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管理理论研究复习资料参考2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作业第一讲 西方管理理论概述一、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哪些特征?答:(一)吸收最新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促进管理观念和思想的创新(二)运用电子计算机和各种定量分析工具,推动管理方法和手段现代化。(三)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软化和综合化,推动管理职能和模式的现代化。二、西方管理理论发生了哪三次重大理论变革,标志是什么?答:西方管理理论发生的三次重大理论变革是:(一)泰罗制标志着管理科学的正式产生,也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由经验管理转向了科学管理。(二)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从而建立一套全新的、以满足人们的各种社会需要为基本出发点的管理理
2、论。(三)现代管理理论广泛吸收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使管理理论面目一新。第二讲 古典管理理论一、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答: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应遵循的四条基本原理:(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代替老的单任经验的办法;(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三)与工人们亲密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四)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二、怎样理解管理的五个职能?答:按法约尔的定义,管理的五个职能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一)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制定行动计划。管理者应当预见将来。
3、一个好的行动计划的一般特征是:统一性、持续性、灵活性和准确性。制定一个好的行动计划要求领导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缺乏计划或制定一个不好的计划是领导人没有能力的标志。(二)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组织一个企业,就是为企业的经营提供所有必要的原料、设备、资本、人员。组织可分为物质组织和社会组织两大部分,管理中的组织主要是指社会组织。(三)指挥:就是使人员发挥作用。其目的在于根据企业的利益,使本单位的所有人做出最好的贡献。(四)协调:就是让事情和行动都有合适的比例,就是方法适应于目的。企业的一切工作者要和谐地配合,以便于企业经营的顺利进行,并且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五)控制:就是注
4、意是否一切都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其目的在于指出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便加以改正并避免重犯。三、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它有什么借鉴意义?答:(一)法约尔关于管理的十四条原则: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人员的报酬;8、集中;9、等级制度;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人员的团结。(二)法约尔对管理原则的阐述,实际上是对管理规律的阐述。管理规律实际上就是在客观上规定了人们要达到某种目的,必须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对我们主要有两点启示:1、对于管理理论或管理学科的研究和创立,必须首先明
5、确管理活动的性质和范围,从而科学界定管理的概念范畴。在这一界定中,既不能把非管理活动混淆为管理活动,从而任意扩展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甚至包罗一切;也不能把管理活动混淆于非管理活动,认为管理科学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目前,在我国管理理论的研究中,这两种倾向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常见的事例主要有:(1)将技术活动与管理活动相混淆,从而产生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2)将经营活动与管理活动相混淆,从而产生只讲管理不讲经营的倾向;(3)将机制与管理相混淆,从而产生以管代改,或以改代管的倾向。2、对管理原则的阐述要从管理规律的客观要求出发,而不能只从主观愿望出发。目前,在我国管理理论的研究中,不乏对
6、管理原则的阐述。但一些管理著作对于管理原则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把管理原则说得虚无飘渺似是而非,使人无所适从,例如某项管理活动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坚持马列主义原则等等,这些原则虽然不错,但却不仅是管理应坚持的原则,而是其它许多活动都应坚持的原则,这就把管理原则说得过于抽象和宽泛。另一种倾向是说得过死、过细,把原则等同于方法、定理、公式,从而失去其应有的灵活性。第三讲 行为科学理论一、霍桑试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霍桑试验是指1924年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所进行的管理试验。当时是根据科学管理理论中关于工人会对给予的工作条件作出相应的反应的假
7、设进行的,其目的是想研究工作环境的物质条件与生产量的关系,以发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霍桑试验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一)照明试验通过照明度的改变,研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照明强度影响生产的假设被否定了。(二)福利试验研究人员设想,增加福利可能会增加产量。结果产量确实增加了,但突然取消这些福利措施,产量还是持续上升,可见增加福利措施对生产效率并无直接影响。(三)访谈试验通过访谈,工人们心中的不满得以发泄,心情舒畅了,在其他工作条件和工资报酬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工人们却从心理感到这些条件大大改善了,因而劳动效率也有提高。通过访谈,梅奥等人把以往采取压制监视方式的领班改为试验参加者和观察者
8、,在工人之间和工人与领班之间逐步形成了一种具有个人联系和相互协作的气氛,这使试验达到了一个意外的结果,工人的劳动态度大有改观,缺勤率大大减少,产量大为提高。(四)电话线圈装配工作试验这一阶段的试验主要是研究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小组通过1927年1932年间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材料,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二、人际关系理论主要观点是什么?答: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1、企业职工是“社会人”。2、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满足职工的社会欲望,提高职工的士气。3、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三、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实践意义是什么?答:需要层次理论
9、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来的。马斯洛在1954年发表的激励和人一书里,把人的需要分为五大类,这五类需要互相关联,按照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形成一个需要等级。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级,生理上的需要:它包括人体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等。马斯洛曾说过,一个缺少食物、安全、爱情和尊重的人,他需要食物以解决饥饿将比其他的需要更加强烈。在这一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以前,其他各级更高的需要不会发挥作用。第二级,安全上的需要:当生理上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安全上的需要就成为重要的事情。安全需要是有关免除危险和威胁的各种需要。它包括:劳动安全,如希望工作安全,不出事故,环境无害等;职业安全,如希望不失业,
10、希望对不确定的未来有保障等;人身安全,如希望对医疗、养老、意外事故等有保障;心理安全,如希望解脱监督的威胁,希望避免不公正的待遇等。第三级,社会交往的需要:包括同家属、朋友、同事、上司等保持良好关系;给予别人并从别人那里得到友爱和帮助;进行社会交往,成为社会集体中的一员,获得某一集体的承认,自己有所归宿等。这类需要关系到人的社会性质,比上两类需要更细致、更难捉摸,但对大多数人来讲是很强烈的一类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人精神上的健康。第四级,地位或受人尊敬的需要: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能力、知识、成就和名誉地位的需要,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等。由于这类需要是无止境的,因此,很少得到完全的满
11、足。第五级,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一级的需要。马斯洛把这一需要解释为一种欲望,即是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只有在其他各种需要都得到满足后才有可能得到。四、如何认识现阶段的人性?答:由于对人的本性的认识不同,因而对人性的假设也就不一样,对人性的假设,提出了四种假设,即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于追求本身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动机为了获取报酬;社会人假设认为满足人的社会需求往往比经济利益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物质刺激只具有次要的作用;自
12、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都有一种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理想的欲望,只有将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和欣慰;复杂人假设认为人的工作动机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两种动机,也不能把所有的人都归结为同一类人。现阶段,认识人性要根据人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相应的管理方式,也就是说,要因人因事而异。五、比较几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各自的优缺点。答:布莱克和穆顿把影响领导方式的因素归纳为两大类,即对生产的关心和对职工的关心。在此两个维度的基础上,将每一维度再细分为9等,用坐标线画出,得出81种方格,即81种不同的领导方式。比较典型的有:1.1型,贫乏型管理。在关心职工和关心生产两者均达最低水平时出
13、现。表现为领导者对职工和生产漠然置之,仅以最低限度的努力来完成必不可少的工作。这种管理只是维持企业最低水平的生存地位,终将导致管理的失败。这是一种不称职的领导方式。9.1型,服从与权威的管理。在十分关注生产而不关心人的情形下发生。采用这种管理的领导者仅着眼于生产任务的完成和计划利润的实现,而很少考虑对职工的激励,几乎不注意职工的士气和要求。这是典型的把完成工作任务放在首位的领导方式,强调权威与服从,安排工作采用使人的因素干扰最小的方法来达到工作效率。1.9型,乡村俱乐部式的管理。与9.1型领导方式正相反,十分关注职工而不关心生产。这类领导者认为,条件的具备是搞好生产的前提,职工心情愉快了,生产
14、任务自然会出色完成。他们对具体的生产步骤、生产监督、规章制度等关心甚少。这又是典型地走向另一极端。5.5型,组织人的管理,又称为中间型或折中型。此类领导者对生产和职工两者的关心既不过分,也不匮乏。他们一方面注重规划、指导、控制的职责;另一方面又较重视对职工的激励,以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然而,其出发点始终围绕着找到两维关心中的平衡点,仅满足于的生产高强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职工士气,缺乏革新精神,职工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激烈的竞争中有可能导致失败。9.9型,协作管理,也称为团队型。这种领导方式以对职工和生产两者都非常关心为先决条件,努力使职工个人的需求与企业的目标最有效地结合。这种类型的领导者都
15、很注重帮助职工了解企业的目标和关心工作的绩效,同时对职工加强素质和技能的培训,使职工认识到自己与企业同命运,从而适当地进行自我约束,自学地保持旺盛士气,把生产任务完成得更好。布莱特和穆顿认为,此类领导方式是最有效益的,这也正是领导者应努力转化成的理想的领导方式。第四讲 战略管理理论一、战略的含义、特点是什么?答:“战略”一词古已有之,最初主要用于军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学家将其引入企业发展中。企业战略管理一词最初由美国学者安索夫在其1976年出版的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的,在该书中,安索夫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指将企业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
16、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理解:1、企业战略即企业的决策以及为实现这一决策而采取的种种措施。2、企业战略即企业的规划,包括各种资源的配置与运用。3、企业战略实际上就是企业产品和市场战略,战略环境、模式和企业组织的动态平衡都是为产品和市场服务的。二、竞争战略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什么?答: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是如何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一般采用三种基本竞争战略:1、成本领先战略,主要是通过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使企业总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总成本;2、标新立异战略,主要是生产出该产业中其他企业所没有的独特产品,形成独家经营的市场;3、目标集中战略,主要是企业将经营目标集中到某个特定的顾客群,一个
17、细分市场,在那里建立起自己的产品在成本或产品差异上的优越地位。三、战略管理的过程有哪些步骤?答:战略管理的过程分三个阶段: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价。(一)战略制定。在战略制定阶段要做好以下工作:1、制定任务陈述。一个良好的宗旨陈述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应该明确企业是什么和希望成为什么;(2)在战略上允许企业创造性地发展,而在战术上限制企业进行一些冒险行为;(3)使本企业或机构有别于其他同类型的企业或机构;(4)应指出作为评价企业现在和未来活动的框架;(5)陈述应该准确明白,易于被整个企业或机构所理解。概括起来说,宗旨陈述应包括:顾客;产品/服务;市场;技术;关注生存、增长和盈利;哲学
18、;自我意识;对公共事业的关注和对企业内部职工的考虑。2、外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分析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的宏观环境分析。宏观环境分析中应考虑五大变量:(1)经济力量(2)社会文化和环境(3)政治和法律(4)技术(5)竞争对手3、内部环境因素的分析。主要包括(1)内部管理分析(2)市场营销分析(3)财务分析(4)生产与运行(5)研究和开发(6)计算机住处系统4、建立长期目标。是指人们通过实施特定战略而想得到的结果,而战略则是为达到长期目标而采取的行为。一个好的战略目标有四个特征:有时间限制的、确定的、综合的和现实的。5、评价和选择战略。战略确定、评定和选择是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
19、关键的阶段。战略评价的标准主要有:(1)战略的内部统一性(2)战略与环境的适应性(3)战略执行中的适应性(4)战略实现的时间性(5)战略与资源的配套性(6)应变性(二)战略实施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行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确定年度目标。年度目标是企业在实现长期目标过程中必须达到的近期的里程碑。年度目标应当具有可考核、定量、有挑战性、现实、协调一致及有重点等特征。2、为战略实施制定相关政策。政策应包括下面的具体内容:管理、营销、财务会计、生产作业、研究与开发、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等。3、资源配置。这是战略实施阶段一项中心活动。战略管理使资源能够按照年度目标所确定的优先顺序进行配置。
20、可用于实现预期目标的资源主要的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及技术资源。妨碍资源有效配置的因素包括:过度保护资源,过于强调短期财务指标,企业内战略目标不明确,不需要承担风险和缺乏足够知识等。4、与战略实施配套的组织结构及奖励制度在战略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现有的组织结构形式。一般来说,无效组织结构症状包括:过多的管理层次;过多的人参加过多的会议;过多的精力被用于解决部分间的冲突;控制范围过于宽广;有过多的目标未能实现等。决定战略实施绩效好坏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实行科学的奖励制度,以支持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战略评价战略评价包括三项基本活动:(1)考察企业战略的内在基础;(2)将预期结
21、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3)采取纠正措施以保证行动与计划的一致。美国战略管理学家理查德.鲁梅特提出了可用于战略评价的四条标准:1、一致,一个战略方案中不应出现不一致的目标和政策。2、协调,指在评价战略时既要考察单个趋势,又要考察组合趋势。3、可行,一个好的经营战略必须做到既不过度耗费可利用资源,也不造成无法解决的派生问题。4、优越。经营战略必须能够在特定的业务领域使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第五讲 社会系统理论与系统管理理论一、一般系统理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二、社会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社会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组织的本质社会系统理论创始人巴纳德把组织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
22、有意识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基本含义:(1)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2)组织是一个系统(3)组织是动态发展的(4)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二)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至少有三个:(1)非正式组织具有促进信息传递的机能(2)非正式组织具有通过影响组织成员的协作意愿来维护正式组织内部团结的机能(3)非正式组织具有保护个人人格和自尊心的机能,并且能抵制正式组织在这方面的不利影响。(三)正式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每一个正式组织的产生和存续只有通过这三个要素的结合才能实现:(1)协作的意愿。就是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的目标作出贡献的意志。(2)共
23、同的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3)信息联系。通过住处联系,把组织的两端联接起来,一端是共同的目标,另一端是参与组织的具有协作意愿的成员。(四)组织平衡论1、组织的对内平衡,是指把创造出来的经济和非经济诱因有效地分配给各个成员,保持个个成员的“诱因”和“牺牲”的平衡,从而确保成员协作积极性的过程。2、组织的能上能下外平衡,所谓组织的对外平衡,是指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过程。这个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技术等环境。3、组织对内平衡与对外平衡的关系。组织的对内平衡与对外平衡虽然属于不同的过程,但它们之间却是相辅相成的。组织的对内平衡如果能保持,组织成员的协作意愿就强烈,组织目
24、标就能有效地实现,其结果将有助于组织的对外平衡。如果组织的对外平衡较好,组织的效率就高,诱因的来源扩大,因而更有助于保持组织的对内平衡。来源:( - 作业-西方管理理论研究_医疗互助_新浪博客 (五)经理人员的职能组织中的经理人员有以下三项职能:(1)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2)从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服务;(3)规定组织的目标。三、如何理解组织的本质?答:社会系统理论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德把组织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有意识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基本含义:1、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这就是说,巴纳德的组织概念不是探讨用组织系统表或部门化原理表
25、现出来的部分,而是探讨组织的实质即人的行为。2、组织是一个系统,也就是说,是按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的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3、组织是动态发展的,也就是说,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同其它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系统也要发生变化。4、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通常情况下,两者揉合在一起时,有时界限不太明确。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协作系统由四个部分构成,即组织、物质子系统、人员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四、系统管理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系统管理有以下四个特点:1、它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2、它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而不是强调分系统的最优化。3、它以责
26、任为中心,每个管理人员都被分配给一定的任务,能衡量其投入和产出。4、它以人为中心,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安排进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工作成绩来付给报酬。在系统管理体制下,工作的安排可能较为专门化,但系统能适应需要的变化而作出调整,以便鼓励职工在智力上发展和成长。第六讲 经验主义理论与权变理论一、经验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一)管理的性质与任务经验主义比较一致地认为,管理是一门专门的技术和技巧。但在经验主义理论内部,对管理的具体解释有宽派、窄派之分。按德鲁克的观点,管理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是一个特殊的、独立的活动和知识领域,管理主要有三项任务,即取得经济效果;使工作具有生产性,并使工作人
27、员有成就;妥善处理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和承担企业对社会的责任问题。(二)管理者的职责与技能管理者是指能影响整体绩效的各类决策者,他们有两项特殊任务。第一项任务是创造出一个大于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总和的真正的整体,可以比喻为一个乐队的指挥。第二项任务是在其每一项决定和行动中协调当前和长远要求。由于管理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因而需要管理者具备一些特殊技能。一是作出有效的决策,二是在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进行信息交流,三是正确运用核查、控制与衡量,四是正确运用管理科学这种分析工具。(三)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指使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目标管理的实施分为目标的制定、
28、实施、检查、评价四项阶段。(四)管理的组织结构合理的组织结构是有效管理的保证。组织设计有以下一些形式上的规范:明确性;经济性;远景方向;理解本身的任务和共同任务;有利于决策;稳定性和适应性;永存性和自我更新。(五)高层管理高层管理是进行指挥、确定视野、制定标准的机构。它有不同于一般管理的六项特殊任务:(1)明确企业的性质,考虑确定企业的任务,进而确定一定时期内企业的目标,制定生产经营战略和计划。(2)确定考核企业各方面工作的标准,提倡企业精神和树立榜样。(3)从本企业实际出发考虑和设计组织结构。(4)建立对内对外合理的人际关系,制定正确的政策,维持同顾客、政府、金融界、供货者的正确关系,以及同
29、企业职工的正确关系。(5)代表企业处理礼节性活动。(6)处理紧急事件或重大危机。二、权变理论的含义是什么?对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是什么?答:(一)含义权变理论是指以系统观点为依据,研究一个组织如何根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可变因素的性质,在变化的条件下和特殊的情境中,采用适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境的组织设计和管理活动的一种管理理论。包含三层意思:权变理论是以系统观点为基础的;认识内外部可变因素的目的,在于一个组织要根据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采用适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做到随机应变;随机应变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境的组织设计和管理活动。(二)对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1)同以前的管理理
30、论的认识相比,权变理论无疑是一个进步。(2)管理的效果取决于组织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3)正确理解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关系。(4)计划的形式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类型的计划。(5)组织结构的设计要因地制宜,因时设计。(6)领导方式的选择要考虑组织内部多种因素。(7)权变理论中的权变有规律可循。(8)运用权变理论的核心是要树立权变观念。三、领导方式权变的类型有哪些?答:(1)民主型。领导者把自己看成群体一员,把权力交给群体,组织群体成员共同讨论工作计划和目标,让他们自己选定任务和合作者。(2)专制型。权力掌握在领导者手中,实行 独裁领导,一切由领导独自决定,与成员之间没有感
31、情交流。(3)放任型。领导者把权力 交给群体的每个成员,实行无政府管理,他既不想评价或管理群体活动,也不关心群体成员的需要和态度,一切放任自流。第七讲 企业再造理论一、简述企业再造兴起的原因?答:80年代初至90年代,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顾客需求多样化、“苛刻”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不能再以量取胜而是以质、以品种求胜;信息与技术使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市场环境变化莫测。海默和钱皮把这些变化概括为3C,即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3C变化要求企业“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而按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组建起来的公司却无法迅速满足顾客需求,因为过细的分工使相对完整的工作分解得支离破碎,相应的组织结构也越来越繁多复杂,这样生产经营和协调管理的成本不断上升,工作效率日渐低下,对市场变化反应呆滞。因此企业再造理论要求彻底抛弃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面对市场,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将分割过细的工作按业务流程的内在规律,并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重新整合起来,通过合并工作、简化流程、组织扁平化等建立起灵敏迅速的信息传递机制,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二、企业流程再造的标准是什么?答:选择需要再造的流程的标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