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28.25KB ,
资源ID:12784431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7844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八年级上古文学生.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八年级上古文学生.docx

1、八年级上古文学生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一、古今异义词辨析:无论(古义: ;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 ;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 ;今义:味道好)交通(古义: ;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 ;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间隔(古义: ;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3、)俨然(古义: ; 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 ;今义:缘故,缘分)津(古义: 今义:口液)外人(古义: ;今义:局外人)仿佛(古义: ;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 ;今义:乐观,畅快)志(古义: ;今义:志气)二、一词多义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 之: 忘路之远近( ) 闻之,欣然规往( ) 处处志之( ) 渔人甚异之( )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 遂:遂迷,不复得路( ) 遂与外人间隔( ) 向:寻向所志( ) 眈眈相向( ) 得:便得一山( ) 得其船( ) 闻:鸡犬相闻( )

4、闻有此人( ) 穷:欲穷其林( ) 穷冬烈风(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属(zh)引凄异(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其(1)欲穷其林: ( )(2)其中往来种作:(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志”通“记”,做标记 “具”通“俱”,完全,详尽。重点句子翻译:(1)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jia)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土地平旷,屋舍(sh)俨(y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n)陌(m)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

5、),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o),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中人语(y)云:“不足为(w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即遣(qi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j),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主题思想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即远离战乱,社会平等,人民安居乐业。 暗暗的讽刺当时社会上一些腐败的官员不管国家、只顾自己的

6、荣华富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也自知这只是一种空想,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暗示,桃源究竟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写作技巧:虚实结合的写法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

7、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到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古今异义词:1无案牍之劳形(形: 今常用义为:样子)2惟吾德馨(馨: 今义为:芳香)

8、3谈笑有鸿儒(鸿: 今义为:鸿雁,书信)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一词多义: 1.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 倒装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2.往来: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重点句理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主题思想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慕富贵高洁清峻的品格。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本文的中心句,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陋室而不陋的根本原因在

9、于自己本身的品德高尚。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看出作者的身高志愿,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后,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用各路名人的陋室再一次来突出自己的品德高尚。最后借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又一次的写出自己的品德高尚,突出了主题“陋室不陋”。托物言志的写法,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追求声色娱乐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 刘禹锡所作散文简练深刻,

10、自成一家。陋室铭是他的一篇传世杰作。从题目看,作者是在赞美陋室,为陋室作铭,其实不然,作者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本文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立意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行,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

11、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通假字:可爱者甚蕃( ) 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 )2香远益清( ) 古今异义词:宜乎众矣(宜: 今义为:合适,应当) 一词多义: 1.鲜:少,读xn:陶后鲜有闻 鲜艳,读xn: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2.之:的,助词:水陆草木之花 用于主谓句间,表舒缓语气,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外:外面,外表:中通外直 (桃花源)以外: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4.出:从出来: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出去: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5

12、.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 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主题思想散文通过将自己独爱莲、陶渊明爱菊与世人爱牡丹的风气对比,委婉歌颂了自己与陶渊明一样洁身自好、节操高尚、不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批评了宋朝时代追名逐利的恶俗世风。写作特点第一,托物喻人。爱莲说一入正题,作者内在的情操便直接倾泻出来。“予独爱莲”中的“独”,与下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脉相通,是作者高洁情操的表露。作者描绘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咏物,而是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自己的志向,做有高尚节操的人。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是比喻正道直行的君子能洁身自爱,不取媚于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行为端正,不为

13、私情所牵。“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美德流传后世,超凡脱俗。可见,作者是借莲花之美,来描绘心目中君子的高洁品格。读了这几句,很自然地会使人联想到置身于污浊社会中的君子,既能刚直正派、挺拔伟岸,而又仪表庄重、富有尊严,不能不令人景仰。 第二,对比映衬。作者在文中着意写莲花,但他不是静止孤立地描写,而是通过对比映衬,烘云托月般展现莲花高洁傲岸的品格。如文章开头,以陶潜爱菊,世人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予独爱莲”,表现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

14、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

15、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通假字1、诎右臂支船( )2、左手倚一衡木(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6、为字共三十有四( )重点词语解释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 2、能以径寸之木。径寸: 3、为宫室、器皿、人物:为: 4、罔不因势象形罔: 因: 象: 5、尝贻余

16、核舟一:贻: 6、盖大苏泛赤壁云:泛: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8、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可: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 兴:起11、其两膝相比者:比: 12、佛印绝类弥勒:绝: 类: 14、其人视端容寂 端: 15、其船背稍夷 夷: 17、钩画了了 了了: 18、其色墨:墨:19、其色丹:丹:20、为人五;为窗八 为: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 , 盈: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修狭: 多义词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中轩敞者为舱( )重点语句翻译1、 苏黄共阅一

17、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2、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6、尝贻余核舟一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10、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若听茶声然 1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1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中心思想:本文细致地介绍了核舟的形状,描述舟中人物的情态,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1)作者三次写核舟小,又几乎通篇写所刻人、物繁细、逼真、传神。使人时时不忘其极小,又处处惊讶其极繁细,极逼真、传神,自然使人感到奇巧。(2)作者极言其奇又极言其真。如果奇而不真,出于虚构或传闻,那也就不使人觉

18、得奇了。作者写“尝贻余核舟一”,写舟上刻的时间、姓名、篆章,说明确有其物,课文删去的部分又写自己对核舟“详瞩”、“亲睹”,又强调了核舟的真实可信,这就使人感到雕刻者的奇巧。写作特点:按“总分总”的结构展开,描写细致,说明清楚,层次井然,富于想象。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 选贤与能 与: 2、古人不独亲其亲 亲: 。 亲: 3、不独子其子 子: 。

19、 子: 4、男有分,女有归 分: 5、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 6、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 贼: 作: 7、是谓大同 是: 大同:8、女有归 归:四、难点译句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 男有分,女有归3、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主题思想本文主旨是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了这番言论。写作特点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述结构,文章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

20、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语。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 同:泝)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 写作:山献)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通假字略无阙处:( ) 古今异义词1、或王命急宣(古义: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

21、示另提一事)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六、一词多义1、绝沿溯阻绝( ) 哀转久绝( ) 绝巘多生怪柏(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 自非亭午夜分( )七、重点词语解释1、略无阙处:略无。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非 夜分 曦(x)4、至于夏水襄陵:襄(xing) 5、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溯(s)6、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宣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 御 疾 8、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 湍 回 10、飞漱其间:漱(sh) 1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荣 峻 良多 。12、属引凄异:属(zh)引 重点语句翻译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3、 两

22、岸连山,略无阙处: 4、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5、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主题思想文章围绕游历三峡的见闻,描绘了三峡的奇险秀丽,变幻多姿,引人入胜,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感触和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表达了他对三峡美丽景色的喜爱,同时表达了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写作特点1、 布局合情合理。作者先写七百里山势,再写夏水暴涨,继写春冬美景,后写寒秋肃杀。因为,三峡的山不同寻常,不但多、连、高,而且峡间很窄。可想而知,江水通过这样的峡谷必然比其它处更急,更壮观。水涨总有水落时,一年四季,涨落有素。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由此,水成了串连全文的一根红线。2、 节奏有张有弛。江水通过三

23、峡,时而象一群奔腾的野马,时而如调皮捣蛋的小鹿,反映到文章上则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势,文气剧变似异峰突起。这里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先弛后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一张一弛,扣人心弦。3、 言辞前后呼应。文章前后照应,绘山记水莫不如此。如:文章第一层写山,后三层写水。后三层写水又层层有山,与篇首遥相呼应。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文言词语识记【共】【谈】【交辉】【四时】【歇】【颓】 【沉鳞】

24、 【竞跃】 【欲界】 【仙都】 【复】 【与( y)】 三、重点语句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 主题思想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写作特点: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

25、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26、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文言词语识记解 户 欣然 念 遂寝相与 中庭空明交横 盖 但 闲人 耳 三、重点语句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题思想所见的月下美景,作者表达出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写作特点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

27、二层写景。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

28、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2.挐(ro): 3.拥毳(cu)衣炉火:。 4.雾凇(sng)沆(hng)砀(dng): 5.一白:。 6.长堤一痕: 7.焉得更有此人: 8.强(qing): 9.白: 10.客此: 11.舟子:。 词类活用 1. 大雪: 2.客此: 3.炉火: 4.一芥: 古今异义 1.余:古义: (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白:名词, 。今义:白色。二、译句1、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主题思想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

29、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写作特点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白描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1、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2、写景时采用了白描、渲染等手法。 3、寥寥几笔,意在言外;一唱三叹,回味无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