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人在活动中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实际表现,是融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品德心理结构的四种成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有机结合、缺一不可。2、皮亚杰道德发展论:通过对偶故事让儿童进行判断从而考查儿童品德。观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儿童处于感觉行动时期,行为多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儿童道德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又称服从阶段。可分为自我中心阶段(25):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只按照自己的
2、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权威阶段(58):尊重权威和年长者命令。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以服从为特征,以平等观念为主要特征,任务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到了真正的自律阶段,形成具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10岁是一个分水岭,10岁前儿童对道德的思维判断主要根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后儿童对此判断多依据自己内心标准,即自律道德。局限性:认为在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同班的协作,而不是成人的教育或榜样,否定了榜样的作用;只顾及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在儿童
3、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行”的因素;否定了成人的强制、约束以及协作在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海因茨偷药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探究道德发展的问题-两难故事法一、前习俗水平(09)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利害关系,分两个阶段,均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A、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个体关注行为的直接后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服从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表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B、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持“对我有何益处”的立场,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是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不再把规则看成绝对不变的。二、习俗水平(9
4、15)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任务按规则行动是正确的。包括两个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阶段)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考虑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尽量按照这种要求去思考。任务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遵守法规和秩序取向阶段:任务社会的要求胜于个人要求,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三、后习俗水平(15以后)-原则水平: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标准,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并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标准。分为两个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看中法律的
5、效力,但绝对契约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要求改变,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自然重要性; B、第二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取向阶段) 以普遍的道德原 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对错。任务只要动机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有性别偏见的倾向,男女道德评价标准可能不同;关于道德推能否预测个体真实的道德行为,许多学者存在疑问。4、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一、外部因素: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同伴群体二、内部因素:认知失调 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个体智力水平 受教育程度 年龄5、德育内容:一。爱国主义各国际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
6、助于广大青少年树立争取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保障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要求。 要点: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增强国家和民族意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弘扬国际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二、理想和传统教育 要点:教育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理想;使学生将远大理想与个人学习、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正确引导、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三、集体主义教育:它的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关心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积极的一员;用集体主义精神调节言行;尊重集体的观点;培养学生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和工作的习惯。四、劳动教育 要点:养成热爱劳动的习
7、惯;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新风尚;勤奋学习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爱护公共财物好人劳动成果;教育学生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五、民主、纪律和法制教育 要点:培养民主思想和参与意识;提高对纪律的认识、加强纪律性;掌握法律常识,遵纪守法。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要点:提高理论修养,为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打好基础;随时端正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看问题;教育学生认识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既相
8、互对立,又相互联系,互相促进。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教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具有引导性、目的性、组织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且没脱离学生学习和主要交往对象。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师根据社会需要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7、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指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
9、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8、现代教育的特征:一、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二、教育的全民化:实行全民教育,其目标就是满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向人民提供知识、技术、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能自尊、自立的生活。三、教育的多元化: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多元化。四、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就是要求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能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积极性的特点。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
10、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化。9、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教育的目的是人们行动的方向;激励作用,共同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就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并激励人们努力实现目标;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10、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一、教育与社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A、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最主要的标志;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权利和目的。B、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可以促进民主。C、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
11、度: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并表示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A、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B、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一方面为生产力所制约,另一方面又可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A、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教育传递保存文化,教育传播交流文化,教育选择提升文化,教育创造更新文化。B、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和持久性。一方面,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另一方面,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又依赖于教育。C。教育与
12、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四、教育与人口的关系:A、教育对人口的影响:教育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有助于提高人口质量 ,有助于改善人口结构;B、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人口增长率、人口质量、人口结构均对教育有一定影响。11、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一、遗传: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物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新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环境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影响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三
13、、教育: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能对其他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选择呢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且对学生的作用力较强。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12、义务教育特点:公益性,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统一性;义务性13、我国现代学制沿革:学校教育从清末开始一、壬寅学制 1902年8月 钦定学堂章程 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指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公布后未及时行就被“癸卯学制”代替。二、癸卯学制 1904年1月 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分三段七级,为新式学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壬子癸丑学
14、制(19121913年学制) 是民国第一个学制,较全面的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四、壬戌学制(1922年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个教育阶段,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一直沿用到解放前夕。14、我国当前学制: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A、幼儿教育(幼儿园,37岁);B、初等教育,儿童为小学,青年和成人为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识字学校;C、中等教育 中学、工农速成学校、业余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前三开展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后者实施各类中等专业教育。D。高等教育 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在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基础上开展高级的专门教育。E、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 二、我国现行学制:A、学前教育(36)B、初等教育:全日制小学(67)C。中等教育 全日制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及半工半读学校;D、高等教育 全日制本科、专科学校、成人教育的各种高等学校、研究生院。15、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国家的文化文静也是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即,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