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9 ,大小:46.80KB ,
资源ID:129204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9204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设计.docx

1、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案设计21曹刿论战【导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2、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曹刿(u)小惠未徧(bin)小信未孚(f)又何间(jin)焉 公与之乘(chn) 长勺(sho)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弗敢加也:加,虚报,这里指以少报多。必以信:信,实情。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进军。既克:克,战胜。望其旗靡:靡,倒下。(2)通假字小惠未偏(“徧”通“遍”,遍及,普遍。)(3)古今异义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必以情(古义:(以)实情

3、判断。今义:感情。)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肉食者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4)一词多义:间又何间焉(参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地。)故公问其故(缘故。)故克之(所以。)属忠之属也(类,一类。)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以可以一战(凭借。)必以情(按照。)必以分人(把。)伐齐师伐我(兴兵攻打。)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5)词类活用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4、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6)省略成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乃入见。(曹刿)乃入(宫)见(庄公)问:“何以战?”(曹刿)问(庄公):“(君)何以战?”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人。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7)成语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事情做完。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3作者名片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

5、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4背景资料长勺之战的背景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国。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孙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公孙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他们打败鲁军,并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兵,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

6、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一)朗读指导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把握字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语调。【交流点拨】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交流点拨】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

7、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1跳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交流点拨】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个部分。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2速读课文理线索,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交流点拨】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将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问战参战释疑)。3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交流点拨】这是一篇记叙文,全文以“论”为中心

8、。第一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二段记叙战斗经过;第三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合作探究深悟文本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你悟出了什么?【交流点拨】“伐”是兴兵攻打的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可以看出,记载这一史实的一定是鲁国的史官,而且,齐国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鲁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交流点拨】长勺,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3“何以战”这三个字引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个方面的准备呢?【交流点拨】三方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

9、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交流点拨】前两个方面的准备,曹刿都予以否定民弗从也、神弗福也,第三个准备,得到了曹刿的认同,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5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交流点拨】战斗刚开始,不等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

10、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6曹刿对战争能获胜的原因分析,可以用哪几个成语来概括?【交流点拨】冲锋要待“彼竭我盈”之时,曹刿是要鲁军“以逸待劳”;追击要选择“辙乱旗靡”之时,曹刿是要鲁庄公能够“知己知彼”。7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政治清明,民心所向(在政治上取信于民);上下团结,君民一心(团结一致、知人善用);掌握策略、以逸待劳(不盲目与强齐硬战);把握战机、后发制人(彼竭我盈、一招制胜)。步骤四赏析人物多层探究(一)赏析人物再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1找出文中写曹刿的句子,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回答)【交流点拨】课文集中体现

11、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从曹刿请见中可以看出他的爱国热情;从曹刿问战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远见;从曹刿参战中可以看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从曹刿论战中可以看出他过人的谋略。2课文除了写曹刿还写了鲁庄公,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从中表现了”的句式回答)【交流点拨】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的见识之“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进攻,急于追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不是一个昏君,从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中表现了他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从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中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从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获胜

12、而自喜中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二)主旨探究弱小的鲁国能够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有哪些?【交流点拨】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这是“人和”因素。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认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三)写法探究1课文的核心人物是曹刿,作者为什么还要写鲁庄公?【交流点拨】写鲁庄公是为了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

13、他的深谋远虑。2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交流点拨】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是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2拓展延伸根据

14、平时的积累说说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战例,并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官渡之战曹操2万人歼袁绍10万余人赤壁之战周瑜5万人大败曹操20余万人淝水之战张辽8万人大败吴军80万人左右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是天时、地利、人和。【附:板书设计】曹刿论战曹刿请见爱国热情参战卓越才能论战过人谋略远谋鲁庄公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急于进攻,急于追击军事无知急于备战,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鄙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 22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

15、意义的能力。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4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封建社会里,皇权威严,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被赐剑自刎,比干被剖腹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等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更难得的是邹忌能使齐威王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课题)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y)丽朝(zho)服衣冠(un)窥(ku

16、)镜 期(j)年朝(cho)于齐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虚词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纳,接受。谏,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丽:光艳美丽。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谁。孰与:与相比,谁,表示对比。及:赶得上,比得上。旦日:第二天。弗如:不如。诚:确实。莫:没有人,没有谁。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市朝:公共场合。闻:使听到。间:间或、偶然。期年:满一年。(2)一词多义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如)门庭若市(好像)孰孰视之(仔细)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朝朝服衣冠(早晨)能谤讥于市朝(公开场合)皆朝于齐(朝见) 于皆朝于齐(到)皆以美于徐公(比)能谤讥于市朝(在)(3)古今异义(1)今齐地方千里

17、(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处所。)(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身边的近臣。今义:表方位。)(3)邹忌修八尺有余(古义:长,高。今义:修理。)(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古义:偏爱。今义:自私。)(5)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今义:讽刺。)(6)窥镜而自视(古义:照。今义:偷偷地看。)(7)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4)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3)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丽。)(4)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初

18、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3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交流点拨】全文共3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第三部分(第3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4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交流点拨】邹忌以自身生活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应广泛听取

19、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故事。合作探究深悟文本步骤三分段精读深层探究1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交流点拨】通过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事而有所感悟。(2)邹忌是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交流点拨】通过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用妻、妾、客的三答与徐公比美。(3)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交流点拨】“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镜”,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他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

20、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因比美而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2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交流点拨】邹忌采用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地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3.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交流点拨】“王曰

21、:善。”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论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2)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交流点拨】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次变化生

22、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步骤四赏析人物把握主旨(一)人物赏析再读课文,说说邹忌和齐王各是什么样的人?【交流点拨】邹忌是头脑冷静、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勇于进谏、忠君爱国的谋士。齐威王是心胸宽广、虚心纳谏、明智果敢、勇于改革、重贤明理的开明君主。(二)主旨探究1邹忌在自己与徐公的比美事件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交流点拨】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战胜别国。2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交流点拨】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一是有邹忌这样

23、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敢于采纳群臣的意见。这启示我们要善于思考。要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荐自己。2拓展延伸(1)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巧的名言警句?试列举一二。【交流点拨】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之宝也。荀子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口才、美元、电脑。西方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圣

24、经(2)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交流点拨】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附:板书设计】与徐公比美(前提)妻(私)妾(畏)客(求)类比,推己及人见齐威王(本身)宫妇左右(私)朝廷之臣(畏)四境之内(求)齐王纳谏,收到奇效(结果)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23*愚公移山【导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的自读能力。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

25、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板书课题)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万仞(rn)冀(j)州荷(h)担箕畚(j bn) 孀(shun)妻 始龀(chn)智叟(su) 穷匮(ku) 一厝(cu)雍(yn)南 陇(ln)断2文言知识梳理(1)重

26、点实词方七百里方:面积。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迂:曲折,绕远。毕力平险毕:全。杂然相许许:赞同。损:削减。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寒暑易节易:交换。固不可彻彻:通。何苦不平苦:愁。(2)通假字(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3)古义异义(1)年且九十(古义:副词,将近。今义:连词,表意思上的递进关系。)(2)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

27、:连都。今义:曾经。)(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今义:莲。)(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6)惧其不已也(古义:停止。今义:已经。)(4)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之跳往助之(代词,他们)隐土之北(助词,的)甚矣,汝之不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不译)而何苦而不平(表承接,不译)面山而居(表修饰)而山不加增(表转折,可是)其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其如土石何(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以以残年余力(介词,凭、靠)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用来)焉始一反焉(语气助词,可不译)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3作者名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

28、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者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4文体知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一)朗读指导感知大意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交流点拨】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

29、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交流点拨】四幅图画。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二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论图(第三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交流点拨】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移山的人年龄太大或太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3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交流点拨】两山规模、位置:方七百里,高万仞;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移山方式:叩石垦壤,箕畚运移山时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移山冲突:愚公、智叟移山结局:无陇断合作探究深悟文本步骤三分段精读深层探究1阅读第一、二两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其妻献疑曰”是不是不愿移山?【交流点拨】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这里提出移山的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