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6 ,大小:25.42KB ,
资源ID:1290864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9086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阿房宫赋》+教师教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阿房宫赋》+教师教学案+.docx

1、阿房宫赋+教师教学案+课题名称: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课程模块及章节:中国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备课时间:2015.3.20学科:语文备课组:高二主备教师:符颖备课组长:蔡成建组员:、王陵、刘桂菱、石琼蕾、陈显帅、张朝晖教师二次备课教学背景分析(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阿房宫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古诗文,在艺术形象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学习本单元的文章,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和品读诗文内容的基础之上,理解和掌握艺术形象特征及赋体的特点和作用,理解把握诗文的主题思想,学习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二)教材分析:

2、本文作者通过对阿房宫建筑、宫中生活及老百姓生活的对比描写,运用大量的铺陈、排比、比喻和夸张手法,极度渲染了阿房宫建筑规模的宏大,宫中生活的极度奢靡,最终导致秦王朝的灭亡,发表了自己对这种历史结局的看法,提出了对当朝统治者的劝讽目的。因而学好本课,对同类诗文的学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自己历史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三)学情分析: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应该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高,思维能力和对文章的审美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将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加大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和掌握

3、课文中的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语句、文言句式)。2、 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方法与过程:1 在朗读中感受课文形象主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情感与评价:1、能准确把握作者流露出来的情感和忧虑。2、能准确评价和看待历史中国家灭亡的原因,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评价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点实词、虚词、语句、文言句式教学难点: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1、 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内容。2、 诵读感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评价作者在此文中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为主的活动学生为主的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贾

4、谊在文章过秦论中对于秦国的灭亡,首次提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而苏洵在文章六国论中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分析提出了“弊在赂秦也”的原因。今天让我们走近唐代作者杜牧的文章阿房宫赋,看一看他对六国和秦国的灭亡有什么精辟的见解和观点。(板书课题)导入倾听回忆知识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目标引领1、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信息。2、赏析第一、二段,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活动导学一、新课准备.1、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

5、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杜”2、背景介绍与解题: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

6、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趋向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研习课文二、整体把握1、初读课文,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全文。,2、文章可分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1、2)分是叙事,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赋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第二部(3、4)分是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三、

7、具体分析第一、二自然段。(朗读1、2自然段,回答问题)(一)问题探究1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明确:描写角度:(1)耗材之巨。“蜀山兀,阿房出”写的是为了修建阿房宫,砍光了蜀地山上所有的木材。(2)规模之大。“覆压三百余里”写出占地面积的宽广。“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写的是阿房宫建筑群跨度之长(从骊山通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说的是渭水、樊川两条大河横穿而过。(3)宫殿之高。“隔离天日”写出了宫殿的巍峨、耸立。(4)楼阁之多。“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蜂房水涡,矗不知其

8、几千万落”极写宫中楼阁一座接一座,十分密集。“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写的是高高低低的楼阁错综繁复、令人迷惑。(5)气势之宏。“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写出了楼阁之间互相钩连、彼此环绕的精巧布局来突出其宏伟的气势。“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几句说的是:宫殿中的桥梁跨度之大,远看好比游龙出水;楼阁间的复道凌空飞架,仰视犹如彩虹在天。这也同样写出了宫内建筑的非凡气势。(6)歌舞之盛。“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几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出了宫中歌舞表演的盛况。艺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运用点面结合(先整体,再局部)的写景手法;运

9、用想象、夸张、比喻、对偶、排比等手法,为我们再现了历史上阿房宫的宏伟奢华、富丽堂皇。2、第2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宫廷生活的奢靡的?运用了哪些手法?明确:第二段是从“后宫佳丽”和“宫中珍宝”两个方面来写宫中生活的奢靡的。(1)后宫佳丽:在讲述了宫女的来历后,连用五个夸张、比喻、排比句,写妆镜如星、乌发如云、脂水如油、香气如雾、车过如雷,从各个方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这些宫女们梳妆打扮和乘车出行的盛况;接着写宫女们极力展示自己的娇媚,以期待皇帝的光临宠幸,然而仍有许多宫女三十六年都未见过皇帝的面。写后宫佳丽之多就是突出秦始皇荒淫腐朽之盛。(2)宫中珍宝:六国王侯曾经多年聚敛的珍宝全都会集到阿房宫中,

10、然而秦国的统治者却毫不珍惜,随意扔弃。“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秦人奢侈浪费无度的状况。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学会概括文章大意,提高概括能力当堂评价翻译: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板书设计建筑(宏伟)宫女(众多)生活(奢靡)教学反思课题名称:阿房宫赋(第二课时)课程模块及章节:中国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备课时间:2015.3.20 学科:语文备课组:高二主备教师:符颖备课组长:蔡成建组员:、王陵、刘桂菱、石琼蕾、陈显帅、张朝晖教师二次备课教学背景分析(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阿房

11、宫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古诗文,在艺术形象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学习本单元的文章,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和品读诗文内容的基础之上,理解和掌握艺术形象特征及赋体的特点和作用,理解把握诗文的主题思想,学习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二)教材分析:本文作者通过对阿房宫建筑、宫中生活及老百姓生活的对比描写,运用大量的铺陈、排比、比喻和夸张手法,极度渲染了阿房宫建筑规模的宏大,宫中生活的极度奢靡,最终导致秦王朝的灭亡,发表了自己对这种历史结局的看法,提出了对当朝统治者的劝讽目的。因而学好本课,对同类诗文的学习有一

12、定的指导作用,对自己历史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三)学情分析: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应该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高,思维能力和对文章的审美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将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加大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语句、文言句式)。3、 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方法与过程:2 在朗读中感受课文形象主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情感与评价:1、能准确把握作者流露出来的情感和忧虑。2、能准确评价和看待历史

13、中国家灭亡的原因,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评价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点实词、虚词、语句、文言句式教学难点: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3、 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内容。4、 诵读感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评价作者在此文中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为主的活动学生为主的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内容回忆知识目标引领1、积累第三、四段的重点字词。2、赏析第三、四段,分析秦灭亡的原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3、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活动导学研习课文一、分析第三、四自然段。(朗读3、4自然段,回答问题)(一)问题探究1翻译并理解“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1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明确:翻译唉,一个人的心思,也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呀。秦始皇喜爱豪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呀,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用起它来却像用泥沙一样呢?本句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小家,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两句,“秦”、“人”并提,说明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用“嗟乎”表感叹开头,继以“奈何”诘问相承接,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2、 第3段中

15、的大段排比是围绕哪两个对立方面展开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本段连用六个排比,极力描写阿房宫的柱子、椽子、钉头、瓦缝、栏槛、乐声之多,从细微处突出阿房宫的豪华气派,并且每一句都以老百姓的劳作吃穿作为比较对象。农夫、织女、米粒、帛缕、城郭、言语,这些人和物的数量竟然不如阿房宫中的部件、乐曲数量多。所有这些排比都是围绕“秦始皇”和“老百姓”两个对立面展开的。一方面是奢侈挥霍,一方面是辛苦劳作。这种巨大的矛盾反差,为老百姓的怒气积压和秦王朝的必然灭亡做足了铺垫。3、 作者认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第四段段段意。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本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朝统治

16、者发出警告。4、 最后一段的议论以“秦”为中心,上下延伸,总结历史教训。这一段的哪些话是作者在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总结出的历史教训又是什么?明确:“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两句是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历史教训:一国之君只有爱惜民众,才能得民心,进而使自己的统治变得长久而巩固。相反,穷奢极欲只能亡国灭族。二、结合文章谈谈本文的写作特点。想象、比喻与夸张本文多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出于想象,既是比喻,也是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描写、铺排与议论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

17、,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骈句散行,错落有致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分析了秦灭亡的原因,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领略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我们要理解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体悟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在写作中能学习运用本文语言技巧,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为自己的文章增色。在理解文章第三、四段内容的基础之上,结合对重点语句、重点手法的理解,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并学会概括文章的艺术手法。当堂评价四、拓展延伸重读过秦论,比较它与本文关于秦朝灭亡

18、的议论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什么不同?明确: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相似的地方有:都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秦朝灭亡是毁于自身,都说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政”。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所不同。过秦论从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则从“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过秦论以秦朝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房宫赋则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过秦论作为一篇政论,重在正面说理;阿房宫赋作为一篇文赋重在讽喻现实。板书设计艺术手法:铺陈、夹叙夹议借古讽今比喻、夸张、排比作者观点: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教学反思课题名称:

19、阿房宫赋(第三课时)课程模块及章节:中国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备课时间:2015.3.20 学科:语文备课组:高二主备教师:符颖备课组长:蔡成建组员:、王陵、刘桂菱、石琼蕾、陈显帅、张朝晖教师二次备课教学背景分析(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阿房宫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古诗文,在艺术形象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学习本单元的文章,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和品读诗文内容的基础之上,理解和掌握艺术形象特征及赋体的特点和作用,理解把握诗文的主题思想,学习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二)教材分析:本文作者通过对阿房宫建筑、宫中

20、生活及老百姓生活的对比描写,运用大量的铺陈、排比、比喻和夸张手法,极度渲染了阿房宫建筑规模的宏大,宫中生活的极度奢靡,最终导致秦王朝的灭亡,发表了自己对这种历史结局的看法,提出了对当朝统治者的劝讽目的。因而学好本课,对同类诗文的学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自己历史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三)学情分析: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应该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高,思维能力和对文章的审美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将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加大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

21、词、语句、文言句式)。4、 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方法与过程:3 在朗读中感受课文形象主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情感与评价:1、能准确把握作者流露出来的情感和忧虑。2、能准确评价和看待历史中国家灭亡的原因,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评价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点实词、虚词、语句、文言句式教学难点: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5、 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内容。6、 诵读感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评价作者在此文中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为主的活动学生为主的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目标引领诵读课文,整理文言知识点

22、并积累。活动导学文言知识点梳理一、古今异义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3、韩巍之经营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4、齐楚之精英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5、可怜焦土古:可惜;今:怜悯,同情。6、隔离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7、直走古义:趋向今义:行走8、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二、一词多义(一)实词归纳1、一六王毕,四海一(统一)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3、数词)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2、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3、取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4、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族庖月更刀(一般的)每至于族(筋骨交错的地方)5、缦廊腰缦回(动词,萦绕)缦立远视(形容词,久长)6、尽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7、使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8、为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

24、词,是)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二)文言虚词归纳1焉(1)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盘盘焉,囷囷焉(2)句末语气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2而(1)连词,表承接。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2)连词,表转折。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3其(1)代词。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2)代词,自己的,作定语。使六国各爱其人4于(1)介词,到。辞楼下殿,辇来于秦(2)介词,表比较。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5之(1)动词,往,去。

25、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2)助词,的。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3)代词。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3、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4、朝歌夜弦(唱歌,奏乐) 5、鼎铛玉石(当做铁锅;当做石头),金块珠砾(当做土块;当做石子)6、楚人一炬 (点火),可怜焦土(化为焦土)7、族秦者秦也(灭族,杀死一族的人)(二)名词用作状语1、辇来于秦(乘坐辇车)2、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 3、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腰一样像鸟啄一样)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

26、把玉、把金、把珠(三)数词用作动词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四)动词作名词。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五)动词的意动用法。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六)形容词作动词1、蜀山兀,阿房出(变秃了)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4)朝歌夜弦,为秦宫人5)明星荧荧,开妆镜也2、被动句1)输来其间2)函谷举3、倒装句1)宾语前置秦人不暇自哀2)定语后置(1)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2)钉头磷磷(3)瓦缝参差(4)管弦呕哑3)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2)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3)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4)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5)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6)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4、省略句1)长桥(于)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剽掠(于)其人3)可怜焦土4)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5)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6)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学会概括文章大意,提高概括能力当堂评价1、 课时练P49“增效作业”4、52、 词类活用(1)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辇来于秦板书设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教学反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