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应当基于备考现实,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突破性概念,这或许对于我们推进备考研究,变革备考现状,提高备考效率,有积极作用。那么,就语文高考备考而言,有哪些概念能拓展我们的认知视角呢?笔者不揣浅陋,尝试提出五个突破性概念,以就教于方家。一、考点效价“效价”原是化学方面的一个名词。在管理学中,效价是指某项工作或某个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求的价值,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有效价值”。所谓“考点效价”,就是某一考点的备考所能产生的有效价值。我们知道,备考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教学活动。 考点的备考因素,既牵涉到教师和学生,也牵涉资源和环境,乃至考点本身。对于具体的考生来说,考点备考因素的强弱优劣是不一样的,因此,考点
2、效价也是绝不相同的,有些考点效价高,有些考点效价低。对于班级授课来说,具体考生的考点效价分析结果,显然意义不大,道理很简单,班级授课对象是群体,而不是个人。 但是,剔除了与具体考生有关的备考因素之外, 从群体备考来看,就某个考点而言,依然存在考点效价的高低之别。在有限的备考时空和精力里,高效的备考应当着眼于效价高的考点,而不是不分轻重,平均用力,一味全面铺开,完全不顾考点效价的高低问题。事实上,在跨度很长的一轮复习中,很多教师就是忽略了考点效价问题,以致备考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树立考点效价意识,是提高备考效率的一个重要保障。但是,如何有效确定出考点效价的高低呢?考点效价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可教
3、性;二是可学性。先看可教性。理论上讲,高考语文考纲中罗列的考点,都是可教的;否则,高考就变成了非教学考试, 显然这与高考的教学导向”价值是冲突的。具体到一张语文试卷上的22道题,也应当是可教的:否则,备考教学就无需存在。很多语文教师是默认这种理论认识的。但是,实际上,语文考点的可教性差别是非常大的。有些考点的可教性强,有些考点的可教性就十分弱。考点的可教性强弱,是由考点的本质决定的,同时与教师的“教技”有关。比如“病句”考点,表面上看是一道辨析选择题,但病句的考查本质是考生的语感、语法知识以及思维能力等综合性素质,这就使得病句辨析的个人作用十分突出,也因此决定了其可教性不强再看可学性。教与学既
4、是统一的,也是对立的;既有联系,也有本质的区别。可教与可学并不具有一致性,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比如俗话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可学性很强而可教性很弱的形象表达。对于考生来说,不是每个考点都很好学,考点自身的可学性有很大不同,比如默写的可学性就远远比诗歌鉴赏的可学性要强得多。一个考点要实现有效备考,必须认真研究其可教性和可学性。按照强弱不同的排列组合,我们可以将语文考点分为四类:可教性强,可学性强;可教性强,可学性弱;可教性弱,可学性强;可教性弱,可学性强。由于考点效价取决于可教性与可学性的强弱匹配关系,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可教性强,可学性强”的考点效价最高
5、。第二,“可教性强,可学性弱”的考点效价较高第三,“可教性弱,可学性强”的考点效价较低。第四,“可教性弱,可学性弱”的考点效价最低。考点效价高的考点,因为有效贡献价值大,笔者称之为“备考性强”;反之,称之为“备考性弱”。由于考点本身的牵涉因素太多,这需要运用考点效价这个概念,结合实际,具体考点具体分析,以使寻找到符合学情、教情、考情的强效价考点。二、方法成本常规的备考教学有方法指导课、习题训练课、试卷讲评课等,其中方法指导课在备考教学中占绝对优势,因为方法指导课占用课时多、花费精力大,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指导水平。方法指导课的基本操作流程就是“教师讲解方法学生练习运用教师总
6、结提升”。其中讲解这一基本环节,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是否有效,往往取决于方法指导是否有效;而方法指导的有效,则往往取决于考生所能感受到的方法实用性。实用性强的,说明方法指导有效;实用性弱的,说明方法指导低效。这本来是一个基本常识,但许多语文教师往往只热衷于“方法指导”,却不追问“方法的实用性”;只满足于方法的讲解,却不关心学生运用方法的状况。那么,如何确保方法指导的有效呢?这里,笔者引入“方法成本”这个概念,或许能引起语文教师的注意。成本,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项费用的总和。随着经济学的发展,成本概念愈发显示出其生命力。除生产成本外,现在还提出了沉没成本、机会
7、成本、交易成本、边际成本等概念。在一次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某语文教师讲的方法,实用性极差,其原因是需要填补很大的知识空白,才能玩转这个方法,由此创生了“方法成本”这个概念。什么是方法成本?就是为了运用某种方法,我们必须消耗某个知识以及储备这些知识的精力总和。显然,有些方法的成本很低,运用起来就方便快捷;有些方法的成本很高,付出成本就成为方法运用的障碍。备考教学中的方法,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复习资料上的;二是教师头脑中想出来的;三是从学情中生长出来的。在语文备考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特别容易使用前两个来源的方法,而恰恰忽视了第三个,原因当然是前两个容易获得,第三个不容易获得。可是,根据笔者的研究发
8、现,复习资料上或教师头脑中想出来的方法,往往属于方法成本极高的那一类。比如“如何有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有教师讲解的方法是语法分析法、句式比较法、成语佐证法、教材联系法。这些方法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因为运用语法分析、句式比较、成语佐证、教材联系确实能推断出文言实词的含义。但如此有用的方法,我们的学生却往往一筹莫展,无所适从。为什么?因为方法成本太高。运用语法分析的成本是“懂语法”,运用句式比较的成本是“了解句式”,运用成语佐证的成本是“积累一定量的成语”,运用教材联系的成本是“熟悉教材内容”,可是这些成本恰恰是学生无法支付的。所以看上去很有道理的这些方法,往往结果无效。由此我们得出一个基本
9、结论:成本越低的方法运用门槛就越低,实用性也就越强。总之,有了“方法成本”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随时提醒自己,运用自已教的方法,到底需要付出什么成本?这些成本,学生是否有能力支付?并以此来判断我们的方法指导是否真正有效。有了“方法成本”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对备考指导中的方法予以成本核算,进而不断去挖掘和创造成本小而产出大、效益更好的方法来。三、备考指导力在教学中,有一个常规说法是“教学能力”,它指的是教师教学所具有的各种技能,如课程讲授、课程开拓、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组织与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的能力等。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的路径选择就是提高教学能力。但”教学能力”是一个外延比较宽泛的概念,因为宽泛
10、,其有效影响力反而变小了。而在备考中,如果依然常规性地提“教学能力”这个概念,事实上就难以起到指引作用。鉴于这一客观事实,笔者提出“备考指导力”这一概念。所谓“备考指导力”,是指在备考教学中,指导学生并让其发生正面改变的才能和本领。众所周知,作为母语学科,语文的自身特殊性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纠缠不断的顽疾,比如语文教学的随意性、语文学习和评价的低门槛、语文教学内容的公共性等。其中一个显著影响,就是语文学科极易虚化语文教师的教学指导力。就当下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其突出表现为语文课堂的浮华丰需与语文学习的浮肿无力所形成的尖锐矛盾。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焦虑虑,至今仍然泛滥无边,而就其存在态势而言,似
11、乎欲与语文同生死。语文也因此沦落为弱指导性学科,语文学科的尊严与语文教师的地位,双双沦陷。语文在流行的强大观念侵蚀下,其“教”的地位与价值被严重削弱和消解了,因此,拯救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就在于设法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指导力。任何“尊重学生主体”的观念以及由此派生的的种种提法、口号、认识,都不能以放逐教师教学指导力为代价。语文教学如此,语文备考尤其如此。语文教师的“无所为”状态固然与学科本身有关系,低也与语文救师的教学指导观念有很密切的关系。提出“备考指导力”,就是要让语文教师意识到自身可能存在虚弱疲乏的指导力,就是要提醒语文教师当以提高备考指导力为职业发展的持久推力。根据备考指导力由弱到强的不同,
12、笔者曾经提出语文教师的“三层次说”:第一层次的语文教师看不出问题,常常笼统给出套话式指导意见;第二层次的语文教师看得出问题,但给不出有用的改进技术;第三层次的语文教师不仅能看出问题,而且还能给出相应的改进技术。备考指导力强的老师,不但拥有一双刺穿问题的火眼金睛,而且还有一肚子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他们备考指导的杀手锏不在于指中学生的问题要害,而在于针对每一个具体问题,都能相应地提供富有实效的改进技术比如,在作文备考指导中,他们从来不说“文采不行”这种笼统无当的话,他们会告诉你“通篇文章,句式积弊深重,陈旧单一”,紧接着,他们会提供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句式清单,告诉你:句式A有什么效果,可用在开头:;
13、句式B有什么效果,可用在段首;句式C有什么效果,可以独立成段;等等。他们仿佛一个神奇的导航仪,你想去哪里,他们都会给你提供好几种解决路径。备考指导力关乎备考教学效果,也关乎语文教师的职业尊严,值得我们借助这个概念来一次深层次的专业蜕变。四、可得分一切备考行为,都应该理直气壮地“谈分数”,这是由备考的本质决定的。基于现实背景的客观分析,笔者提出:备考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考生实现考试分数的最大化。就备考这一特殊的语境而言,在生存竟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从教育角度来看,分数其实不仅是分数问题,它还关乎学生的信心、理想、自我肯定、幸福指数、
14、人生追求、家常伦理等。分数虽然不能代表一切,但分数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更大的精神世界,因此,笔者也曾宣扬这样一个口号:“分数是高三最大的德育。总之,正确对待分数问题,树立科学合理的分数观,是备考心态成熟的重要标志。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地否定我们的“应试”,也不能唯我独尊地单方面推崇“应试”。利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是目前相对科学和合理的一种手段。分数面前,确实有利于实现“人人平等”。由于学生的先天巨大差异性,以及教育成长环境的独特性,学生的考试分数必然是有差异的。而分数的差异事实,恰恰是考试赖以成立的现实基础,因为没有差异,就没必要考试。理论上说,就高考语文整张试卷来看,每个考生都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与语文水平相匹配的基础分数,同时也存在一个可以突破的最大分数:就某道试题来说,同样存在一个基础分数和最大分数。这一学习规律,可用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作出有效解释。事实上,也因为存在这两个分数差值,备考活动才有存在的理由。学生相对稳定的与语文水平相匹配的基础分数,笔者称之为“最小可得分”;可以突破的最大分数,笔者称之为“最大可得分”。最小可得分和最大可得分之间的所有分数,笔者称之为“可得分”,这个区间称之为“可得分区间”。从教学上来说,可得分区间就是“有效教学区间”,在这个区间之上,是“有教无学”:在这个区间之下,是“有学无教”。而真正的教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