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29.45KB ,
资源ID:128512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8512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指南 脑血管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指南 脑血管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docx

1、指南 脑血管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指南-脑血管】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2016-05-19中华神经科杂志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脑小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隐匿起病、缓慢发展、部分可急性发作。临 床表现复杂,诊断比较困难,容易造成诊断和治疗上的混乱。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 快速发展,人们对脑小血管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脑小血管病 的诊断率也明显增加。为了进行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 病学组相关专家的多次讨论,达成此共识。脑小血管病定义脑

2、小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 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皮质下白质 病变、脑微出血和微梗死。脑小血管病病因按照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可将其分为 6大类:小动脉硬化也称为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小血管病,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其中, 最为明显;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 其他遗传性小血管病;性小血管病;静脉胶原化疾病;其他脑小血管病 2。高血压的相关性炎性或免疫介导值得注意的是,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颈部脑血管和颅内大的血管狭窄也可以合并年龄相关或高血压相关的脑小血管病 3,41。本文主

3、要阐述第一和第二类脑小血管病, 其他类型的脑小血管病可参照相关的指南或共识建议。流行病学资料在我国,脑小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腔隙性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 25%50%,而脑出血占所有类型脑卒中的 25% ,显著高于西方国家5。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 研 究表明,在6070岁的人群中,87%存在皮质下白质改变,68%存在脑室周围白质改变;而在8090岁的人群中,100%存在皮质下白质改变,95%存在脑室周围改变6。脑微出血 在4550岁的人群中发生率约为 6%,而在80岁人群中比例可达 36%。另一方面,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脑卒中复发率较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卒中复发率略低, 3年脑卒中复

4、发率约为9.6%,其中1/3为脑出血。发病机制脑小血管病可以累及小动脉、毛细血管以及小静脉,以穿通动脉受累最为常见。高血压、血管炎症或者遗传缺陷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平滑肌增生、小血管壁的基底膜增厚都可以引起慢性脑组织缺血。血管平滑肌细胞丢失和增生、血管壁变厚、血管管腔狭窄,弓I 起慢性、进行性的局部甚至是弥漫性亚临床缺血, 神经细胞脱髓鞘、少突胶质细胞丢失、轴索损伤,造成不完全性缺血。此阶段没有临床症状,核磁共振检查显示为脑白质病变。此外, 另一些研究结果认为内皮损伤后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管内物质外渗, 引起血管及血管周围组织损伤,对这一阶段疾病的进展可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8。严重的小血

5、管病变会导致血管壁损伤、微小动脉瘤形成或者淀粉样物质沉淀,局部发 生炎性改变、血管壁破坏、血浆成分渗出,表现为显微镜下微出血, 病灶大小为0.55.0 mm , 常为多发,不伴有临床症状。与高血压和年龄相关的微出血多发生在基底节部位和脑桥, 而与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的微出血则多分布于大脑和小脑的皮质区域。脑的小血管病进一步发展可破坏血脑屏障,造成局部炎性反应,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丧 失,脑血流量下降,导致严重性局部缺血,灰白质完全坏死,临床表现出腔隙性脑梗死症状。 梗塞病灶通常20 mm,称之为腔隙性脑梗死,这些病灶发生在穿支动脉,以基底节区或者 脑干分布最为常见。微梗死在大体解剖中不能被肉眼看见,只

6、有在显微镜下可看到脑实质内微小的细胞丢 失或组织坏死病灶,也可以观察到充满液体的空腔。脑小血管病急性发作的另一类型是小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与高血压相关的脑出血 多位于内囊、外囊、脑桥或者小脑半球。而与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的小血管病出血则多分布在 脑叶或小脑半球。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腔隙梗死、脑出血、白质病变、微出血和微梗死可以共存在同一个 体内。因此,脑小血管病患者同时具有缺血和出血两种易发趋势, 脑梗死或者脑出血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段发生。脑小血管病临床表现脑小血管病急性发作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或者脑实质出血 9。同时,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增加,脑出血血肿容易扩大 10。慢性脑小血管病变主要依靠神

7、经影像学来进行诊断,突出表现为脑白质病变或者脑微 出血。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可以没有症状。严重的脑白质病变可以引起认知功能下降 (血管性痴呆)、抑郁、步态障碍、吞咽和排尿功能异常 11。认知功能障碍以执行和注意功能下降为主要特征,记忆功能相对完整。 近年来一些研究认为脑小血管病变也是引起老年性痴呆 的原因之一 12,13。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检查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起病形式可急可缓,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实 验室检查,包括脑小血管结构和功能检查。一、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MRI是目前检测脑小血管病最重要的工具。 常规MRI检查序列

8、应当包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轴位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序列(fluid atte nuated in version recovery , FLAIR)、T2 加权梯度回波序列(gradie nt-recalled echo, GRE)或磁敏感加权成像 (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 SWI)。1.5T MRI 可以满 足临床检查需要,3T MRI更优,可以显示微小梗死。MRI的标志性改变为新发小的皮质下梗死、腔隙、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以及微 出血。此外,脑萎缩

9、也被认为与脑小血管病有关。(1) 新发小的皮质下梗死 (recent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新发小的皮质下梗死定义为:显示穿支动脉供血区的新发腔隙性梗死,弓I起相关临床 症状。轴位切面显示急性期梗死直径小于 20 mm,冠状位或矢状位可以超过 20 mm。DWI对很小的病变也非常敏感,病灶直径没有下限。少数病例的 DWI会出现假阴性结果。阅读MRI时应该注意病变的部位、大小、形状、数目,与症状是否相关以及进行影像 学检查距发病的时间。轴位结合冠状位和矢状位评估有助于了解病变大小。纹状体内囊部位常常出现多支穿通动脉区同时梗死,直径通常超过 20 mm,这一病变原因目

10、前倾向于上一级大血管斑块浸润穿支口而不应被分类为新发小的皮质下梗死。同样, 由于脉络膜前动脉梗死闭塞所致的尾状核头梗死其病因上的明确性, 通常也将其纳入本类疾病。(2) 可能为血管起源的腔隙 (lacune of presumed vascular origin)可能为血管起源的腔隙定义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为 315 mm,分布于皮质下,充满与脑脊液相同的信号,与穿支动脉供血区陈旧梗死或者出血相关。在 T2-FLAIR表现为中心脑脊液样低信号,周边绕以高信号环。在T2-FLAIR上也可以表现为高信号,但是在Ti、 T2和其他序列显示为脑脊液样信号。在阅读MRI时要注意其部位、大小、形状和数目

11、。需要与血管周围间隙相鉴别,后者 直径小于3 mm。(3) 可能为血管起源的白质高信号 (white matter hypertensity of presumed vascular origin)可能为血管起源的白质高信号定义为:脑白质异常信号,病变范围可以大小不等,在T2或T2-FLAIR序列上呈高信号,T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取决于序列参数和病变的严重程度, 其内无空腔,与脑脊液信号不同。在阅读MRI时,要注意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分布是否包括了深部灰质和脑干。常用的人工阅片定性或半定量分析包括 Fazeka直观评分量表13、Scheltens量表14以及年龄相关脑白质改变 (age rela

12、ted white matter change ,ARWMC)量表153种方法。ARWMC量表可结合病变部位进行分析,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常用的计算机自动分析方法包括 FreeSufer和Kropper方法16,17。检查序列要求至少包含T2、T2-FLAIR、DWI,同时建议包含轴位 T2GRE序列从而进一步进行脑微出血 分析。利用全自动定量分析软件对扫描后的头颅 MRI进行分析,可以定量地评价白质病变的严重程度。我国既往有报道应用 FizHugh & Nagumo 弥散反应模式进行白质容积的定量分析,结果客观、可靠18,在临床也可以广泛应用。(4) 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13、space)血管周围间隙定义为:包绕血管、沿着血管走行的间隙。间隙中充满液体信号,穿过灰质或白质,是环绕在动脉、小动脉、静脉和小静脉周围的脑外液体间隙, 自脑表面穿入脑实质而形成。血管周围间隙在所有序列上的信号与脑脊液相同。 成像平面与血管走行平行时呈线型,与血管走行垂直时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通常小于 3mm。可穿过半球白质向心性走行,中脑、小脑罕见。在基底节下部最为明显,局部扩大,甚至可达 1020 mm,弓I起占位效应。阅读MRI时要注意病变的数目、部位和大小。(5)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脑微出血定义为:在 T2*GRE和其他对磁化效应敏感的序列显示出以下变

14、化:小圆 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均质性、信号缺失灶;直径 25 mm,最大不超过10 mm :病灶为脑实质围绕; T2*GRE序列上显示高光溢出(blooming)效应;相应部位的 、T? 序列上没有显示出高信号;与其他类似情况相鉴别,如铁或钙沉积、骨头、血管流空等; 排除外伤弥漫性轴索损伤 问。高光溢出效应是指 T2*GRE影像学上显示的微量出血面积应比实际含铁血管素沉着面积大。T2*GRE显示病灶较病理或 T2显示的病灶体积更大。高敏感 系列如3T或更高场强的检查以及磁敏感成像显示的微量出血更为清晰, 但也容易受到铁和钙化沉积、静脉中的脱氧血红蛋白和高光溢出效应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阅读MRI

15、时,需要注意脑微出血的数量、解剖分布。通常划分为幕下 (脑干、小脑卜深部(基底节、丘脑、内囊、外囊、胼胝体、深部和脑室周围白质 )以及脑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分布。常用的直观定量脑微出血的方法包括微出血解剖评分量表 (Microbleed An atomicalRati ng Scale) 20和观察者脑微出血评分量表 (Brain Observer Microbleed Scale) 21。计算机自动分析可以缩短评估时间和减少个体间的评估差异。 Seghier等22和Barnes等23 采用脑组织自动化分割、 阈值检测联合分类器识别和径向对称变换等方法进行分析, 但总体开发程度仍

16、处于试验阶段。我国有基于随机森林分类器的脑微出血识别软件,通过对 T2*图像中限定在脑实质区域内的低信号进行分类识别可以完成脑微出血检测,达到较为理 想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水平。(六) 脑萎缩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脑萎缩指的是脑体积减少,但与特定的、大体局灶性损伤如外伤和 脑梗死无关。不包括脑梗死所致的局部体积减少。(七) 脑微梗死脑微梗死的平均直径为 0.21.0 mm,常规的MRI无法发现。微梗死急性期在 DWI可以表现为高信号,在表观弥散系数成像中则表现为低信号源性或卵圆形病灶 24,25,淀粉样血管病常可发现皮质下的微梗死。(八) 脑灌注和氧代谢率变化脑血流灌注和血流容积反映了脑小血管功能的另一

17、重要指标,小血管周围神经元、神 经胶质细胞的代谢状态与脑小血管功能直接相关。 同时评估脑灌注和氧代谢可以帮助鉴别神经元病变,如线粒体脑病或血管源性疾病。 使用造影剂或者不需造影剂的磁自旋回波标记技术可以进行全脑、区域脑灌注成像。有报道称利用磁敏感标记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 的比例,可以计算出经过脑小血管床血流的氧利用率 (oxygen extraction fraction , OEF),间接反映神经元的活动情况。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会出现低灌注和 OEF增高,而线粒体脑病如脑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 (mitocho ndrialencephalomyopathy wi

18、th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 , MELAS)中,则会出现相反的现象,表现为高灌注和低 OEF,这对鉴别两类小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26。二、 头颅CT脑出血在头颅CT中表现为高密度影,具有非常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但是小的出血 也容易被漏诊。头颅CT可以发现发病12 h以上的急性腔隙性梗死,显示脑白质病变,但是其敏感度、 显示病变范围和实际病变范围的一致性均不理想, 不能显示微出血,头颅CT血管成像不能显示脑小血管。因此,除了脑出血,不推荐使用常规 CT检查脑小血管疾病。但是,CT灌注成像可以显示脑小血管床的血流灌注,其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较

19、高,能显 示缺血与梗死组织的血流灌注。 但是缺血、梗死与正常组织的灌注阈值尚需进一步研究确定。三、 彩色眼底照相视网膜中央动脉是颈内动脉颅内分支眼动脉在入眶后发出的分支,是唯一可以直接观 察到的脑小动脉。应用直接检眼镜或彩色眼底照相的方法评估视网膜动脉的管径和动脉分叉 夹角,帮助了解脑小血管硬化的病变情况 27。已有研究表明在 MELAS患者中,视网膜动脉的狭窄可能与脑白质病变的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 28,提示对于脑小血管病患者进行常规的视网膜动脉评价具有重要意义29。脑小血管病诊断推荐意见: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 检查。脑小血管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人群, 其中以老年人

20、高血压及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的小血管病最为多见。老年人出现渐进性行走困难、吞咽困难、二便失禁或者认知功能下降, 应该考虑可能为脑小血管病。大部分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出血可由脑小血管病引起。 目前临床上没有直接显示脑小血管病的检查方法。头颅 MRI是检查脑小血管病最重要的手段。推荐常规检查序列包括 、T2、T2*GRE、T2-FLAIR和DWI。这种序列组合可以满足诊断 脑小血管病变引起的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脑微出血和白质病变的需要。增加 SWI可以更加敏感地反映脑微出血信息。脑小血管病在 MRI影像学上的表现主要有:新发小的皮质下梗死、可能血管起源的腔隙、可能血管起源的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

21、出血和 脑萎缩。描述脑小血管病变时应该注意其分布和数量。 脑微出血和脑白质病变可以记录其分布如脑叶、脑深部灰质区或者幕下等区域。 高血压脑出血多分布于丘脑、 壳核、脑桥和小脑半球;而淀粉样血管病则多分布于脑叶和小脑半球。 头颅CT在脑出血即刻显示为高密度,对脑出血的诊断有很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 但对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病变诊断不敏感,不能显示脑的微出血和微梗死。对于脑小血管病患者,应当常规借助彩色眼底照相等手段 对眼底视网膜小血管情况进行评估与记录。动脉硬化性大血管病常合并脑小血管病。血压和脑血流自动调节检查一、 血压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小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高血压关系非常密切。升高的动脉

22、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是脑小血管病发生和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但是仅将收缩压和舒张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仍然不够,血压波动太大也会促进小血管病的发展, 高血压脑出血在发病前常伴有血压剧烈波动的经历。二、 血压变异性患者每次就诊都应该进行血压检查。 访视间血压变异太大,会促进脑小血管病的进展。收缩压或舒张压变化的标准差、变异系数、独立于均值的变异等参数均可用于评估血压的变 异性。虽然尚不知道理想的血压波动范围, 但是在控制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同时, 需要注意控制访视间的血压变异,血压变异性增大是脑微出血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30。三、 脑血管运动反应性评价脑血管运动反应性评价可以依靠呼吸抑制试验,即患者取平卧位

23、,双侧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TCD)颞窗监测大脑中动脉 (middle cerebral artery , MCA)血流速 度列。令受试者屏住呼吸 30 s,若患者因高龄或其他原因无法屏气 30 s,至少需屏气20 s,记录其屏气时间。随后测量连续 4s的脑血流速度,取平均血流速度的最大值,计算其呼吸抑制指数(breath hold index , BHI)。计算公式为:BHI =平均脑血流速度增加百分比 /呼吸抑制时间。评价标准一般以 BHI0.69为正常,否则为异常。四、 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的评估方法有下肢束带减压法、 Valsalv

24、a运动法、直立倾斜试验等。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各种手段引起心输出量变化继而造成血压、 心率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连续观测这一系列动态过程中脑血流速度的变化,进而评价脑血流动态调节的功能。 其中,直立倾斜试验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进行该检查需要的设备包括: 可由平卧位自由升降至 70倾斜角度的平台(tilt table);可连续记录每搏血压及心率的血压监测 仪;可连续监测双侧 MCA血流速度的TCD设备。检查步骤为:患者在倾斜台上至少平卧 10 min,记录静息状态下的血压、心率及双侧MCA血流速度;将倾斜台手动升高至头高位 70,在患者可耐受的前提下,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及双侧 MCA血

25、流速度,完整的记录时间为 20 min :20 min记录结束后,恢复至平卧位,继续监测上述血流动力学参数 5 min。若监测过程中患者出现直立不耐受症状,及时终止检查。目前,对于直立倾斜试验所获得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分析,尚处于研究阶段, 缺乏统一的标准,可采用的方法包括传递函数法 32、多模态血流压力分析33等。血压和脑血流自动调节检查推荐意见: 脑小血管病变增加了脑血管床的阻力,导致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下调, 进而减少了脑组织的灌注。 脑组织对过高血压和过低血压的变化 适应能力显著下降,应该密切关注并经常监测患者的血压。 每次访视患者时都应该进行肘动脉血压测量,控制收缩压和舒张压是控制脑小血管

26、病发病和进展的关键因素。 访视间收缩压或舒张压变异性过大,是脑微出血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必要检查患者的 24 h动态血压。有条件的医院最好能够同时检测患者在直立倾斜过程中的血压变化。 过高或过低的血压变化都会加重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症状, 如头晕、行走不稳或者血管性认知功能下降, 甚至可导致脑出血或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脑小血管病的治疗一、对因治疗对于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小血管病需要控制血管危险因素并进行抗动脉硬化治疗。脑小血管炎可见于原发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或继发于系统性血管炎, 其治疗方案可参考相关指南34。遗传性脑小血管病中,只有 Fabry病具有特异的对因治疗方案, a半乳糖苷酶 替代疗

27、法已被证实有效閃。二、控制血压对于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小血管病,无论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高血压都是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险因素, 控制血压可预防脑梗死或脑出血的发生。 对于存在脑小血管病的患者,是否强化降压治疗更为有效, 尚无足够证据。在皮质下小卒中的二级预防 (SPS3)的相关研究中,3 020例缺血性皮质下小卒中患者接受降压治疗,根据收缩压靶目标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降压目标分别为 130 mmHg(1 mmHg = 0.133 kPa)和130150 mmHg ,随访12个月,降压目标为 180 mmHg,微出血灶数目 个41,应该慎用此类药物。淀粉样小血管病常与脑白质病变、腔隙性脑梗

28、死、微出血以及脑出血共存。脑出血很容易复发,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时应该格外谨慎。高血压性脑出血后,如果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必然会增加脑出血的概率。但是若出血半年后应用,脑出血的风险会明显降低 昭。四、 抗凝治疗为预防心房颤动引发脑卒中而使用的抗凝治疗, 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等,都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若同时合并脑小血管病,特别是伴有脑微出血的患者,应用抗凝治 疗后,脑出血的风险可增加 710倍,绝对风险约为1%43。五、 他汀类调脂药物脑小血管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并非动脉粥样硬化,至今没有针对小血管病是否应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研究。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否会增加脑出血风险至今也没有定论。 穿支动脉起始部微粥瘤也可表现为小动脉病变,临床较难鉴别,使用他汀类药物对此类患者可能有效。推荐意见:控制血压是预防年龄相关的脑小血管病发生和发展最有效的方法。将收 缩压控制在130 mmHg以下,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效果。但是,部分脑小血管病与大动脉粥 样硬化造成的血管狭窄可同时存在,对此类患者降压程度相对要小,速度要慢。 2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