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0.68KB ,
资源ID:127466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7466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三圈环流.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三圈环流.docx

1、三圈环流“三圈环流”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教法与学法方案 1、明确两点达目标 本节课探讨的内容是“三圈环流”。大气环流是全球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其内容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两个部分。三圈环流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是大气环境重要的基础知识,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应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充分利用上两节课所学过的“大气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知识,讲清“三圈环流及其影响”的知识重点,突破“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知识难点,达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提及的“要理解三圈环流形成”的智能目标,“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这一德育目标。 2

2、、讲究教法巧安排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准则,以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为核心,采用启发式、比较式、问答式等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教学中图文结合,边设疑启发,边板画读图,引领思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层层破解本课的知识难点,起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功效,让学生感受“愉快学习”的气氛,领会出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种美的享受。另外,给学生腾出更多的参与机会和空间,学生问、学生答,亦或是学生问、教师答,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种双向交流反馈,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又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促成学生对本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

3、法轮番运用,多种学习形式交替进行,多种新颖问题不断呈现,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始终对学习的内容保持新鲜感,使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化。 3、指导学法用活图 “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得懂,而且要使学生懂得学。地理学科有其独特、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法指导上,需注重两点:一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二是教给学生识记的方法,以文解图、以图忆文,培养学生读图理解识记能力。地理教材中的图象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仅本节内容就附三幅图,细分六幅图,合理、协调地利用有关图象及其文字,可以促进知识之间的相互迁移;熟练掌握典型的图象情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多向发散和聚合,并升华为简洁直观的思考,

4、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地理教材中的各种图象和文字构成了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有机整体,不仅学习时要两者兼顾,识记亦应做到两者兼顾。科学家研究表明,人脑有4万个神经通路,其中一半是与眼睛相通的,外界信息有8090是通过视觉进入大脑的,而视觉器官对图象尤为敏感,输入的图象信息比较容易得到保持与重现。日本学者保坂荣之介通过试验同样显示,利用图象控制记忆能够提高20的记忆效率。因此,教会学生识图、“用活”图,方能使学生达到“活用”图、“活用”知识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1、导言设计 古人云“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因而激趣教学是为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5、知者”,精心设计的教学导言,犹如乐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本节课拟作如下的知识导入。 能说出于大气运动有关的成语吗?(风云变幻、翻云覆雨、树欲静乎风不止)。地球上的大气都在不停地运动之中。但是,大气的运动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的,我们将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作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不可小觑,它神通广大,可以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实现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平衡;它呼风唤雨,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那么,大气环流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一道破解这个问题。 2、教程设计 为了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三圈环流的形成”拟用三个步骤实施

6、教学。 第一步,提出“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地球大气环流状况会是怎样的?”,让学生通过已学的“大气热力状况”知识得出“形成单一闭合环流”的结论。取之左右逢其源,利用旧知导新知,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这样的教学处理便于学生接受,也利于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第二步,提出“实际上地球是在不停自转着的,那么假设地表均匀,地球的大气环流又是怎样的呢?”的问题,结合课本“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以及板画,启发讲解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三圈环流的趋动力问题,比较其成因上的差异,明确“由热力原因形成的是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由动力原因形成的是中纬环流”。 “三圈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形式,三

7、圈环流与风压带有什么联系呢?”。这个问题是教学上的一个盲点,也是许多学生深感迷惑之处。这里特别要提到“半球三圈环流即全球六圈环流,在近地面表现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定向风带,也就是说风压带是大气环流在近地面的表现”。这样就自然引出了风压带的内容。然后指出风压带是影响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受不同性质的风压带控制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这一知识为后面学习“气候类型的成因”埋下了伏笔。 “风压带的位置是不是固定不动呢?”,引导学生利用课本“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图来理解掌握。引导阅读该图时,先看图例,强调此处言及的“太阳位置”应是“大阳直射点的位置”,特别点明这幅图实际上是由三幅图组成的,分别表示太阳直射点处

8、于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三个位置时的风压带分布。最后请学生通过读图,自行得出“风压带的位置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的,太阳直射点北(南)移,风压带北(南)移”的结论。这时,教师适时提出如下问题,即“风压带位置移动的幅度有多大?太阳直射点周年移动幅度是2x2326,而风压带的移动幅度是否与之相同?”,读图得出,风压带移动幅度大致是2x5。 第三步,提出上述三圈环流的形成及风压带的分布是假设地表均匀时的状况,即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实际上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的实际情况要比理想状态复杂得多,这样同样为下面学习季风环流埋下了伏笔。 3、板书设计(见下图) 板

9、书设计可以通过课件来展示。网络状的板书设计,既突出重点难点,又揭示了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 4、作业设计 为了巩固“三圈环流”知识,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拟设计如下课余作业让学生完成。 (1)结合课本插图,绘制一幅北半球夏至日“三圈环流”示意图,并注出环流圈名称和风压带名称。 (2)结合本课知识点自行设计一道地理试题,题型不限。要求设问简洁、严谨,附标准答案。在地理必修一大气的运动教学中,学生感觉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的是三圈环流部分。对于此部分内容,山东省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主要注重的是学生对于全

10、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名称及移动规律的把握。在观看了戚老师的教学案例后,确实感觉自己对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是不够到位的。所以需要好好地学习,认真的学习。首先我将我在教授此部分时的思想和思路表达出来,让大家能给我更好的指导和帮助。首先我们在学习三圈环流的时候,前面是相对简单的热力环流。在讲热力环流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现象来进行辅助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此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物理中就学过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尤其是气体特别明显。所以在学习此地方的时候,气体受热之后要膨胀上升,冷却要收缩下沉。在实际生活中比如烧开了水的壶,里面的水蒸气不断地往上升;夏天晴朗中午的时候,远处看见物

11、体有飘飘的感觉;夏季打开冰柜的时候,里面的冷气下沉而不是跑出来等等这些生活现象都可以说明气体受热上升,冷却下沉。这样的现象比较常见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理解。既然对于以上知识有了很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又知道地球上不同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具有显著地差异,所以此时我们开始进行假设:地球是静止的以及其表面是均一的,即不存在热力性质差异。那么很明显赤道地区在一年中获得太阳辐射量最多,两极地区获得的热量最少,这样的话在赤道地区由于空气受到加热作用,空气就要受热膨胀上升,即空气由近地面跑到了高空。所以在近地面空气的密度大幅度降低,由于密度减小,在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压力变小,所以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因为实在赤道

12、附近故名为赤道低气压带。而相反的迟到地区获得的热量极少,空气受到冷却作用收缩下沉,空气由高空跑到了近地面。同样的原理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高气压,由于是在极地地区故名为极地高气压带。因为每一个气压区均占据一定得空间范围,所以成为带状分布的特征,而不是仅仅为一条线。再者赤道地区的近地面为低压区,极地近地面为高压区,而我们又知空气总是由密度大的区域流向密度低的区域。很简单的例子如在厨房炒菜的时候,菜香味由厨房向外散发。也就是所谓的气流有高压区流向了低压区。这样南北半球各自形成了一个环流即单圈环流。那么大家可以看出此时地球表面上形成的这两个气压带完全是由于空气受热冷热不均导致的,也就是说这两个气压带就是

13、热力原因形成的。可以说学生对于单圈环流的理解没有任何的问题,所以下一步我们就是要去掉我们前面的假设条件了,地球是非静止的,也就是说开始存在了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了。同样的道理,赤道地区在近地面形成了低压区,那么相对应的高空由于空气密度增大相对于其他区域形成了高压区,空气由此处向南北两侧扩散,向北的那一支气流由于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而北半球向右偏转,所以由赤道向北的过程中不断地偏转,最终在北纬30附近偏转成了东西向的气流,不再继续向北前进,如此的话气流源源不断地由赤道流过来,那么这些气体在此聚集多了,也就是说重量增加了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就要下沉,在30附近形成了一个带状的高气压区,被冠名为副热带

14、高气压带。因为完全是由于重力作用下沉所致,所以其成因为动力原因。这样就可以和前面的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相区别开。最后一个气压带在60附近,那么它的成因又是什么样的呢?其实在说其成因之前,我们得先将风带成因说出来。我们已经知道了气流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而此时我们已经知道了三个气压带的位置和名称了,所以下面的问题就变的非常简单了。在赤道和30之间近地面的气流是又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的,在此过程中很明显要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向右偏转形成东北信风带,南半球向左偏转形成东南信风带。而同样的原理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另一侧的气流则和由极地流过来的气流相遇,很明显高纬度来的气流较冷,而由副

15、高吹来的气流温度较高,这样以来冷暖气流相遇必定相互撞击,而又由于气温高的气流质量较轻,气温低的气流较重,所以从低纬度来的气流要被冷气流抬升,所以在60附近形成了一个相对于两侧的高压带气压较低的低气压带,被冠名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因为这个气压带是因为冷暖气流的相撞及重力差异所导致的,所以其成因也是动力机制。至此全球的七个气压带的名称和分布就已经呈现出来了。只要气压带出来了,我觉得风带根据前面提及的信风带,完全可以让学生顺治刚才的分析思路将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退出来,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上就是我在三圈环流教学中所用的教学思路或者说方法,当然还有移动的规律,规

16、律的讲解和我们在视频中看到的戚老师所用的方法差不多,所以我不在此赘述了,而至于戚老师将三圈环流很好的运用到对气候的影响中,这就是我要好好学习的地方。因为我在一开始就说了我们过于重视的是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分布,而忽视了对气候的影响,这是我们在教学中的缺憾,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会特别注意这一点,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通过以上我自己对于三圈环流教学的赘述,我希望在里面可以展示出我的不足,以便于大家帮助我提高和改进。对于今天观看视频所获得的收获那是不言而喻的,我下面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提高!2.4“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新疆石河子市一中 张国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2.

17、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3.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环流的最重要的原因。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推理并掌握新的知识;培养读图能力。德育目标:意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深刻影响,树立环境保护的观念。教学重点、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季风环流的形成。教学方法设疑,启发,层层推进式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强调促使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面的冷热不均。2.导入新课: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表面被分为热量五带,高低纬度间存在着热量的差异,在赤道与极地之间就

18、存在着一个热力环流。(学生活动:画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多媒体展示此热力环流。二、新课讲授:(一)单圈环流师:刚才同学们画的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因为在这个热力环流中存在着很多假设条件,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假设条件是什么?生:(思考,回答)总结如下:1.地球不自转。2.地球不公转。3.地球表面性质均匀(平坦,无海陆之分)4.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5.无大气异常现象。师:当我们把这些假设条件一个个去掉后,全球的大气环流又是什么样呢?(二)三圈环流1.地球有自转当考虑地球自转时,就必须考虑地转偏向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的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逐渐

19、右偏成西南风,流到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成了西风,不能再继续北流。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北纬3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从而形成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多媒体展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学生活动:画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示意图。2.地球有公转三圈环流中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位置并不是固定的,由于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多媒体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三)季风环流3.地球表面有海陆之分海陆的热力

20、性质差异会影响海陆的气压分布。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多媒体展示:全球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全球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学生活动:比较:7月北纬30处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 1月北纬60处的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师:(总结)冬、夏海陆上的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尤其是大陆东岸,风向会随着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而变化,形成季风环流。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21、。(多媒体展示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学生活动:分析比较东亚和南亚的季风环流形成有什么不同?师:(总结)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原因,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等也是形成季风的因素。如南亚的季风环流。4.地球表面有地形的差异地表的地形差异,尤其是大范围的地形单元也会影响大气环流,如青藏高原等。小尺度的地形也会影响局部地区气候。总之,地形的差异会使大气环流变得更加复杂。师:除以上因素影响大气环流外,还有哪些因素也会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呢?学生回答:1.人类活动,如“温室效应”等。 2.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妮娜现象会造成全球气候异常。师:(总结)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规律的大气运动。

22、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知识结构图: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基本了解到影响大气环流的主要因素。同时同学们也提到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大气环流。那么,现在全球的大气环境问题都有哪些呢?同学们可以收集相关的资料,办一份以“大气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地理小报。课外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以“大气环境保护”为主题,各组办一份地理报。目的:1.在校园内设置一个环境保护专栏。2.为后面学习“大气环境保护”做准备。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3.理解气

23、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

24、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

25、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A组导学内容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

26、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B组导学内容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

27、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讲述: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讲述:北纬6

28、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C组导学内容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D组导学内容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板书: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

29、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板书设计2.4全球性大气环流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的分析: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

30、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

31、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