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29.94KB ,
资源ID:129200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9200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部编版九年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教案四.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部编版九年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教案四.docx

1、部编版九年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教案四12*湖心亭看雪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向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2)背景链接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

2、。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本文选自陶庵梦忆。2生难字词(1)字音更定(gng)毳衣(cu)崇祯(zhn)沆砀(hng dng) 余舟一芥(ji) 铺毡对坐(zhn)余拏一小舟(n) 喃喃(nn) 雾凇(sng)(2)词义【更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拏】撑(船)。【拥】裹着,围着。【毳衣】细毛皮衣。【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明确: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

3、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明确:全文共两段,第1段写赏雪的具体经过,第2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告诉了我们什么?明确:点明时间、地点。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从听觉来写。写出了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到湖心亭看雪作铺垫,突出游兴强烈。3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

4、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明确:孤怀雅兴,孤高自赏。4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明确: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5“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明确: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形象生

5、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步骤四赏析语言探究写法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2写作特色。明确:人与景相融合。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湖心亭巧遇虽

6、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2拓展延伸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3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2)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湖心亭看雪张岱时间:崇祯

7、五年十二月地点:西湖天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事件:独往湖心亭看雪,看到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以及在湖心亭的奇遇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字词解释和文义疏通让学生在预习中对照课后注解完成,有疑难小组交流解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13 诗词三首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

8、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行路难(其一)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行路难(其一)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其一)。(2)酬

9、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3)水调歌头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

10、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词人在密州时所作。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2生难字词(1)字音樽(zn)珍羞(xi)投箸(zh)歧路(q) 箸(zh) 凄凉(q ling)长精神(zhng)宫阙(gng qu)低绮户(q) 婵娟(chn jun)(2)词义【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羞】同“馐”,美味的食物。【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

11、高。【直】同“值”,价值。【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见赠】赠给自己诗歌。【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指晋人王质。【宫阙】宫殿。【归去】回到天上去。【何似】哪里比得上。【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自由放声朗读三首诗。要求:读准字音,找出诗中能印证我们猜想的诗句。(2)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2朗读节奏划分(1)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

12、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3)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一)品析

13、行路难(其一)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2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3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明确: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夸张。4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心情如何?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明确: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极度苦闷、抑郁。 停、投、拔、顾。5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吗?明确:不是,是想象,是虚写。6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明确: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

14、就一番事业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7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明确: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8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二)品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2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明确: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尾联

15、:意志不衰,坚忍不拔。3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明确: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句的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4诗中引用典故的诗句是哪一句?明确: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5“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什么道理?明确: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三)品析水调歌头1读课文,小组交流,这首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明确:望月、思圆。2望月乃写景,思圆乃抒情。词中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明确:明月、青天、酒、“我”、风

16、、清影(实写);宫阙、琼楼玉宇(虚写)。3月圆中秋之时,词人把酒临风,形单影只,想到月亮上嫦娥居住的宫阙、琼楼玉宇,虽高大豪华,却住着同样孤独的人,此情此景与词人是何等相似啊!这里可以看出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明确:孤寂、苦闷,与“高处不胜寒”的嫦娥同是天涯沦落人。4齐读下片,体会词人此时的心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明确:旷达乐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没有离别的悲伤,哪来相逢的喜悦?更何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轮圆月。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这三首诗词,诗人都是

17、一生坎坷,官运不通,可以说是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但他们都能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三首诗词都体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2拓展延伸阅读方法小结。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3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2)背诵默写这三首诗词。(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通过这篇课文

18、的教学,我认为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经典成为千古绝唱。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学习它们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第三单元 写作议论要言之有据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议论不仅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言之有据,才能让人信服。什么是有据?有据就是要有论据,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才能做到言之有据。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一)明确“言之有据”的概念。1什么是言之有据?明确:言之有据就是用来证明观点的

19、材料,就是论据。它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2什么是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明确:(1)事实论据指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包括举事例和列数据两个方面;(2)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著作中的理论,名人名言,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路线、政策,科学上的公理、原理、定义、法则、定律、格言、俗语、成语、谚语,以及众人皆知并为人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理等。(二)在写作时怎样使用好两种形式的论据?明确:(1)事实可详细写,也可概述;从事实中要能看出道理,再检验它与文章的论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2)道理就是名言、格言、理论分析、定理公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切记: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三)怎样使用好议

20、论文中的论据?明确:(1)在使用材料时,首先要确保材料准确,经得起推敲。列举的事例或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都要真实准确。在写作时,先确认事例是否真实可靠,然后再使用;引用名言警句,要注意核对原文,保证引述准确。(2)使用材料,还应保证材料与观点一致。大家也许都积累了不少名言警句和事例素材,但是有些并不能与你的观点相对应,如果选择它们来做材料,就起不到支撑观点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事实论据时,不需要详细记叙事件本身,而要通过概括叙述和对论据的分析,建立起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3)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要注意材料的丰富性。所用材料的数量和种类可以丰富、多样一些,比如可以用历史故事、生活事例、统计

21、数据等做事实论据,用名言警句、民间谚语、精辟的理论等做道理论据,还可以将两者交替使用。(四)结合例文,指导技法。1明确内容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自古就是一种美德。欺诈、造假等不讲诚信的现象历来为人们所深恶痛绝。请以谈诚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2提出要求(1)关于“诚信”,可说的角度很多,要深入思考,多方开掘,选定一个角度,形成一个明确的观点。(2)关于“诚信”的材料很多,注意围绕自己确定的观点,选取恰当的材料。3例文导航谈诚信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

22、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孔子早在2 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诺言,讲信用。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

23、,被悬赏捉拿。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最终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信任与尊重。 旧时中国店铺的门口,一般都写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大字。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名师点评】作者选取了两个事例进行事实论据,引用名言警句做道理论据,充分阐释了“诚信”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可怕性。

24、能围绕自己的观点,选取恰当的材料。有理有据,行文流畅。4限时当堂作文。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评讲作文:1佳作推荐。2美文共赏。(1)作者朗读。(2)小组评:推荐组说出推荐理由。(3)自由评:听众点评,不超过三人。(4)自评: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自评。在本次作文中,我最想谈论的主题是_;我写作本文最成功的地方是_;最大的失误是_;经过本次写作,我在下次写作文时一定做到_。(5)老师评:如果学生点评不到位,老师补充。3小结。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修改自己的本次习作并做成电子稿,然后将各组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其余同学把电子稿传到班级QQ空间,供大家欣赏交流。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通过本次写作

25、的教学,我认为学生们对议论文的论据部分掌握得很好,明白了论据的基本形式和写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四单元14故乡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板书文题、作

26、者)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呐喊。(2)背景链接本文写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

27、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2.生难字词(1)字音阴晦(hu)脚踝(hui)潮汛(xn)髀骨(b) 嗤笑(ch) 瑟索(s)惘然(wng) 恣睢(z su) 猹(ch)(2)词义【萧索】萧条冷落,缺乏生机。【无端】无缘无故地。【如许】这么些。【鄙夷】看不起。【愕然】形容吃惊。【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展转】现在写作“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恣睢】放纵,放任。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2熟读课文,归纳文

28、章层次结构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第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第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执着信念。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1作者在小说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明确: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2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

29、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明确: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3“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

30、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4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明确:其实这也是一种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5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步骤四深层探究品味语言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交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