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4 ,大小:98.48KB ,
资源ID:1290610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9061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docx

1、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绪论 几个概念及学科定位一、政治思想内涵(政治学定义)1、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心理和精神的反映,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总称。 政治文化包括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方面。 政治心理是表层、感性方面的,指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表现的一种心理反映,最直接的包括认知、情感、兴趣、愿望、信念等。 政治心理的特征:自发性、个体差异性、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在较长时间内具有稳定性。2

2、、政治思想内涵(1)含义: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和,包含着政治认识、政治判断、政治标准。(2)特征:是阶级政治的要求;是理性思维的产物;相对独立性。(3)结构 A内容结构 关于对人的研究:人的本性本质的研究(属性);对人需求的研究(利益需求、精神 需求、自然和社会属性需求);对人的社会过程的研究。 对人存在的政治体系的研究:对政治体系产生的研究(政治生活的起源、政治权力的来源);对政治权力及其组织结构的研究;对政治过程的研究。 对政治发展的研究:政治变迁的原因;政治理想;政治方式、途径。 B思维结构 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 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 对政治现实的价

3、值判断。 C理论层次 单一性的政治理论; 专门性的政治理论; 综合性的政治理论。 D政治思想的类型 从政治思想的历史演进和发展上,有古代的、近代的、当代的 从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上,分为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二、中国政治思想学位定位1、研究对象(1)中国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政治哲学与伦理政治的紧密结合;(2)研究对象:哲学基础天人合一、理论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治平”学说。2、中国政治思想的文化模式:和谐文化模式(1)人际和谐,三大和谐的基础,是关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原则,有序、友爱、真诚;(2)群体和谐,三大和谐的核心,探讨国家、社会对人民的关系,爱民、尊民,人民也要爱国,维护国家的利益等;

4、(3)天人和谐,三大和谐的最高境界。3、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术宗旨(1)宏扬中华民族精神;(2)树立中华民族文化形象;(3)确立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4)参与世界多元文化融合化。三、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四、中国政治思想的文化体系1、究天人之际:天命观,天道观,天理观;2、明修身之道:理论基础,基本途径,思想追求;3、施治国方略:义利统一(伦理准则),贤者治国(关键环节),民本文化(核心内容)。4、求天下为公民本文化、民本主义、君主主义、民主主义1、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民”本“君”主。2、民本主仪与君主主义 政治体由(臣)民与君组成,强调“民”是国家的根本,在这种思想上形成民本主

5、义;从历史的角度,强调“君”及君主品行的重要性,则形成君主主义。倾向 体现在治国的方略上 重“主”轻本 尊主安国 重“本”轻主 惠民安国 两者并重 尊君爱民 3、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民本主义 民主主义 关于君与民关系的起源问题 由上天决定的 契约关系 责任关系 “君”对天负责 统治者对“民”负责 “民”在国家要素中的地位 民是构成政治体的要素 从自然角度,理解为人口、土地、环境 主权在哪里的问题 主权在君 主权在民 第一章 商、西周神佑王权专制思想第一节 先秦社会特点一、早期国家制度安排二、春秋战国时期 宗法分封、世卿世禄官僚制第二节 商代神祖崇拜王权至上的政治思想一、上帝权威和祖先崇拜 帝作为

6、最高的神,天上有帝、人间有王 帝祖关系:帝祖二元帝祖合一二、王权专制 “余一人”承天、继祖、救民第三节 周公尊天敬德政治思想一、尊王敬天的政治观念 修正上帝(天)的绝对性,周公以上帝绝对性为精神保护伞面队现实:1、“惟命不于常”,对上帝理论的修正;2、依“德”求民主,对天命观的修正;3、以民情视天命二、敬德、保民、慎罚(明德慎罚) 以“德”来阐明天意,以“德”的发展情况来说明朝代的更替1、“德”的主要内容(1)敬天;(2)敬祖;(3)诚心诚意接受先哲的教诲;(4)对小民要怜惜、怜悯;(5)慎行政,尽心治民;(6)无逸;(7)行教化;(8)做新民;(9)慎刑罚;(10)尊王命。2、保民的态度 强

7、调治民的态度,以保的手段?(yi)民3、怎么保民(1)不要贪图安乐;(2)慎行政;(3)体察民情;(4)把民众当作自己的镜子,以民为镜。4、慎罚:以德为本,以罚为补(1)依成法成典用刑;(2)注意罪者态度;(3)出于善,忌借机肆虐;(4)判刑忌匆忙。第四节 天子独尊强化天子的权威(1)把王说成是上天和天的人格体现,“天之元子,民之父母”;(2)强化尊祖敬宗的观念;(3)宣称天子至德。第五节 两周后期政治思想的修正一、邵公论弥谤 口之宣言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二、伯阳父(甫)论“和”与“同”1、周弃“和”取“同”而亡,“同则不继”;2、和:“以他平他”,事物之间的配合与协调,政治上要君臣相“和”

8、; 同:事物的单一性 思考:求同存异与“和”的关系。第二章 以伦理为中心的儒家政治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1、崇先王之道(尧舜禹);2、以六艺为法(代表了传统文化的承载体);3、崇尚礼仪(以礼治国,以礼来区分君臣、等级等);4、有基本范畴(仁、义、礼、智、忠、孝、信、爱);5、宗师孔子。第一节 以仁为中心的孔子政治思想政治伦理教育,以培养官僚为目的;具有社会批判精神。一、政治理想与统治者的自我认识1、政治理想有道 特点:(1)注重礼制,所有人都该遵循礼制的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出其位、各称其事;(2)“分”中注重“仁”、“和”,“礼之用,和为贵;“别”中求“和”,不同中求得和谐。 “仁”的

9、内容,中心思想是忠恕即爱人,体现在政策上就是:(1)富民足君,“使民有时”、“敛从其薄”、“节用”;(2)先德后刑,要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先富后教、先惠后使、先教后杀。2、理想国尊“五美”、屏“四恶”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恶,慢令期至谓之贼,出纳之吝谓之有习。二、伦理政治与专制秩序1、伦理原则(1)关于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兄弟、朋友;(2)如何处理上述关系:讲仁、讲义、讲忠、讲恕、讲智、讲勇、讲温、讲良、讲恭、讲俭、讲让;(3)礼、仁为纲:礼是处理关系的行为准则,仁则是精神指导,包括克己、爱人、复礼。其中的克己又包括以下方式:修己、约

10、束、自戒(色、斗、得)、自讼、自省、自责、慎言、慎行、无争(最彻底的方式)。2、政治与伦理道德的关系(1)关于道德与刑政的关系,道为主,刑为辅;(2)把政治的实施过程看作道德教化过程;(3)君臣关系要以仁、义、礼、智、忠、孝、信、爱来维持;(4)从事政治的人首先要进行道德训诫。3、保守边际平衡政治思想 政治思维:(1)中庸、执中,用“中”,即按照一定标准达到事物之间的平衡; (2)避“过”与“不及”,保证事物的质; (3)无可与无不可。 “六好”与“六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

11、狂。第二节 中庸大学修身治国思想把圣贤政治、道德政治提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强调个人本位。一、关于修身之道基本特点:向内作工夫,有内而外。向内:(1)顺性,顺着本性而行,即“道”。通过“诚”即强化道德意识、修身而达到顺性。 (2)诚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由:(1)把己、家、国归为一种系列关系,存在内在统一性,以孝为先、尊祖,孝是中枢; (2)各种道德关系中修身作为中心环节; (3)道德与人的关系中,人是道德的体现者; (4)人在政治实体中是最有活力的主动因素; (5)只有修身,才能正确处理好德与财的关系。第三节 孟子仁政思想一、人性善和伦理思想1、性(

12、大性)善说:人皆有不忍之心(四心)恻隐之心(核心) 仁 羞耻之心 义 辞让之心 礼 是非之心 智 小性: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2、仁义礼智与人性善(仁是中心)(1)仁义礼智与人性四心;(2)仁,突显在行动上,由己及人,由亲及疏,“仁之实,事亲是也。” 义,“人路”,人的行为规范,从兄、敬长、尊君。 礼,也是行为规范,揖让进退之类,仁、义的外在体现。 智,明辨是非。3、人同类说 一切人都属于同类,圣人与民同类。(1)含义:人区别于动物,在自然界自成一类;人之所以同类,有重要的统一性,即人性的善。(2)评价:冲击了原先君臣上下等级严明的观念,提高了一般人的地位;把仁义的地位提高了

13、。(3)实际与理论差别的原因:由于人性的内在原因引起,大性与小性、本性与欲之间存在冲突,加之外在环境的影响。 如何克服人的“欲”尽心存心,A保住良心(四心),B与“放心”(欲望压倒良心)作斗争,寡欲。4、人心分化、等级 以性、道来区别君子与小人、阶级划分、劳心与劳力二、仁政说(王道、王政、先王之道、尧舜之道)1、理论前提性善。2、内容(通过政策来说明):(1)给民以恒产(措施:制民之产,恢复井田制); (2)赋税徭役有定制(平均地税,不违农时); (3)轻刑罚; (4)救济穷人; (5)保护工商。三、君臣、君民关系1、君权神授、君主品质 王位不能私相禅让;君主要成为道德的楷模和表率,“身正而天

14、下归”,与“匹夫”为友。 没有历史发展的观点,“一治一乱”,认为圣王、暴君决定历史。2、臣的作用与君臣关系(1)臣的作用:“不用贤则亡”,“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尊杰使能,贤者在位”。(2)君臣关系:A事君要以道义为基础,不能一味对君主顺从; B臣要有大丈夫精神,为道义而献身,不为权势而低头; C反对君主无二。 敬王表现在讲不讲道义,而非一味的顺从、唯唯诺诺;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主可以向臣子学习;权力、道德、知识形成相互制约圈。3、义利关系与得民之道(1)对于统治者来讲,先义后利;于民而言,先利后义。(2)民贵:A民的向背关系国家的兴亡;B民是统治者的财用之源。(3)得民之道:A得

15、其民要得其心,抓住民欲;B考虑民的喜乐,与民同乐,与民同忧。四、王道、霸道及其统一1、王是作为统一的君主,而霸则指诸侯;2、王道即仁政(得民心、行德、服民),霸道即以力取人;3、战争应该是以仁伐不仁,以仁义为基础。五、荀子的政治思想 从人性(起伪代性)与礼治、法治、人治两方面来理解。以法自然为中心的道家政治思想总的特点:A讲道;B因道(法自然)第一节 老子法自然无为政治思想政治思想的回归性:神性世俗性一、道法自然1、老子道(1)道 宇宙自然观 本体论的认识角度,混沌,自然的独立的不可名状的存在,天地之母,万物之根 社会人生观 对社会规律的认识 从宇宙自然观到社会人生观再到政治观,是逐层递进的。

16、(2)道的法则自然,宇宙中最完美的形式(3)人道与天道 两者相违背,人总是有所企求的,总需要得到满足,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违背自然即天道;社会的进步都是道的式威、道的颓废。2、道的特点(1)融合了哲学、伦理、政治为一体的概念;(2)把混沌作为宇宙的原初,追求政治历史发展的虚无(3)把政治与自然一体化。 (以道论政,以政回道;“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王法自然,就是要实行无为政治。)二、无为政治1、无为的提出(1)从哲学角度,无是万物的本原;(2)“有”生于无,且是暂时的;(3)守住“无”,反对有;(4)无在人事上表现为“无为”;(5)有为(欲望、智慧等)导致伪、善等。 (盗利关系“

17、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争与不争消除人的欲望。)2、无为政治的内容、实现手段 无为不等于消极观望,而是一种政策; 为无为就要铲除有为:A在具体政策中劝统治者减少活动。具体原则“三去”,去甚、去奢、去泰; B使民失去有为的条件。经济上,废巧利之器;政治上,不尚贤使民不争;精神上,去掉知识,“绝圣弃智”。三、弱用之术 弱是道德的根本属性,“弱者,道之用”。1、静观。动、变化只是暂时的现象,静是事物的本质,动是变态,应该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临事不惧,镇静自若”。2、守弱用柔。“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3、知盈外虚。指哲学上量的问题。4

18、、居上谦下。居上示尊,以下安上。5、不争之争。并非绝对不争,以不争达到争的境界,具体形式有:(1)争众人之不争;(2)曲线之争;(3)设法使对方不争。6、知微,治于未乱。7、创造条件使对方失败。“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8、以曲求全。9、深藏不露。以虚掩实,“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以上举措在实际生活中会导致进取的丢失。四、小国寡民 即老子的理想国,使人变回纯粹的生物人,认为儒家的忠义礼孝是对道的破坏,是乱之本。第二节 庄子自然主义政治思想一、人性自然说 探讨人从哪里来的问题,把人归为自然的一部分。1、人性自然。人是自然的一种存在形式

19、,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探讨人的本性也应该回到自然中去。人的能动性与人的本性是相对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改变人的本性。2、反性归朴。反性(居民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修性、循德,使人从现实生活的矛盾中回到自然的本性中去,社会性是罪恶的,要摆脱社会性。因此就要做到忘己、无己、与天合一(反性归朴的最高境界),不要把自己看得高于动物,要把人看作与万物一样,等量齐观,“有治之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最难忘的是自己,忘了自己就可以做到与天合一。无己,不要把自己独立于自然界之外。二、对桎梏人的自然性的社会关系观念的批判1、对治人治世的批判 治是一切祸乱的根源,“治,乱之率也”。统治者破坏人的自然性

20、,治世、圣人的出现导致社会的混乱。权力是约束人性的桎梏,是赃物,君主是大贼大盗。2、对心计、知识的批判3、对名利的批判 表现为四个方面,二十四中表现,“四六”。名利召祸,名利越多,丧失的尊严越多。4、对儒家忠孝仁义的批判 忠孝仁义与自然性相背,是有意志的行为,会导致恶果:引起“分”;引起“疑”;好知争利。“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虎狼,仁也”。5、对喜生恶死观念的批判 “外生死”,摆脱对生死观念的束缚,把生死当作自然的过程,不会因人的主观愿望而改变,“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三、政治主张,理想社会1、顺从自然;2、顺民情,“安性命之情”;3、君主无为,只有无权力欲望的人才可以

21、委以重任;4、平均思想;5、理想社会,“民如野鹿”。第四章 墨子兼爱论、尚同、专制主义墨子最初师从儒学,后来思想渐渐转变为与之对立的学派。一、刑政、政长的起源及社会基本矛盾1、一人一义的混乱时代 一人一义是对原生态的一种破坏,“厚者有斗,薄者有争”。2、刑政、政长的产生 刑政即国家机器,政长即官吏; 要改变一人一义的混乱,使之变为同一之义,这就需要刑政、政长; 最高的政长是天子,其产生是“选天下之贤”; 天子的职责是行同一之义,需要诸侯、乡长、里长等的辅佐; 事分两途:一为持命论,一切事物都是命中注定,“命富则富,命穷则穷;”为墨子所批判;另一为持力论,信封力量和强力,“力”首先是一种劳动。二

22、、兼相爱、交相利说 尧舜禹与三代是大治小乱的时代,而墨子所处的时代为大乱的时代,“国之与国之相改,家之与家之相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善”。1、提出的原因 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其根源于人的自爱,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自利。2、解决的办法 兼相爱、交相利,前者是精神需求,后者是实际生活中的内容。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国身若视其身,” 缺乏实现的客观条件,具有空想性; 积极的一面是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3、交相利的内容(1)起点是保证每个人“生利”,即衣食有保障;(2)基础是珍惜财物,保证财尽其用;(3)从实际效用看,是财物发挥其作用,即注重实际效用;(4)表

23、现为一种精神活动,敬事鬼神,“事鬼神和亲,和亲则生利”。4、兼相爱、交相利是可行的(1)在古代就实行过;(2)从君臣关系看,君主提倡,天下响应;(3)人与人之间存在投桃报李的心理。三、尚同说、君主专制主义1、立统一之义 义的内容:(1)经济上维护私有制,认为富人的剥削是合理的;(2)政治上主张破除等级制度和贵族特权,破旧立新,但反对民造反;(3)人伦道德上要兼爱;(4)精神上要敬事鬼神。2、推行义的手段(1)富贵以道其前,富民能使民安心生产;(2)明罚以率其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就需要按刑罚来处理。 赏善,培养良民;罚恶,压制反叛。这就需要在全国有贤良的羽翼来辅佐君主。3、专制主义 通过政长体

24、系实现,每一级都是贤良;下级对上级要绝对服从,“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专制主义并不完全排除下级对上级的进谏,“上有过,规谏之”。四、尚贤、节用、非攻说1、尚贤 “使能以治之”,“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官无常贵,民无常贱”。(1)原因:打破贵族对政路的垄断;(2)贤的标准:能实行上下调和,奉公守法,廉洁守职;(3)具体举措:“尚贤之术”,“置三本”,爵高,禄厚,令断。“爵位不高则民不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2、节用(1)不单纯从消费的角度解决当时的经济问题,而是注重生产,物质生产是“用”的基础,发展生产就要鼓励人口的增长;(2)消费的节约,以满足

25、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要有利于生产的发展;(3)节用是积聚财富的途径。3、非攻 攻不单指战争,还包括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当中符合义的部分; 战争分为诸与攻,是诛非攻,不利反义者为攻,有利合一为诛。第五章 以法、术、势为中心的法家政治思想特点:1、以法治国,以法裁断,强调法的作用,是治国的不二法门; 2、倡导耕战; 3、强化君主专制、独裁; 4、历史进化论与人性好利说; 5、基本范畴:法、术、势、刑、罚、利、公、私、战等。第一节 慎到以势行法法的思想势是法、术的前提和基础一、贵族与天子为天下说1、权力(势)是整个政治活动的前提。 “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2、反对权利

26、二元、多元,权力必须是一元的,“两则争,多则伤”,“多贤不可多君,无贤不可无君”。3、君主如何实现独头政治 君主的权势必须大于所有的臣子,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得助于众,兼蓄下者,这就要处理好以下两者的关系:民能与君用;上与下。4、君主掌权为天下而不是借权吞天下 “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二、尚法贵公论把国家职能规范化1、要实行法制,反对人治(身治) 人治的弊端:没有标准,随心而定;使国家的一切在于一个人。 立法原则:从哲学角度应该遵“道”;尊重现实,因人情而定。2、法与“分”、“公” 法的目的是奉公弃私,通过“分”来实现,即分清每个人的职守,弄清每个人的职责,在政治上要君臣有别,天子、

27、大臣、大夫要各司其位。 公,有关事物的一般规律性,准则。 法还包括执法的内容,要求依法办事,最后落在君主身上。 守法与变法,有法必须执行,守法当中又要善于变法。三、驭臣之术1、尚法不尚贤 君臣之间是权力与利害的关系,这是因为:(1)尚贤会影响一元化的政治;(2)尚贤本身与尚法是矛盾的,会降低法的作用。2、君无事而臣有事 用臣,而不是代臣行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子尽力,君收其利”。 不用忠臣,这是因为:(1)忠与法是相矛盾的,忠臣会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2)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忠臣与治乱兴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3)忠臣常有,国未必常安;(4)忠与智是两回事。 君主不要指望臣子无条件地对自己

28、忠心。 第二节 申不害术治思想一、申子在法家中的地位1、与商鞅并称申商。2、“术”与“法”的区别法 术 对象不同 全体臣民 官吏臣属 为谁掌握 君臣共守 君主独操 公开程度 对所有人公开 藏于君主胸中规定性 有比较明确的规定 没有明确的规定 3、君主的威胁 左右大臣,所有的大臣都不可靠。二、术治思想1、正名责实之术 君主对一切事物都明确规定,臣子必须按规定办事。 君主的精力应放在把握规定性上,而非分辨忠奸。2、静因无为之术 贵因,随事而定; 贵静,示天下无为; 无为的前提是君主独断,包括用人之道。第三节 商君书以法强国思想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耕战、以法治国1、历史进化思想 分期论,历史分为上

29、世、中世、下世,今胜于昔。这是由社会内部矛盾决定的,包括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财产分配、权力的斗争。2、人性好利论 人的本性是追名逐利的,土地、民宅是其具体内容,泛而论之还包括爵位,俸禄等。3、力的原则 力决定政治关系,来自于耕战。二、耕战政策论1、使农务农之道 农耕是苦事,但要让农民去做,使之不得不耕,变被动为主动,具体方法是:(1)劫以刑;(2)驱以赏(3)用价格、税收政策来奖励农耕;(4)加强行政管理来重农。2、使民勇战之道(1)鼓励获益;(2)主张重罚、株连。3、以战养战 农民是最好的预备兵,从农民的特点出发来培养:(1)朴,淳朴,更多的是愚昧无知,采取愚民政策;(2)穷,以利益来诱使(3)

30、怯,使用刑罚。4、农战交替 把握好生力与杀力之间的转化。三、以重罚为特色的法治理论1、定分尚公(1)公私分明;(2)刑无等级:对所有人一律适用,以功折罪。2、利出一孔 用立法的办法,只留下一条途径,即耕战。3、法胜民(1)内容:人民必须服从法律,法一旦颁布,就必须遵循,不得违背。(2)手段:弱民。制造民众认为更苦的东西;奖励相互揭示,实施刑罚。4、轻罪重罚 罚多于赏,赏一罚九。 只要有犯罪的征兆,就要实行处罚。 以刑去刑,其实也是爱民。第四节 韩非绝对专制政治思想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1、历史进化论(1)历史分期:上古、中古、近古、当今。(2)进化原因: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生产增长的速度。(3)人与人之间的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