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主义观之比较社会主义观之比较【摘要】 本文探讨的是几位政治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以及认识之间的一些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作出了天才般的预测。列宁的社会主义观中理想与现实相交织,其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给社会主义事业乃至人类历史留下的宝贵遗产。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及创制的苏联模式模式一个是非与矛盾的结合体,僵化的模式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衰落和解体。哈耶克视域中的“社会主义”与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精神实质相悖,从方法论上看是偏执的,其结论也是荒谬的。爱德华伯恩斯坦直白的修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成为二战后成立的社会党国际和欧洲各个社会党实行
2、多元的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则在社会主义历史方位、根本任务、外在条件、内在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社会主义观,从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通过对他们思想和认识的比对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社会主义的精髓,更正确地将社会主义方法论运用到实践上。【关键词】 社会主义观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 哈耶克 伯恩斯坦 毛泽东 邓小平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作出了天才般的预
3、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科学原理,实现了社会主义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其主要观点如下:(1)生产力高度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是大工业的充分发展,及拥有发达的社会生产力。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看做由社会主义过度到共产主义的重要前提,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在生产力没有到达一定高度之前,一定会出现异化(贫富差距),一定会存在争取必需品的个体,无法实现生存资料的按需分配的要求,也就不必谈什么社会主义。(2)消灭私有制,生产资料公共所有,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马克思恩格斯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出发,
4、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而在个人消费品分配的问题上,每个人根据自身能力的不同,以及给予社会的个人劳动量不同,领取一份等同的消费资料。可以说这是十分公平但理想化的一种分配方式。(3)消灭剥削、阶级和阶级统治,国家逐步消亡。无产阶级在使用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阶级不可避免地消失使得国家的消失。依个人之见这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标志,即不存在剥削、阶级和阶级统治,但是由于现阶段尚未能有哪个国家可以达到完全高度的生产力,导致在这个问题上看起来有些不实际。(4)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根
5、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发挥他们全面的才能。以人为本,把最广大的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正是以这个思想作为基础理论的个人评价: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藏资料库,无论在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进行时的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二、哈耶克的社会主义观 哈耶克被誉为
6、“反社会主义”的思想领袖人物,他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可以概括为下面几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是一种废除私有制、实行中央高度计划的制度或者方法。 哈耶克把“社会主义”肢解为目标和方法两个层次,所指的“社会主义”主要是就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的方法而言的。这种方法从一开始就是片面的,并没有遵循统一的分析方法,因此得到了错误的结论。 (二)构建“理性主义”在哈耶克看来,社会主义者以建构论理性主义为基础是一种“致命的自负”,必然带来社会主义的荒谬。个人认为,这一点其实无可厚非。因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让一个重视理性的经济学家去接受一个“虚无缥缈”的理论,并且要以此建立一种社会制度,显然是荒谬的,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7、。 (三)社会主义必然导致以权力为目标,从而必然走向独裁。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者提出的“新自由”的允诺,只是将政治动因中最强烈的的动因渴望自由为自己所用,不过是“权利和财富的代名词”。个人评价:哈耶克对建构理性的批评还是值得慎重对待的,他警示我们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一定保持理性,避免盲目信仰,从而避免在社会生产和运行过程中理性的垄断性控制。但是,哈耶克片面地把为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的手段从社会主义这一整体中割裂出来,把仅仅作为手段而选择的制度看做是社会主义的做法,完全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目标与手段的有机统一相违背,是极不可取的。三、爱德华伯恩斯坦的社会主义观在国际共运史中,爱德华伯恩斯坦
8、充当了一个背叛者和分裂者的角色。他直白的修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和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二战后成立的社会党国际和欧洲各个社会党实行多元的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渊源。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批判主要有以下几点:(1)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预断错误 伯恩斯坦认为社会关系的尖锐化没有实现,而且工业生产中的积聚在许多部门中并没有达到宣言所说的那种程度。 (二)指责马克思陷在黑格尔辩证法的”陷阱”之中 伯恩斯坦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以激进的黑格尔辩证法为基础,达到了同布朗基主义十分相似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摈斥不问时间、地点、条件而盲目举行暴动的思想,仍旧未能从布
9、朗基主义中解放出来。 (三)批评了历史唯物主义针对历史必然性问题。 伯恩斯坦强调,今天应用唯物史观的人们“有义务按照成熟的形态而不是最初的形态应用它,这就是说,除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影响,还要对每一时代的法权和道德观念、宗教传统、地理影响等等加以充分的考虑。个人评价: 伯恩斯坦的分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强有力的批判,身为一个十足社会主义者的伯恩斯坦坚持认为社会主义是可以通过资本主义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资本主义的灭亡而实现(工人会逐渐争取到权利,因此他们痛苦的根源就会消失,同样革命的基础也会消失)。伯恩斯坦把贸易保护主义看成是一种反对进步的行为,因为它保护的是少数人,却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10、。这一点也与马克思的看法有很大的出入。总之,作为一种学说,我们不能单方面否决修正主义,而是取其精华,改善社会主义理论。四、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在谈到列宁的社会主义观时,应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到1921年。在这个阶段中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构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为了消灭阶级,首先就要推翻地主和资本家。其次,就要消灭工农之间的差别,使所有的人都成为工作者。”1“全体公民都成为一个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的职员和工人。”2列宁认为,实行生产资料全社会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征。(二)“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列宁说:“至于
11、社会主义,那么大家知道,它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论什么社会主义都是可笑的。”3特别强调:“自由贸易就是回到资本主义奴隶制。”4(三)“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列宁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就是计算”。5苏维埃应当“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架大机器,变成一个使亿万人都遵照一个计划的工作的机体。”6“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7总之,“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管理处,成为一个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的工厂。”8第二阶段:提出“经验社会主义观”这个阶段列宁开始真正着手进行社会注意经济建设,使社会主义理论变为实践之后,他的社会主义观很快
12、地发生可根本性的转变。所谓的根本改变,就是列宁把看待和认识社会主义的视角从前人的书本中转移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上去。“列宁凭借自己对俄国现实国情的了解,结合革命经验,开始真正意义上对社会主义进行深层次的探索,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改革,带领苏联很快走向正轨”。9 个人评价: 第一阶段的列宁在预测和构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模式,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式时,对待公有制、分配制度、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商品的生产、私有制等问题的态度和提法上,仍然坚持前人书本上已有的结论与传统观念。事实上会存在这样的做法是非常正常。布尔什维克党作为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其领导人列宁并没有其他的参考经验,
13、因此会犯所谓的“教条主义”在所难免。然而列宁之所以为列宁,是其并不一味迷信权威,始终保持冷静头脑。事实上“经验社会主义观”的提出可以说是列宁给布尔什维克党乃至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者最为宝贵的政治遗嘱。五、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产生和形成是在斯大林领导期间。从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斯大林逝世,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运行机制,这个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又被称作斯大林模式。作为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之后国际共运史上的代表人物,特别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斯大林对社会主义有着大量的阐述。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问题 斯大林认为,“我们能够建成社会主义
14、,而且我们将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和农民一起去建设。”10斯大林还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分成两种:一是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内部矛盾;二是苏联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外部矛盾。斯大林把解决第一类矛盾称为建成社会主义,把解决第二类矛盾称为完全建成社会主义,认为解决第二类矛盾需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而解决第一类矛盾则苏联一国即可。这个观念极大地鼓舞了当时的社会主义者。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经济结构问题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行单纯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完全排除其他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斯大林把这看作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标志。这就完全违背了列宁晚年的思想,重新走上了教条主义的旧路,这对
15、苏维埃政权来说是十分遗憾的。在经济结构方面, 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忽视农业、轻工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行“高速度、高积累、高指标”的建设方针。11我认为,这是造成苏联经济长期停滞和最后解体的根本原因。这种“头重脚轻”的不均衡的发展模式在后来我国的改革中被毛泽东鲜明地指出不可取。 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 斯大林在这个对社会主义事业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前后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态度。由于还是无法真正从教条主义的框架中跳出,斯大林最后也与同时代的其他社会主义者一样,把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市场调节及商品、货币等当作本质上与资本主义相联而与社会主义不符的东西。因此最终确立起来的仍然是单一的所有制结构
16、、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问题 这一点是我认为斯大林所犯的最大错误。斯大林错误理解党政关系,将党组织凌驾于苏维埃组织之上的认识与做法,实质上还是他抽掉了无产阶级专政中的民主成份带来的结果。这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大规模肃反,给社会主义阵营造成了无法估计的损失,也给社会主义形象带来极大破坏。 个人评价: 斯大林是列宁的直接继承者,斯大林模式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在当时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它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并比较成功地解决了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处于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之中和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形势之下如何加速建设社
17、会主义这个极具难度的课题。但他在社会主义观中的错误和贡献一样的明显。正因为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使得苏联模式演变成为一个越来越脱离实际的僵化体制,为20世纪后期苏联的衰亡种下了恶果。六、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是毛泽东全部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较完整的体系,从整体看,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基本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毛泽东立足于中国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这一具体国情,提出了先发展新民主主义,待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设想12。我们在这里分析其形成时期的观念:第一,在经济建设方针上,提出了区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即不靠牺牲轻工业和农
18、业来追求重工业的片面发展,而是“工农业并举”。虽然十分敬仰斯大林,但在这一点上毛泽东还是相当的冷静,采取了十分正确的做法,这使得中国并未走上苏联发展不平衡的道路,各方面均衡发展。第二,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认为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毛泽东认为,实行计划经济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有利于快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以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突破苏联高度集中统一模式的初步探索,给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福音。 第三,在国家政权方面,强调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认为,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这既是革命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
19、共产党的主要纲领,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要求。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强调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事实上,我认为这也是符合我国多民族,多政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观。 第四,在处理各种矛盾方面。毛泽东不仅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而且还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也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基本矛盾,又有主要矛盾;既有敌我矛盾,又有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又有诸多方面的表现。因此,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新时期,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毛泽东强调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个人评价: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阶段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
20、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朝着正确和比较正确的方向前进的,而中国在这段时间无论是经济、政治方面都是欣欣向荣。毛泽东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远见卓识的新观念,对后继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遗憾的是,晚年毛泽东错误地判断了中国国情与国际情势,受到了教条主义和“左”的严重干扰,使得其社会主义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偏差,暂表不论。七、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社会主义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也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观:(一)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没有统一的模式,各个国家应以自己的特点与实际情况作为认识、探
21、索和创建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并以“是否符合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作为判断是否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标准”13,从而要求创建有自己国家特色的社会主义。(二)实事求是邓小平紧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邓小平适从实践经验中探索并找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答案,并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4(三)注重市场经济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模式中,把商品生产与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提得很高,并且强调它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突出表现在邓小平破除了计划经济
22、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且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以它取代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个人评价:邓小平一直是我个人十分欣赏的一位政治家,不管是他在人生数次大起大落时候的淡然处之,还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高瞻远瞩,脚踏实地,无时不体现出他的个人魅力。而之所以邓小平可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没有重蹈毛时期的覆辙,也是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总结:以上选取的几位政治家,既有社会主义的奠基者,也有社会主义的继承者,既有忠实的拥护者,也有犀利的批判者。将他们的观念罗列并进
23、行对比,可以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加深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参考资料1列宁全集:第37 卷。 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P272列宁全集:第31 卷。 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P973 8列宁全集:第17卷。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P1114列宁全集:第38卷 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P349 5列宁全集:第33卷 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P50 6列宁全集:第34卷 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P5 7列宁全集:第41卷 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P1999杨卫华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3-0066-0310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P33611斯大林选集: 下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P122 12张北根(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83)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 中图分类号A84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4)04-0070-051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P13714陈湘舸/包松/宋红颜 列宁与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04)01-0023-06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