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三四两句具体想象阳台的美好景象,从视觉角度着笔,动静结合,这种貌似绘景,实为暗示象征的写法,暗寓想望、期待之意,自然引出下两句诗。C诗人热望化梦为真,醒来产生了神女宛在眼前的幻觉。这是由热烈想望、殷切期待而产生的心理。“纷在瞩”真切而生动地描绘出神女显现于眼前之情状。D尽管诗人希望神女“寤言纷在瞩”,但毕竟只是一种虚无飘渺的愿望,诗人将赋中最富诗意的描写想象加工,创造出极富文采之美的诗境,化赋为诗。E全诗通过想象与对眼前景的幻觉式感受,写出诗人那种歆慕、期待而又怅惘的心理,也烘托出神女缥缈的身姿面影。整个境界,迷离惝恍,空灵飘忽。15诗歌以“秋风下庭绿”作结,有何好处,请结合全诗赏析。【答案
2、】14BC15尾句以景结情,意味深长,含蓄隽永(手法答“虚实结合”也可)。诗人在怅然失意中独坐相思,但见秋风飘然而至,吹动庭院中的绿枝。那“下庭绿”的秋风,宛若神女飘然而至的身影,实则不过是一时的错觉而已。诗写到“秋风下庭 绿”,悠然而止,极富韵外之致。二、(17届安徽省皖北协作区高三下学期联考)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渭上秋夕闲望 潘 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贤?【注】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14下列对
3、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网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
4、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15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答案】14BE15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口,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如答“动静结合”“声色结合”也可酌情给分)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
5、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三个选项均为情感和内容概括错误。15试题分析: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三、(17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5月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列小题。友鹤图【明】唐寅名利悠悠两不羁,闲身偏与鹤相宜。怜渠缟素真吾匹,对此清癯即故知。月下吟行劳伴侣,松阴梦觉许追随。日来养就昂藏志,不逐鸡群伍细儿。14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
6、确的两项是( )A首联“立片言以居要”,“与鹤相宜”起了点题并总领全诗的作用。B颔联运用借代和双关等修辞手法,凸显鹤的高贵外表与高雅气质。C颈联描绘了月下行吟的人与松阴憩息的鹤相伴相随的闲逸画面。D尾联化用“鹤立鸡群”的典故,暗示自己具有出众的才华与品格。E全诗以真切自然的语言写物言志。读来既晓畅明快,又含蓄有致。15作者借“鹤”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4BD15借鹤一身“缟素”和“松阴梦觉”,抒发了作者追求高洁品行之情。借鹤的“不逐鸡群”,抒发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小人的蔑视与不屑之情。借以鹤为友,抒发了作者对鹤的赞美、对同道之人的渴求之情。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
7、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缟素”和“松阴梦觉”“不逐鸡群”表达诗人“追求高洁品行”“对追名逐利的小人的蔑视与不屑之情”。四、(17届福建省三明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陆游禹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冉冉年华
8、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注】禹庙:祭祀夏王大禹的庙宇;兰亭:魏晋风流朝圣地、书法圣地。李白襄阳歌:“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禹庙兰亭今古路”意指通往禹庙、兰亭的路从古到今只有一条,借此抒发怀古幽思的凭吊之情。B“一夜清霜”两句描绘出寒夜冷霜弥漫湖边树林的景象,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蕴含着诗人的无尽感伤。C“鹦鹉杯”化用李白襄阳歌中的诗句,蕴含“一日须倾三百杯”之意,并借之留给读者联想的空间。D“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中“毕竟”二字点明时光飞逝,美好年华难以留住,容颜终究要走
9、向衰老。E结尾两句用语虽然平易,却含不尽之意,表现出诗人对惬意自在、悠闲自得的神仙生活的向往之情。15词人的愁情未曾说破,读来却自然生愁,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14AE15借说禹庙、兰亭所寄寓的功成名就、风流潇洒历来是人们所追崇的情结,暗含自身夙愿不济的感慨; 借言及时行乐的劝酒之词,实表诗人重逢难料的离别之痛; 借称闲人方可为神仙,直指诗人难以超脱,郁结于心、难以平复的烦闷。五、(17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南归阻雪 孟浩然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
10、。十上耻还家,裴回守归路。(选自全唐诗)【注】宛许:泛指今南阳许昌一带。京豫:指东都洛阳。十上:指作者十次上京赶考裴回:一作“徘徊”。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滞宛许”“望京豫”点明诗人滞留的地点及遥望之所,照应了标题的“南归”。B“旷野”“孤烟”“归雁”等意象既勾勒出苍茫的环境,又暗指诗人的心境。C“饥鹰捉寒兔”,貌似写鹰在积雪天的饥饿难耐,实则还隐喻作者自身景况。D“少年”句诗人为自己少年时只知舞文弄墨、专注于诗词歌赋而心有悔意。E全诗语言不事雕琢,清新简朴却又能淡而有味,意境清旷又不失飘逸韵致。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4DE15对前途的失落和迷惘,
11、前四句诗人因风雪滞留异乡,抬头四望却只见一片苍茫,不禁流露出对前途的失落和迷惘;归途滞留的悲凉萧索,中间四句诗人借 “孤烟”“归雁”“积雪”“饥鹰”勾勒出苍茫之景,表达了他此刻归途难进处境不堪的悲凉萧索;屡试不第,失落还乡的羞愧,后四句诗人通过对比壮志在胸的少年和屡遭挫败的现状,抒发了屡试不第,失落还乡的羞愧之情。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六、(17届广东
12、省揭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李处士故居王建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芳筵想象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14下列对本诗文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A“草萋萋”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中的“芳草萋萋”语意相同,感情也相同。B“树映阑干柳拂堤”意谓茂盛的树木映衬着阑干,垂柳拂掠堤岸,衬出景色优美。C三四句描写落花满地,无人醉酒,再现半窗残月、树间莺啼的景致,凸显环境寂寥。D五六句想象李处士当年在故居大张筵席,欢快畅饮的情景,流露出欣喜羡慕之情。E七八句把景色依旧与人心已改、故居冷落与门外热闹进行对比,强化了悲凉感
13、情。15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CE15本诗表达了作者的物是人非之感。作者来到李处士故居,看到的是露浓烟重、芳草萋萋、落花遍地等凄凉景色,不禁想到与李处士在这里大张筵席、宾主畅饮的情形,而如今,原来的人都不在了,只剩下故榭荒路,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
14、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