这种避雷室应是用大理

8、石砌筑的石造建筑,有防火、绝缘的作 用。一种是在屋顶使用“推山”和“收山”做法。这两种做法都是古代木构常见的,它们使屋顶产 生的视觉效果虽然不同,但有一共同点使正吻与屋顶的三角屋架隔出一段距离。这样就使 雷电较便捷地通过角梁角柱传导到地面,而不传导到室内的明、次间(即室内的主要空间)。 这一效果与今日之避雷针已有相似之处。中国古建筑屋顶上常见的一些金属装饰物(塔刹、脊刹、火珠等)也能起一定的防雷作用。以塔为例,一方面,高耸塔刹和四周连接檐角的锁链它的作用既是为了扶持刹柱使其 不致受到摇动而折断,但或可能将雷电散到了檐角上去;另一方面,这些金属构件的尺寸往往 与建筑规模有关,类似于今日的避雷针高

9、度与保护范围之间的关系。如塔刹的高度和塔下层平 面周长有关。以鸱尾为例,据宋营造法式卷十三的“用鸱尾”之制,鸱尾的高度是受建筑的 开间、高度、进深所决定的,而且鸱尾本身高度到了一定数值(三尺以上),构造做法也有不 同(安装抢铁),其防雷效果也随之调整。结 语龙老在中国塔之数理设计手法及建筑理论一文中写到:“天道有变时,地道亦有变时。天地骤变,人为之变,于是有建筑防灾。天地渐变,人亦为之变,于是有建筑修缮、保 管。天道、地道、人道、建筑道因此处于既矛盾又谐调之统一体中。”这段话为今日工程建设的启发作用是:自然灾害无可避免,建筑防灾从来就是伴随建筑活动而生的,对建筑防灾办法 的探索将永远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的发展。参考文献1 文集编委会.龙庆忠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2.2 郑力鹏.古代建筑防风术之借鉴.华南理工大学学报,1997,1.3 郑力鹏.中国古塔平面演变的数理分析与启示.华中建筑,1991,2.4 邹其昌. 点校.宋李诫.营造法式.人民出版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